石屋山上,有一间石屋、一间诗舍

美食   2025-01-20 15:34   浙江  

在丹城西北的丹山半坡,隐匿着一处宛如世外桃源的所在 —— 石屋诗舍。它静卧于石屋山的怀抱,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气息。

石屋诗舍的诞生,源于一场诗意的邂逅。看牛人、比丘、沙汀、布衣、清隐五人,因对诗词的热爱而相聚。比丘虽已仙逝,但他的精神与诗舍长存。诗舍之名,以 “石屋” 为基,取自所处之地,“诗” 字则是五人因诗结缘的见证,而 “舍” 字,更是经过几人反复斟酌推敲而定,饱含着对这片诗意空间的期许。

踏入石屋诗舍,仿若踏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禅意的世界。门眉处,一块横匾引人注目,其上 “石屋诗舍” 四个篆体大字,由张明珠先生书写,沙汀精心刻制,字体古朴苍劲,仿佛在诉说着诗舍的悠悠往事。两侧的楹联 “捲帘云入室,题壁月当空”,亦是沙汀所拟,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空灵悠远的意境。门口两侧,自山间移植而来的花草,宝石兰、桃丝竹,还有些叫不出名的植物,它们肆意生长,为诗舍增添了几分自然的野趣。

推门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寂庵居士手书的 “空山月隐”。这四字,是从众多选项中精心择取而来。“清灵为空,藏匿为隐”,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着儒、禅、道的智慧,让人于清澈处悟身,于空灵处悟静,于隐匿处悟心。


“空山月隐” 下方,摆放着一架如今鲜少见到的案几。案上,一栏雕窗,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岁月;一只陶土瓶,质朴而典雅;一方灵璧石,纹理独特,尽显自然之美;还有主人偶尔更换的插花,为这古朴的案几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案的左侧,一个石槽内,蕨草繁茂生长,其间一座由枯木自然形成的假山,仿若一座微型的山林。假山缝隙中,一点明黄的灵芝,宛如山林中的精灵,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神秘。案的右侧,一个瓷盆托起一株缠着藤蔓的枯树干,它曾枯于深山,如今却在室内被装点成一方独特的景致,让人不禁感叹主人的匠心独运。

入门右侧,是一方静谧的茶室。茶室右侧角落,一只木箱静静伫立,其上不规则的线条和磨损的痕迹,仿佛在讲述着它所经历的漫长岁月。木箱上斜倚着一副山水画卷,旁边放置着一盆兰花、一叠书和一罐茶叶,营造出一种闲适而优雅的氛围。

整个茶室中间,由古砖架起的一扇老门板,恰到好处地成为了茶盘。灰褐的色调,深深浅浅的凹槽,以及余留的茶滓,记录着诗舍内的日常点滴。岁月无声,却在这茶盘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茶盘之上,一套深蓝的茶具排列得井然有序,等待着主人与友人的品茗之约。

茶盘客座一角,一只以白色为基调的手绘瓷瓶,插着一二竹枝,竹叶随着气流微微颤动,与窗外透进来的斑驳竹影遥相呼应,仿佛在演奏着一曲自然的乐章。客座另一边,一块雕砖托起的药槽内,菖蒲四季常青,对着它,仿佛能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瓷瓶斜对角,一只鼎状的香炉,盘膝打坐时,点上一支清香,看袅袅青烟升起,恍然间便已入了定。得空时,邀几位好友,品茶论禅,畅谈诗词,分享感悟,一坐便是一日,惬意舒畅,恰如主人诗中所云 “竹影时深浅,淡然已忘忧”。偶有雅士不请自来,正应了看牛人的那句 “山高自有白云来”。

往内走,是一小间书画室。正中悬挂着陆英剑老师的一幅山水画作,山岳耸峙,气势磅礴。细看之下,山腰处一间屋舍,恰似石屋诗舍,巧妙地道出了 “隐” 之意。画的右侧,悬挂着赵云龙老师手书的看牛人的诗,诗与画相得益彰。画下一张书画桌,桌上摆放着一座笔架、一排书以及一些简单的装饰。笔架和古砖充当书立,挡住书的两侧,古砖之上,一丛兰花偏安一隅,为书画室增添了几分雅致。偶得闲暇,摊开一张洁白宣纸,执一支朱月小笔,书写隽永小楷,或兴致突至,作一首绝句,妙趣横生。

书架分居内室两侧,上面排列着几人收集的书籍,中间穿插着绿萝、吊兰、竹枝等常见却不俗的花草。还有一支笛侧卧书架上,外表虽有些脱落,却陪伴主人度过了数年时光。偶有访客,斜倚一侧,静静阅读,常常会沉醉其中,忘了归期。

诗舍门口视野辽阔,可俯瞰丹城全景。晴朗之日,空气清透,海天一色,连山起伏尽收眼底;阴雨之时,云雾缭绕,隐约间只余青色线条蜿蜒,恰似布衣诗中所写 “云色苍茫望不尽,峰如浮岛落其间”;深夜凭栏远眺,灯火绚烂,烟花缭绕,宛如人间仙境。

石屋诗舍,位于聚灵之地,房内花草四季不枯,仿佛尘世的时光无法惊扰这片宁静。若时间充裕,可去书画室欣赏名家诗词手迹,感受文化的熏陶;可去石屋聆听流水潺潺,享受自然的乐章;可去洗心池观锦鲤自在,体悟生命的悠然;可去眠云坞寻访镌刻的古诗,探寻历史的痕迹;亦可去雨香禅寺听听佛音,净化心灵。若会太极,在徐福观前来一番阴阳变化,更是妙不可言。

于空灵处觅石屋,于淡泊处寻禅味,于清静处修身心。石屋如是,诗词如是,明月如是,石屋山人亦如是。石屋诗舍,不仅仅是一处建筑,更是心灵的归宿,是诗意与生活完美融合的象征。

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


历史的背面
历史的背面,换个角度看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