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有一座枕山面海的千年古城,它如一位饱经沧桑却依旧风姿绰约的长者,在海风的轻抚下,挺直脊梁,向着浩渺无垠的大海,似在侧耳倾听那永不停歇的海浪私语,又似在深情凝望那渐行渐远的白帆,这座城,名为象山。
单看 “象山” 之名,似乎能感受到它对山海的直白眷恋,然而,它如同深沉的大海,多数时候宁静而内敛,以一种含蓄且迷人的姿态,散发着独特魅力。实际上,象山是一座被岁月温柔相待的海滨桃源。在这里,山海相依勾勒出壮美画卷,大街小巷串联起悠悠历史。
当你伫立在古朴厚重的石浦渔港古城墙,轻轻触摸那一块块被岁月打磨得略显斑驳的砖石,仿佛能透过指尖,与往昔那些在此辛勤劳作、守护家园的先辈们灵魂相接。这座渔港古城,历经岁月洗礼,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与繁华兴衰。从曾经作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到如今成为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承载着象山人民的集体记忆。
走出古城,漫步在充满烟火气的老街,海风携着咸湿的味道,与街边店铺传来的阵阵美食香气交织在一起。老街上,木质的店铺门脸古色古香,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每一块石板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这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传统的手工艺品店、飘着墨香的书画店、弥漫着醇厚香气的小吃摊,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而那些在街边悠闲聊天的老人、追逐嬉戏的孩童,更是为老街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这里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沿着老街前行,不远处便是象山的渔港码头。码头上,一艘艘渔船整齐排列,像是即将出征的战士。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面上,渔民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熟练地整理渔具、检查船只,为出海捕鱼做准备。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渔船缓缓驶向大海,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浪花。而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将海面染成橙红色,渔民们满载而归,码头上顿时热闹非凡。新鲜打捞上来的海鲜摆满了一地,螃蟹挥舞着钳子,鱼儿在水盆里跳跃,虾子晶莹剔透,一片丰收的景象。渔港码头,不仅是象山渔业的核心,更是这座城市的活力源泉,它见证了象山人民与大海的紧密联系,以及他们对生活的不懈追求。
象山的美,不仅在城区,更在乡村。花岙岛,犹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镶嵌在象山的海域之中。岛上的石林奇观,由千万年的海水侵蚀和火山喷发共同造就,柱状节理石林形态各异,或如利剑直插云霄,或似罗汉静坐冥想,令人叹为观止。站在石林前,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岁月的沧桑变迁。而岛上的古盐田,更是承载着悠久的制盐历史。从古代起,这里的人们便依靠海水晒盐,传承着古老的制盐工艺。如今,虽已不再大规模生产,但那一块块盐田,依旧是象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在阳光的照耀下,盐田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儒雅洋古村,隐匿于象山的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古村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徽派建筑的婉约与浙东建筑的质朴。白墙黑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马头墙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走进古村,石板路蜿蜒曲折,通向每一个角落。路边的古井里,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天空和古村的轮廓。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了,村民们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种植着各种农作物;在自家的小院里,饲养着家禽家畜。古村的宁静与祥和,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
象山人珍视大自然赋予的这份珍贵礼物,以及历史留下的丰厚遗产。他们用心守护着这座城市,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除了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象山的 “休闲” 还体现在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上。海鲜面、米馒头、麦饼筒、象山萝卜团…… 每一道美食,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象山的美食星空中。
海鲜面,作为象山美食的代表,无疑是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新鲜捕捞的各类海鲜,汇聚一堂,虾的鲜甜、贝的肥美、鱼的鲜嫩,与爽滑劲道的面条相互交融,再加上浓郁鲜美的汤汁,每一口都仿佛是在舌尖上演奏一场海洋交响曲。一碗下肚,全身都被温暖和满足所包围,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而米馒头,则是象山人餐桌上的常客,它以大米为原料,经过发酵制作而成,口感软糯,带着微微的酸甜,散发着浓郁的米香。刚出锅的米馒头,热气腾腾,轻轻咬上一口,那细腻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麦饼筒,更是象山美食中的一绝,它类似于春卷,但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一张薄如蝉翼的面皮,包裹着各种精心炒制的菜肴,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每一种馅料都蕴含着象山人民对美食的独特理解和创意,一口咬下去,丰富的口感在口中绽放,让人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左手人文气息,右手烟火味道,这样的象山,宛如一首优美的诗篇,一幅绚丽的画卷,值得你不远万里,前来赴一场与山海的浪漫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