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象山是一片文化荒漠,历史上更是蛮荒之地,昨夜读书,却没想到在象山这片古韵悠悠的土地上,曾走出过一位如璀璨星辰般耀眼的人物 —— 钱唐,他是象山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刑部尚书!
钱唐的一生啊,那可真是跌宕起伏,宛如一部传奇大戏。回想起元至正十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割据,钱唐周旋于方国珍、陈友谅这些枭雄之间,那得需要多大的智谋与胆识!后来他谒见朱元璋,本想一展抱负,却无奈被病魔缠身,只能遗憾辞归。不过,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让人意想不到,大明开国,洪武元年,曙光初照,钱唐应诏奔赴京城。那大殿之上,他凭借满腹经纶、非凡才情,一首精妙诗作对答圣问,瞬间就俘获了朱元璋的心,当场被授予刑部尚书一职,自此开启了在朝堂上惊心动魄的风云岁月。
身为刑部尚书,钱唐的刚正不阿那可是出了名的。有一回,给朱元璋讲解《尚书》里的《尧典》《舜典》《大禹谟》这些经典篇目,周围人都诚惶诚恐地跪着,唯有他,腰杆挺直,气宇轩昂,只淡淡一句 “以古圣帝之道,陈于陛下,不跪不为倨”,就这一句话,满是他对知识的敬重,对圣道的执着坚守,那种风骨,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更让人竖大拇指的,是他几次三番不顾生死的进谏之举。洪武二年,朱元璋一道诏书下来,说孔子春秋释奠就只在曲阜举行得了。钱唐一听,这哪行啊!当即拍案而起,奋笔疾书上疏,言辞恳切:“孔子垂教万世,百王宗师。天下祀孔子,就如同天下祝圣寿,这是报本之礼,万万不可废啊!” 在他坚持不懈地据理力争下,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才松口,诏告天下通祀孔子。也是这一年,朱元璋不知咋想的,要撤去孟子的神主牌位,钱唐听闻消息,心急如焚,二话不说,抗旨就往宫里闯,甚至抬着棺材上殿,袒露胸腹,那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跟皇帝较这个真,哪怕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捍卫孟子的尊崇地位。虽说这一回没能彻底拦住皇帝,但他那股子英勇无畏的劲头,可把朝堂上下震得够呛。还有洪武五年,听说后宫挂起了武则天的画像,钱唐又坐不住了,立马上疏,直言不讳地说这画像就该扔到火里烧了。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朱元璋气得吹胡子瞪眼,直接把他扔到午门待罪。好在马皇后心慈,过问此事,钱唐这才逃过一劫,宫里也乖乖把那画像撤了下去。
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钱唐的仕途也并非一路坦途。后来遭贬谪,到寿州一待就是二十二年。洪武二十七年,七十六岁高龄的他已是风烛残年,重病缠身。也许是朱元璋念起旧情,下诏要恢复他的官职重新启用,可命运就是这么爱开玩笑,赦诏还在路上,钱唐却在九月初九这天,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好在朝廷对他 “恩恤有加”,特意命他的两个儿子扶柩,快马加鞭归葬到象邑玉峰山之原,也算是给这位一生波澜壮阔的老人,画上了一个略带温情的句号。
钱唐的后裔们呢,也个个争气,继承了先辈的卓越风范,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像博古通今、诗文写得一绝的钱捷;还有历任要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钱文敬、钱公泽等人,他们就像接力赛一样,延续着钱氏家族的荣耀,让钱唐的精神在象山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回首钱唐的一生,他用那副铮铮铁骨,为道义、为文化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他的故事,不该被岁月的尘埃掩埋,而应化作我们前行路上的力量源泉。每当我们在追求真理、坚守正义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就想想这位象山骄子 —— 钱唐,想想他的果敢,他的坚毅,汲取那份勇往直前的力量,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让我们永远铭记钱唐,以及他为历史留下的那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