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四大家族之一,东乡萧家的慈善史(二)

美食   2025-01-20 07:18   浙江  

第六件是协办县医院和“时疫病院”。民国三十六年(1937)前,象山全县无一所医院,也无一处卫生机构。且医药、卫生也非常差。一年四季,时发霍乱、痢疾、疟疾、伤害以及麻疹、出天花等病每年发生,到处流行。产妇也无妇科、只任凭稳婆摆弄,农村更是缺医少药。只一二个中医(个体),应付有钱人家还来不及。贫苦人家只好听天由命,拔点草根树皮充药或求神拜佛,把香灰当灵丹妙药医病。其后果是多数丧命,不丧命的留下“赖头”“麻脸”“大脚疯”很普遍。

据县政协编的《往事所录》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一月,由姜梅坞先生牵头,邀请本县各界绅商,在国民党县党部召开会议,讨论筹备象山县公立医院之事。大家提出办医院有“四难”:一是无经费资金难;二是医务人才少,尤其是西医人员;三是西药药品少,要到外地购买;四是医院房屋全无。由于姜梅坞先生自原出资一部分,当时在会的萧伯元(良德)马上答应助银洋一千元;萧恕房也助银洋五百元。各大户见状,纷纷解囊相助。于是由县政府出面,在丹城西门原“信泰当铺”(已歇业),经与店主冯老板商定,将其全部房屋及其庭院借作医院之用。但该屋已年久未修,破漏不堪,经过雇佣泥水木工修理之后,总算象个医院样子,设置单独病房20余间,普通病房四大间,每间可住十人,并购置80多张床铺;外室设候诊室、诊治室、配药房、厨房、厕所。又购得桌椅等用具,后来又在医院附近建屋三间,作太平间所用。

又据《象山宗教志》记述:“民国三十年(1941)象山县境内疫病流行。城隍庙主持方丈传常师父约同萧伯元出资聘请医务人员十余名,在丹城开设“临时时疫病院”。当时疫病猖獗,钱仓、中堡两村死亡人数最多,尤其是中堡村的九郎庄,单奚姓一家,在一个星期内死亡十来人。两村村民人心惶惶,有的外逃寺庙等处躲避消灾。后来许多时疫病人经过“时疫医院”施药救助和治疗后,患者获救颇多。

第七件支持筹建县银行。象山县以前本无银行。最早自民国34年(1945)1月召开首次筹备会,推举筹备会主任和常务董事。同年8月,由贝再然、周大烈、章昌琛、励乃鹏等29人发起成立象山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处“。为谋取调剂地方金融,扶助经济建设,发展合作事业,促进农业生产,并杜绝当时象山伪币流通起见,拟筹设县银行。9月15日,县银行筹备处正式成立,公推章昌琛、谢略、周大烈、谢爱夫、何本芬、周凯旋、姜绍祖、俞开贤、萧伯元、萧善棣、何敏求、贝再然等人为筹备委员,周大烈为县银行常务董事。9月25日,象山县银行筹备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简章仿照宁海县银行之组织简章拟订;筹备经费向县金库暂借法币15万元,拟10月底归还;行址确定在象山县丹城圆通庵。至11月1日召开县银行筹备第四次会议时,因时局未靖,农村经济困难,募集股款不易,宣告筹备工作暂缓进行。所请的筹备职员也暂行遣散。

民国35年(1946)1月,象山县银行重新开始筹备。推定委员21人,资本确定为40万元,合作股40股,每股1万元。公股占20%。公推周大烈为主任委员,孟铸、周凯旋为副主任委员,郑文彬、萧良佐、严圣铮、何敏求为常务委员。严圣铮总务组长,萧良佐兼集资组长。劝募股款4000万元。(官股400万,商股3600万元),董事萧伯元、萧良佐、萧观信为委员、经理萧良佐,营业主任萧善从。监察:萧翊、江诚意。(扎自《往事琐录》)

第八件助办“定象”联立中学。据县档案局提供资料:民国三十二年(1943)浙东各县沦陷后,公立私立各中学多迁内地。本县失学青年原就读私立立三中学。自1942年《三·二》事变发生,县城沦陷,立三中学迁移未定,多数学子皆咸苦入学无门。县长苏本善发起组织‘定象’联立中学,救助失学青年,惟该校经费支绌,设备缺少,时值抗战,他劝谕民众出钱出力,应尽天职。特筹集国币五万元,以充作该校经费。时三月间萧恕房助币五万元。

又据国民党象山县东区区署呈报的报告:“钧谕劝募定象联立中学开办费陆仟元,解缴的殷富户有:萧忠房、萧恕房、萧信二房各一千元;萧勉臣、沈信房各五百元;黄积善堂八百元,傅东房、姚尊德堂各六百元。业已照数募足,兹特派员携呈交云云。”签署人周凯旋。

第九件建造“萧氏宗祠”为子孙后裔敬祖祭祖,聚集文娱场所。

萧氏宗祠始议于清同治二年(1863)由五十三世孙萧维达提议建造宗祠之事,当时维达自己有病,他嘱咐五弟萧维步继承其志,事后又指定大椿、应楠、应瑞、良箎四人共襄厥事,还与各大户募资和助田地为建祠做好善后事宜.及至光绪七年(1881)萧氏宗祠建成。

建祠之址,全族人踏遍东西南北,最后定与老虎岩南麓,后有依山大溪,面临村口要道中心,地势平坦,是集合全族人的中心地点。经过十来年的工程建设,一座有堂、有亭、有厢有戏台还有戏子用房。设施完整,外貌庄严豪华。前有三扇大门,中门顶横高挂“萧氏宗祠”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门前是广场,有护墙高筑,东西两端有偏门,可容多人出入,整个祠堂朝南座北,四合院形。正屋深达20余米,分前后两段:后厅正中放置萧氏门中历代祖先的神位,两旁按照辈份放置已故各户祖先灵位。大门进入是四方形“戏台”,每年“灯头戏”、“八月戏”要演十几天才罢休。左右两边是厢房,专为女眷看戏,中间过大厅专给男性长辈族里和亲友看戏的座位。东厢房天井后边还有七间平房专给演员住宿和炊事餐厅。正大门两边的戏厢房,是演员化妆和接衣换衣休息之处。另有东西厢房。祠堂座北朝南四上四下,楼房一套八间,供商议族内事务之用。以前民团集体卧室也在此处。

萧氏宗祠建成后,恐后失传,挽人写成《萧氏宗祠碑记》《萧超儒由平阳迁象记》另有两块《萧母陈孺人墓志铭》与《萧维达公墓志铭》和族规家训。如:“致君在身,泽民在心”,勉励族人贪墨维钦,以教育后人不忘上一代人的艰辛创业;激励子孙爱国、爱族、爱家、多行善事的优良品德。还有助宗祠羹饭田、坟山田等名录。

第十件 赞助“姜毛庙”重修用地,民国三十三年(1944),象山县城十字街西南侧“姜毛庙”重修时。遇到庙内和周边居民正常遭受大暴雨的溢洪排涝阻塞;特发火情缺乏消防急救用水;在庙东南隅后门外的居民通道口较狭等一系列实际难题,急待解决。当时丹城镇长也感到为难。恰好,东乡萧家五十四子孫萧善为,早年就迁居丹城县前街“姜毛庙”南侧,北端庙后门外有垢私有宅地,紧靠庙角。善为得悉此情,就记起祖先做善事的先例,就以绅贾身份,并执友周梦溪两人“雪中送炭”,主动将这块县前大街临街面的黄金地段无代价捐献给“姜毛庙”,还助资建造“濂井”,以备消防涉水之用,并加宽探深排水溝、拓宽道路等,以消防后患。这一切感动了王杰镇长,亲自与郑开荫俩监逮该工程。这事绩给后代留下“舍人为公的好榜样”。

历史的背面
历史的背面,换个角度看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