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霞绕张氏大宗祠

文摘   2025-01-22 23:53   广东  

    饶平黄冈有余、张、郑、许四大姓,张姓居城东霞绕乡,地处黄冈河出海口的北侧,由霞中、霞东、霞西、新霞组成,有人口三万余。据张氏族谱记,明洪武三年(1370),三世松冈公偕家迁此创居,被尊为开基祖,时因居地旭日东升彩霞缭绕十分美观,故命村名霞绕美,后简称霞绕。在民间口语中,霞绕又称下寮。松冈公有三子,长敬斋、次哲斋、三诚斋,开创霞绕张氏大二三房。霞绕有祠堂庙宇众多,其中祠堂数十座,以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专祀开基祖松冈公妈之张氏大宗祠奉先堂为最早兴建而规模最大。

    霞绕张氏大宗祠奉先堂,为眠牛地,坐北朝南偏东,壬丙兼子午分金,面前为自西向东转弯南下入海的黄冈河。大宗祠面阔五间,纵深二进,祠内天井宽大,祠前阳埕广阔,占地总面积2442平方米。前进为悬山顶,后进歇山顶,天井两旁走廊为重檐歇山顶,铺作黄色琉璃瓦,墙体以夯土、条石砌筑,均立于石袱之上,石袱高60-100厘米。前厅为七架瓜柱抬梁兼传斗式,前后檐廊采用单步梁。正厅为九架瓜柱抬梁兼传斗式,前后檐廊采用卷棚顶四步梁。有石雕、木雕和嵌瓷装饰。门额张氏大宗祠,背镌瑞启弧南。前厅悬有雍正八年进士张先跻之翰林院编修牌匾。正厅悬奉先堂金漆大匾,其下为后墙前之神龛,内奉开基祖三世松冈公妈、四世敬斋公妈、哲斋公妈、诚斋公妈之神位。张氏大宗祠规模宏伟,保留有清代整体结构,建筑上具有闽风,是闽粤过度地区代表性祠堂建筑之一,201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谱记,张氏创居霞绕二百多年后,随着发展,已繁衍成为饶南盛族,至万历元年有南阳公登癸酉科举人,不久,族中贤达俊彦与举人公共谋卜筑宗祠事,遂于万历十五年(1587)始建奉先堂,历十二载至廿七年(1599)而落成,时有福建莆美宗亲进士张士琏升知广西南宁府事经此而登堂谒拜相贺。大宗祠在清康熙三年因迁界而霞绕全境在列被毁,八年复界后张族返乡再历多年方于廿八年(1689)请福建宗亲举人张纲谋课择吉重建,越六载于三十四年落成,时大宗祠增高二尺。雍正六至十年因遭东洋倭寇和西洋荷兰番三次烧抢,霞绕族人离家避祸,祠宇被烧,待至十二年(1735)进行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再修。解放初年,大宗祠与右边三座祠皆被征为学校用地,至1990年学校移址方才回归宗族,并于翌年1991兴工重修。1992年重光时,福建莆美、东峤、潮安下张、澄海隆城、南澳、饶平柘林、汫洲、海山、联饶、浮滨、浮山、渔村、外桥头等地宗亲,及黄冈临近余、陈、蔡诸姓乡亲二十余单位二百余嘉宾济济一堂,皆来祝贺。2007年再行重修,翌年竣工,屋顶铺作黄色琉璃瓦,脊面升高十二公分等。

    据张氏族谱记,霞绕张氏初世祖千六郎公,讳辟远,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乡,配六娘钟氏,阃号慈绵,育三子:长文贵、次文通、三文新。宋末战乱,千六郎公联合义军抗元,不幸身丧沙场,墓葬汀州。钟氏妈出身豪门,事前带三子逃匿他乡,留长子文贵于汀州,留次子文通于漳州,于祥兴二年(1297)携季子文新入粤隐居潮州东洋屯,即今饶平浮滨。二世文新公系读书人,于凤岗即黄冈设教为生,配杨氏,育一子松冈。后因疫疠肆虐,文新公妈皆丧,钟氏祖母遂携松冈再迁,暂住瓮城步上后。再后钟氏妈过世,松冈公再移胶廊黄家寨,最后于洪武三年(1370)定居古楼山安乐堡,取名霞绕。松冈公创居霞绕经数百年发展成为一方盛族,后世尊其为开基祖,建张氏大宗祠奉先堂专祀,又建追亨堂祀初世祖、二世祖。

    霞绕张氏辈序自第四世起为:继祖及宗,家孝国忠;诲谦资学,启子源宏。居仁由义、志尚道通;位大名显,德懋公崇;世泽永淑,锡命乃隆。据谱记,辈序十句四十字辈中,前四句系松冈公自撰,后六句系万历年间漳浦宗亲翰林张先跻续撰。

    张氏大宗祠右边相邻依次有三座祠堂并排,再远还有一座,皆为三间二进式建筑,皆设一门,有悬山顶做法,也有硬山顶做法,门额皆镌张氏宗祠。

整理:忘时堂传统文化(族谱编修工作室

撰文:张声金

摄影:安静声音

参考资料:《霞绕张氏族谱》

岭东忘时堂
村落研究,专职各姓族谱编修,旅人,野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