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学宫太和元气匾漫谈

文摘   2024-09-05 21:27   广东  

    在广东普宁学宫,有太和元气匾二处,一处在棂星门前的照壁万仞宫墙外侧,系石匾,一处在明伦堂前大成殿的后墙上,为描画匾。太和是指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元气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五行或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太和元气匾立于学宫,是颂扬孔子的儒家学说像天体那样,循环往复,与天地同在,永恒长存,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在全国各地的学宫中,太和元气匾甚常见,称之标配也未尝不可,而此匾或嵌于墙壁,或设为牌坊,也有立作门匾者,形式多样。

普宁学宫明伦堂前大成殿后墙上的太和元气匾

    第一次游访普宁学宫是在2010年时候,相去已有十五年,学宫中大成殿后的太和元气匾甚有吸引力,那年第一次见到便留下深刻印象。记得当时洪阳的朋友是这样介绍,此匾乃武穆岳飞岳王爷所书。这一听肃然起敬,就不知这岳王爷的墨迹是怎么传到普宁来的。后来,查找问询得有一些相关信息,也有文本写系岳王爷所书,但不见具体,毕竟这匾没有落款也没有纪年,而岳王爷的名气爆棚,噱头巨大,令人起疑,不好信服,就像普宁学宫儒学门后石亭边上的文昌爷石像,被讹传为明末大太监九千岁厂公魏忠贤一样的感觉,当然岳王爷正气凛凛厚重高大上,魏忠贤则真有辱斯文了。

讹为岳飞岳王爷手书之记录

    不久后,往揭阳榕城游访,路过当地学宫时,竟见照壁上一方同样手笔的太和元气石匾,该匾落款楚人杨芷书。至此总算清楚匾额作者姓甚名谁,岳王爷之说瞬间湮灭。曾一度以为普宁的太和元气匾,搬自揭阳学宫,随着后来的考证比对,其实不是。

揭阳学宫照壁外墙上的太和元气匾

    此后数年,普宁学宫启动了重修,因有跟进解了,才知除了明伦堂前的太和元气匾之外,原来还有一块石匾,系棂星门前照壁的组成,也幸运的见到被开成两半的太和元气石匾原物,可惜其上没有落款纪年。随着后续普宁学宫的修复工程进行至第一期完成,太和元气石匾也重新立到万仞宫墙上,不过石匾竟按揭阳学宫做法安置在墙外侧,相比之下,新设位置的观瞻性大打折扣,或石匾朝内当更符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毕竟普宁学宫前照壁下一米多宽的小路外已是城内河与密集的民居后墙,鲜有路人经过。

    2023年底,普宁学宫前的太和元气匾重新填色,后续拍得照片,放大仔细一看,却发现有不少细节与揭阳学宫的太和元气匾不同,或者这样说,两匾虽然为同一人手笔,然各有各自的细节,不尽相同。这一发现还真有意思,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除了这两匾之外,肯定还有一块更原始的匾,才会导致匾字在传播复制过程中出现各异的情况。

    不久,在一次讨论中,宏霖兄提供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材料信息,出自清光绪版的《潮阳县志》卷六学校篇:“明伦堂在圣殿后,堂上有钦颁卧碑,下为露台,旁植古榕二株,庭间左右有门,东曰圣域,西曰贤关,堂额为朱子墨迹,照墙石扁有太和元气四大字,明岭东伸威道杨芷书”。至此,第三方太和元气匾总算发现了。遗憾的是,潮阳学宫早已不复存在,所以要见实物是不可能了,但通过县志所记,可明确谁人所书,并有人物更详细信息。据查,杨芷,字文植,湖北安陆进士,隆庆元年(1567 )至四年任惠潮伸威道(潮州兵备道)。太和元气当系此间所书也。

    另外通过县志所记可知,潮阳的太和元气匾所设位置是在明伦堂前照壁上,这与普宁学宫明伦堂前所设太和元气完全一致。由此,从侧面也可推测普宁的太和元气匾可能一开始是设在明伦堂前,后再增设或移万仞宫墙上。明伦堂者,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过去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普宁学宫的明伦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系文庙最早建设的建筑之一。再翻潮阳县志,发现关于学宫各类条目的信息十分丰富,与乾隆版普宁县志所记载十分相近,尤其祭孔礼仪等细节基本一致。普宁系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从潮阳析出而置县,普宁与潮阳的关系密切异常,在文化上本是一体,故而两地学宫的相关相似,也没什么好稀奇的。

    虽然第三方太和元气匾的信息在潮阳县志上找到了,但没原物可考,所以一时也难以定论是否潮阳学宫的太和元气匾系为最原始那一块。为了进一步了解,笔者也翻阅过海阳县志、揭阳县志等,可惜并没有找到再多的相关记载。或许潮阳、揭阳、普宁这“太和元气”,就如米芾的“第一山”、韩文公的“鸢飞鱼跃”、朱子的“溪山第一”等名人名作一样,在流行时期,到处风雅人士争先拓描复制后刻石流芳,到了后来,谁也不知道谁从谁哪里搬来的。

品:普邑风土
整理:忘时堂传统文化(族谱编修)工作室
文:张声金
影:安静声音

岭东忘时堂
村落研究,专职各姓族谱编修,旅人,野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