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太文庙墟场碑记 | 普宁金石

文摘   文化   2024-05-06 16:13   广东  

广太文庙墟场碑记 | 普宁金石

    广东省普宁市北部有广太镇,镇因政府驻地系清代广太圩所在地而得名。据了解,清同治二年(1863),普邑黄坑下社之山后村洞沟洋创集市,称广平圩,相传因买一枚铜钱豉油发生争执,乡民不满,群议重创圩场于此,碑云:承广之首,取平之义,曰广太圩。清光绪十三年(1887),普邑乡绅进行扩建。圩内聚落呈块状分布,街道呈十字形。1984年圩场扩建,建筑面积增3倍。因地在潮普揭交界,三市边民农副产品在此集散。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期,赶集者逾五千人。

    广太圩是古圩,现圩内伯公庙处,仍保留有古碑刻二方,其中有清光绪十三年普邑乡绅扩建圩场所立之《文庙圩场碑记》,该碑高170公分,宽约70公分,碑额刻文庙圩场碑记,碑体内容14行,全碑大小刻有344个字,字口完好,品相上佳。通过碑文内容研读,可一窥当时扩建圩场的社会背景与需求,是为普宁难得一见的历史物件。

文廟墟場碑記
    欽命提督廣東全省水師軍務節制各鎮展勇巴圖魯方[1]
    欽加同知銜調署普甯縣正堂加十級記錄十次盧[2]
    為給示勒石以垂久遠事。
    現據文廟司事林泉、楊雲衢、方若霖、王炳輝、方師錫、李嘉言、方清源、方揚烈[3]、方錫侯、盧鴻磐、楊時憲、邱寵光等稟稱:“普邑在城文廟祭業不敷,雖經邑紳竭力籌創,未見贏餘。茲再經紳董方廷璋[4]於丙戌年[5]十二月承買到霞美鄉[6]張姓糧質田地四畆四分,在廣泰墟外左畔一圍,今改創墟場三分有餘,四至豎界分明,每年應收租錢谷石,增為文帝祭業,以及鄉會試士子賓興美舉。特恐年久流傳失實,漸生積弊,簽請懇准出示勒石豎碑,以垂永遠,两使恪遵,庶昭示來茲歷久不變。”等情到縣。

    據此,除批揭示外,合行給示。為此,示諭:該納戶人等,如悉同等承批,文廟蒸業應輸租錢谷石,務宜永遠供納,毋許藉詞拖欠及私相買卖。如敢故違,一經該紳等具稟,定即飭差拘拿,從嚴究辦,絕不姑寬。其各懔遵,毋違。特示。光绪十三年[7]七月十一日示。


[1]方耀,字照軒,洪陽人。光緒11年至光緒17年任廣東水師提督。

[2]盧師識,江西南康人,普寧知縣,光緒十二年(1886)到任,光緒十四年(1888)年卸任。

[3]方揚烈,洪陽人,三品武翼都尉游擊指揮。

[4]方廷璋,方耀第二子,廩貢。

[5]丙戌年,光緒十二年,1886年。
[6]霞美鄉,今南溪鎮下尾村。
[7]光緒十三年,1887年。



出品:普邑风土

拓片:方佳生

释文:官宏霖

摄影:邱林洽

整理:张声金

岭东忘时堂
村落研究,专职各姓族谱编修,旅人,野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