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泥沟英歌拜年 | 2025国际老爷1
文摘
2025-01-29 23:06
广东
乙巳蛇年如期而至。中国春节名列世界非遗的第一年,这年春节民俗,新一年2025的国际老爷节也按时拉开帷幕。今天正月初一,普宁各处村落的英歌、青狮如火如荼穿梭于村落乡寨街巷之中,为乡众上演一出水浒戏,以之驱邪禳灾,弘扬正气,迎祥纳福,喜庆盈门。普宁英歌火热得烫手,连续数年大红大紫,不见半点退烧而愈烧愈烈,引得全天下关注,不愧正二月国际老爷节的第一看点,被网友誉为过年最强气氛组。也确实是这样,扛旗的军师公孙胜,耍蛇的鼓上蚤时迁,发号司令的鼓司及时雨松江,还有用力最猛的黑旋风李逵、赤发鬼刘唐、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急促低沉又慢待节奏感的锣鼓声,整齐的击锤声,一声声呐喊一声声声吼叫,舞动大地,滚响乡野。 今日上午出门在乡中随处走逛,午后拿起相机便找英歌去。今年泥沟有六班英歌同时开鼓,在乡中各处献演拜年,有山花奖的大班、六联班、湖南里班、少年班、五联班、俱乐部班,据乡人讲起除了这六班英歌还有一班,也就是说是七班,但下午只看到了六班英歌,锣鼓喧天,闹热非常。 英歌,流行于粤东练江流域及周边,是最具观赏性的潮汕民间艺术。在旧时乃至如今还有,英歌被称为英歌班,由前棚、中棚、后棚组成,中、后棚有时合为后棚,一般是武术、土戏一类的表演,土戏是农闲节庆时候最好的消遣,武术队是过乡防卫比较妥当的办法;前棚是一种既可游街又可在广场表演的男性集体舞蹈,如今我们所说所见到的英歌,一般指的是这个。英歌前棚画脸勾谱、中后棚扮土戏,仿水浒英雄,表演套路有相对的剧情,这演变自戏剧是无可置疑的,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普宁英歌是仿于三百年多前外江戏的《水浒·攻打大名府》一出,大概是戏剧的这个原因,英歌在乡间又被称为唱英歌、英歌戏、英歌班等;除了戏剧,英歌又含有傩舞的元素,在如今一些脸谱粗狂狰獠、舞姿动作大、鼓点板式较慢、木槌较长的英歌队可以看到遗存,比如普宁东部、潮阳、惠来一带的英歌不少有这种情况,因为蕴含有傩,所以很多涉及安土祈福有关的活动如游神或剪彩等庆典都会请来英歌进行表演,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另外,英歌舞中融入了武术,比如垾塘英歌由乾隆年间村人陈成技所学南少林武术改编、泥沟英歌有清雍正间寮顶武馆学武以唱英歌掩饰的说法、北山英歌传说系为清末农民义军领袖许阿梅再改编等等,当然,看看中后棚是毋庸置疑了。英歌在古志文献上鲜见记录,关于来源及确切的说法,众说纷纭,有认为英歌是旧时全国普遍性流行的秧歌,民国潮籍专家学者萧遥天先生则研究指明英歌来源于花鼓戏。很明显的,英歌只是流,其海纳百川,融汇了多样的民间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今日所见的英歌。所以一时间要说英歌是源于什么,自然就众说纷纭了。英歌队(前棚)通常由十多名或几十名少年或青壮男子组成,按角色画脸、着统一的武打戏服,伴随着板式快慢自若的锣鼓点,舞者摆弄花样击打手中的双槌,舞动全身四肢躯干甚至不停摇头,作一系列套路阵法,再时不时的大吼怪叫,让围观者感受到一种澎湃豪壮、阳刚正气的浓烈气氛,让人念念不忘,历来广受民众所钟爱。(文 | 张声金)整理:忘时堂传统文化(族谱编修)工作室
撰文:张声金
摄影:安静声音、张野
岭东忘时堂
村落研究,专职各姓族谱编修,旅人,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