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 宗祠俨雅津驿宛然
久闻官路之名,心向往之!近日,得“官路张”后人中新社广东分社长张见悦老弟相邀,遂愿来到龙溪(今庵埠)官路村“访古”。不多时抵达村头下车,镌刻在溪畔一方黄腊石上的“官路”二字,立即映入眼帘。张社长介绍:“这是庵江溪,往东南注入韩江。官路就是古驿道,村以路名,可见当年村民是靠驿道聚居起来的。”
张社长非官路人,但官路是其祖居地,一草一木都十分熟稔;于史于人,更话题一开就如数家珍。我们边谈边走,不多时抵达村前张氏家庙。这是此行主要目的地。但见祠宇耸峙,庙貌俨然,二进一天井,双侧配通巷,面向东南;前埕、通路颇为开阔;前面绿圃则更宽广,两旁画廊,栽上绿树;最前方是左右月台,望处新南路外,方形寨池,碧水盈盈。当今祠宇,规制如此完备,已不多见。
祠中与多位张氏宗长、村委幸会。据介绍,该祠原称张氏宗祠,是翁万达改称“张氏家庙”并手书的。仰瞻门额,四个大字浑厚朴实;落款小字“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兵部尚书门下眷生東涯翁万达拜书”。大小字浑然一体。门额上款则刻“嘉靖庚戌之吉乡进士文林郎永明县知县八世孙一言敬立”。“敬立”而非敬书,字体又与落款风概一致,似应是翁万达当年所一气呵成。乡进士同乡贡进士,就是举人。张一言,正德己卯科举人,并以此授官湖广永明县知县。翁万达自称“门下眷生”,既认学生,也认姻眷。其老师就是兼岳丈的贡士张一廉。张一廉曾任思恩府训导,早年在乡里办私塾,筑“中士书斋”,授族中子弟;从而成就了少年翁万达的学业,并由赏识而招为快婿。一言字可山,是一廉之弟,翁万达对其十分敬重。在翁万达生前自行编定的《稽愆集》中,可读到《与可山四叔书》等数篇书柬。谱载,原配张氏名肃惠,与万达夫妻情深意重,可惜万达登第之前,张氏已逝,遗有一男,即万达长子思任。翁张深情传于后代子孙,至今五百年,张氏家庙每当大祭,翁厝“外甥”代表仍坚持上门参拜。
张氏家庙堂号“永思堂”,有匾悬挂于正厅大堂之上,落款为“翁万达拜赠林大钦敬书”,但已非当年原物,应是后人集书仿制。一祠兼得岭南二位旷世名士遗墨,诚不可多得。尚值一提的是,祠宇门楼第一梁,是翁万达采自福建的名木,原为正厅中梁。两度重修,两度削去腐蚀,至2009年不得不改为檐梁。物尽其用,唯如斯焉。大门楼上悬有一对写着“太傅枢密副使”的大灯笼,彰显着张世杰官衔。盖张氏这一宗裔认定张世杰为入潮始祖。稍稽旧谱,确也子孙脉络分明,断非攀附之言。祠内龛主为张世杰,子是思隐;再者张陇阳,是思隐次子。张世杰于景炎、祥兴年间,辅佐二王(昰、昺),携带思隐转战闽粤,更在潮汕征战多年。史、志有载,宋末张世杰抗元,抵潮募兵,民人热烈响应,还获“潮州畲妇”许夫人“倡率诸峒畲户应命”。景炎二年七月,张世杰从潮州出兵围攻泉州,讨伐蒲寿庚,许夫人率“诸峒畲军”,会集陈遂抗元军队一同北伐,围城数月,直至唆都援军至才撒离。
思隐曾任海丰(惠来)县尹,深通堪舆,国破家亡之至,亲择龙江宝地避居,创向北村。及后长子朝阳分创潮阳港头,次子陇阳分创海阳龙溪官路,是为官路开基祖,三子清河留守龙江,兄弟亲睦,至今六七百年三房子孙守望相助,往来不歇。可见,张世杰及其嫡裔入潮、居潮枝叶奕奕,脉络清彰,大可不必另生枝节。
据祠内碑记,陇阳后裔于明初(1522)始建张氏宗祠;明嘉靖廿九年(1550)由八世孙一言主持重修;清同治三年(1870)再次重修;民国二年(1933)又复重修。当下所见则是2009年所重修。尚保存有大门匾额、麒麟浮雕以及多种石构件等明代原物。略见可惜的是,几根大石柱都被磨光,失去了原有的古朴风采,无疑削弱了文物价值。这是庙宇重修时,不应该发生的普遍现象,斯也未能幸免。
出祠堂,穿小巷,抵“中士书斋”旧址。堪叹一廉当年课士的书斋已不复见,原址被改建成小楼房。张社长解释道:因为是私产。奈何?唯小巷转角处,残留着一大堆乱墙垣,张社长说是书斋外的“东司”所在,并生动地讲了段“古”:晚上从书斋出来如厕,别人都得自已提着灯笼,少年万达却总有大头鬼为其撑灯。这与鮀浦一带长期流传着少年万达闹海、贬土地爷到北口外充军等故事,的是异曲同工。把名人神化,生动有趣,不失为一种民俗文学。
接着,我们来到了“百里侯第”。百里侯可谓县令代称。一言中举后授文林郎,官永明知县,辖地数百里,诰封中宪大夫。侯第建于三房公厅前。第亭有石鼓一对,联曰“石鼓一声闻百里,诗书二卷著千秋”,横批“兄弟科贡”。亭内靠墙安置两条长石凳,称“差役石”。整座侯第虽颇为简约、残旧,却隐隐透出五百年前的真实风貌。张氏宗亲所津津乐道的,更是亭壁上的题名匾。上司要员和地方官史凡八位,如右副都御史王守仁、监察御史毛凤等,略可见当年一言中举后之人脉与辉煌。
再看过大夫第等几处古建之后,我们一同登上村东头韩江大堤。堤畔有古驿站扩建的“赐茶庵”旧址。庵早已荡然无存,但后人修建的船闸、码头都以“赐茶”为名。赐茶一名的由来,谱有详载,不赘了。大堤上,近览韩江,远晀对岸的疍家园,古津港的风概,依稀可辨。远近高大嘉木甚多。数棵10人合围的古榕,浓阴如盖,已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而更有一棵250年的木棉、一棵满300岁的秋枫,高耸蓝天,掩映江畔,郁郁苍苍。
午后,行程即将结束,张社长说:“《官路张氏族谱》的修编已近尾声,宗亲们嘱序于先生。”这时我才明白此前在汕头的第一次会见,赠我一部厚重稿本的原由。于是,回汕后不敢怠慢,即捧本翻阅。说是稿本,却已同正式付梓的差不多,不由感叹社会进步之快。以前也常应约制序,所接到的才是真正的稿本,或手写,或打印,哪有如此装帧?披阅可悉,上述各节谱中均登录详尽。当日目覩,果然不差。历代修谱的核心内涵都是世系表,稿本也不例外,各房概况及世系表,世代分明,各家各户,明晰可稽。对此,外人可以不甚了了,宗亲却是忽悠不得的,故这部分当花去编修者不少时间和精力。
作为全国第三大姓,张氏渊源直溯黄帝,源流考释颇详。缘源远流长,名流殊夥,仅历朝宰相就多达63人,的确圣哲贤儒、谋臣猛士,乃至天文地理医贾,无不人才济济,文化底蕴深厚。这方面,编者也一一裒集,择要入谱,并配以图鉴,的确着力深实,令人一读,不禁深受感染,羡叹不已。
祖训、家规,祭祀、扫墓,乃至造路修祠、寻根联谊,都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民俗精粹,当为传统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不能或缺。谱中,不但有关文字收录齐备,有关活动程序,也作了过细的登录。的可谓一谱在手,万事具备矣。
风物长留桑梓地,辉煌更待后来人。是,谨以为序。
乡后学黄赞发于读榕斋
序者,系原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文学院教授,全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并任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汕头市岭海诗社社长、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
旧年初春,见悦社长来电,谈到官路重修族谱事,相邀择期到官路走一走。
想起来,第一次到官路已是2016年的事情,那次随着官路分派普宁里湖河头、鲤鱼头的宗亲同往,见证两地族人的认祖归宗、叙说族谊,且做个记录。顺此,随着当地向导,走走村里各处祠庙民居古迹,尤以官路学生兼女婿的明嘉靖间兵部尚书翁万达翁大司马所题写张氏家庙匾、潮州唯一文状元林大钦所书永思堂额、正德间永明知县张一言故居百里侯第等处,令人大开眼界。在官路此处,首次见到宋末三杰之太傅枢密副使张世杰公在潮州传衍的实例并有相关佐证信息,此后不久更见有分派棉湖一房于清代摘抄的官路老族谱,为张姓在宋元更替之际于潮汕播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案例,弥足珍贵。官路张,系潮汕祠堂纪录片第一集《崖山之后》的重要内容组成,曾见该片采编时候的许多素材,至成片在2021年初全球发布之后又看了多遍,对于官路的认知,也算是相对熟悉的。
官路重修族谱的事情,是在2018年末启动。其时,在张氏家庙永思堂理事会的良强会长并一众理事人员及村两委协力下,迅速形成了族谱重修筹备组,不日又成立编委组织,以良强会长为主任,后请得原汕头大学党委书记黄赞发先生、棉湖族亲梦迟老先生、雅士利集团董事长利坤族贤、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见悦社长、官路村委为标书记担任顾问,请得元斌老先生为主编,又文松、松钦、泽辉、良群、英豪、良树、松江、训深、炎波、胜鸿、海宏、桂颂、元鹏、卓立、清亮、张林等为编委成员,开始了族谱的重修。历时三年,至庚子岁2020年,族谱重修的初稿完成了。其后,初稿又做多次校对增补修正,出有数版稿本。此间,初稿也曾作为村对外交流的文化书籍,被索繁多。然由于各种缘故,稿本一直处于精益求精的状态,未及付梓。
2023年2月20日应邀来到官路,在为标书记、良强会长、良树叔、文松兄、良绍兄等诸位盛情接待下,茶后谈起了官路重修族谱事,了解了数年来的修谱情况,在见悦社长的相惜推荐下,众人邀吾为官路张氏族谱重修之总纂责编,委托为该谱初稿再作细化完善直至圆满付梓。闻此委任,诚是惶恐!一则官路族谱初稿已趋完善,二则初稿已达七八百页,此系一族之谱也,涉及宗族本源的潮州官路乡,涉及由此分派出去的揭西棉湖翁厝街张氏、普宁里湖河头张氏、鲤鱼头张氏等数村之人文世系,其信息量巨大,一时间不知从何入手,故而不敢应答,仅借得谱稿返家细看,再做打算。不久,为标书记来电相邀修谱事,几番研讨后,确不好推辞,遂在谱稿原有基础上小作调整,重新规划目录,携往官路与编委诸位详谈,终达成共识,忐忑地接过本谱重修的后续工作。
幸运的是,缘有初稿作为基础,此后族谱的编修又得有编委全体人员、官路村两委,以及里湖、棉湖等地宗亲的同心协力,新一版的族谱稿本在半年多之后总算完成了大部分,紧接着先是对世系牒谱作了深入广泛的增补,及后是对历史人文部分作进一步的查考研究调整修正补充。在此之间,官路理事会组织数十族人前往粤西拜谒始祖世杰公二处墓,不久又往大埔三河坝拜谒明兵部尚书翁公墓,更有清明时节各地裔孙代表在永思堂之祠祭、端午节龙舟竞渡之民俗、冬至后永思堂之大祭、惪翁公之祠墓祭、鹿山赞可公之墓祭、往惠来隆江向北村初祖思隐公亲睦堂之祠祭等等,系为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实况场景,乃取镜收录入谱,以求图文并茂。2023年底,族谱完稿遂送排版,请得广州美院的杜红柳姐担任美术编辑,调度版面以求最佳视觉。前后历时一年,第一版样书终于在本年3月7日面世,不久,样书送抵官路,由编委全体进行校对。
官路张氏族谱的编修,得有黄赞发先生、汕大硕士导师兼翁万达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翁奕波、见悦社长作序,得有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港头族亲张汝成中将、广东省委原副书记蔡东士、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广东省人大原副主任邓维龙、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广州市书协主席许鸿基、中大教授古文字学家陈斯鹏、广东崇正拍卖创办人书画鉴赏家书法家许习文、历史学者作家艺术家马陈兵等社会名流相赠墨宝祝贺,也有潮州意溪金鉴堂绍万会长、港头朝明理事长、惠来亲睦堂同宗及华伦与加点兄弟七人等诸位题词致贺,更有泰国中华总商会、国际潮团总会、潮州市地志办、新会崖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发来贺函,赋予了本谱以人文之厚重。
本谱的重修从启动到全面完稿,时间跨度颇长。于此,见悦社长、为标书记、良强会长为编修工作有序进行给予了高效的指导并各种强而有力的支持。族贤利辉、利坤兄弟等人为本谱重修率先提供了启动资金。主编元斌老先生系本谱重修之先行者,奠定基础,居功至伟。良树叔对初稿进行了排版编整,也筹集有不少官路相关的图文资料,做了许多重要的先期工作。文松兄为后续世系牒谱内容的增补,劳心劳力,将族谱核心部分推至完善,同时也为本谱各类图文资料的采集提供向导与解说。良绍兄、松钦叔为本谱许多篇章的撰写提供信息,并有各样的协助。胜鸿兄为棉湖的族谱资料作校对增补等跟进工作,无微不至。桂颂会长、卓立叔、元鹏叔、壮生兄为里湖河头、鲤鱼头两村族谱资料的编整,不畏其烦,做了繁复的工作。除此,还有官路张氏的众多族人,为本谱的编修奉献良多,不胜枚举。
官路族谱先后经过多版样书的校对与修正,编委诸位以尽善尽美为宗旨,一丝不苟,力求做到真切精细,至此,终于如期达成所愿而付梓,匪易也。古人云:族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族谱的编修,追远奉先,敬宗收族,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秀家风。参与官路族谱的编修,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然从中又愉悦感满满,这是一个沉浸式的学习过程,于此增广见闻,受益无穷。官路张氏族谱重修完成矣!在此,对给予高度信任与大力支持的编委会、张氏家庙永思堂理事会、官路村两委,以及社会各界贤达,致以衷心的感谢。缘有众人之鼎力,文化大焕光彩。
盛世修谱,是为壮举,祝愿官路张氏一族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更创辉煌。
整理:忘时堂传统文化(族谱编修)工作室
摄影:张野、安静声音
资料:《官路张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