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
欢迎来到本期【高考知识干货】栏目。
本篇由《高考语文核按钮类题60练》
特别赞助!
诗词鉴赏是高考的必考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常用表达技巧,赶紧转给孩子们,助力高考!一起来学习吧~
能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能让读者对诗歌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从而使诗歌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称为表现手法。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需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手法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着眼于诗歌的整体或部分产生的艺术效果,并指出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情感;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使被描写的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强化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双关分为语义双关和语音双关,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思集中、凝练。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写出。其效果为强调语意,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气势。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可以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在内容上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在形式上回环往复,有韵律美。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上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顶真可以用来贯通语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从正面着意描写,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借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常体现在托物言志的诗歌中。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化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的对象生动形象,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由一事物联系到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的类似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在已有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个人的意绪愿望等。语典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意在深化意境,引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草 书 屏 风
韩 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以问句突起,见到屏风那一瞬间的惊喜之态溢于言外。诗人能一眼断定这是怀素的书法作品,充分说明他十分熟悉怀素作品的风格。
B. 颔联正面描写屏风上的整幅墨迹,采用映衬手法,用“尘色染”来反衬“墨痕浓”,以此突出怀素作品笔酣墨畅、痛快淋漓的特点。
C. 颈联具体描绘了屏风之上的画面,将“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寒山秋涧”图,传递出苍劲古朴的意境之美。
D. 诗歌起笔点题,进而承“怀素踪”一词,对怀素作品展开由浅转深、由粗转精的描写,最后用独特的方式亮明诗人的情感,收束全诗。整首诗结构谨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答案及解析】
C (“构成一幅‘寒山秋涧’图”赏析有误。本诗标题中有“草书”,可知本诗描写的对象为怀素的草书。诗歌的颈联上句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下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上下两句通过对怀素书法笔画的描写,展现了狂放、豪纵的书法气度。故选C。)
2.《书论选读》这样评价此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请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就此评价作简要分析。
▼上下滑动 查看答案▲
【答案及解析】
答: ①颈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比喻怀素草书的点、竖和弧钩的笔画,形象地表现其古朴苍劲、灵活飞动、富于变化的特征。②尾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意为如果把屏风放在水边,屏风上的字迹都会化作蛟龙游走。此处想象奇特,以虚写的方式突显草书笔势的迅疾、笔画的盘曲和气韵的生动。③用字精炼,富有表现力,如“怪”字写出草书运笔的狂放不羁、富有个性,“奔”“挂”则写出笔画之间流淌的气韵以及用墨的饱满劲健、酣畅淋漓。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评价“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是答题的重要方向,作答前要认真分析该句。其中的关键信息有“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和“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是形式,即诗人采用了哪些特殊的手法来写,要从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入手。“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是目的,即诗人重点描写了怀素书法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要以此作为答题的落点。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另一个重要提示,“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要注意答题对应的区间,不要选错诗句。诗歌颈联“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画,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挂在古松上。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点画比作正在向秋涧奔走的怪石,把竖和弧钩比作挂在古松上的枯藤,形象生动,体现其狂放、豪纵的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颈联中的“奔”“挂”两个动词也非常具有表现力,“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的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挂”字充分展现了怀素草书中笔画之间蕴藏的生动气韵。形容词“怪”也独具特色,“怪”字突出怀素草书书写运笔的与众不同,极富个性魅力。尾联“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是说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由此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诗人在尾联中没有再对书法作品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运用想象,从侧面突出笔走龙蛇的草书特点,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
▼上下滑动 查看答案▲
〖诗意赏析〗
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诗人的惊喜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跳跃。但此四句仍能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两句,好像十分激动地在问主人从哪里得到了这个屏风,惊喜万分之态,溢于言外。紧接着就立刻判断这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这充分说明诗人平日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认了出来。接下来,诗人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前一句从“尘色染”中,看出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后一句说虽然蒙上了很多尘色,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墨痕浓”三字仍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点,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了读者,十分形象准确。后四句,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以一种十分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突出了怀素书法的特点,使人叹赏不已。“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两句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前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这里在“石”前加一“怪”字,就表明它不同一般,体现出怀素草书中“狂”的特色。在“怪石”与“秋涧”中着一“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的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后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挂在古松上。“藤”“松”已有劲健意味,再用“寒”“古”来形容,就更具苍劲感。两句中虽只点出点、竖和弧钩这些个别笔画,但却在怀素草书中各具代表性,其他笔画概可想见,那种中锋运笔时饱满、刚劲、浑厚的效果,也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这些“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的点画,构成了狂放、豪纵的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这是书法作品中很难达到的高妙境界。这屏风上生动的草书,激动着诗人的心,使他不禁萌发奇妙的想象:“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这一想象更为奇特,但也并非无来处。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迅速有力的游动。从这个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显现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形容“书圣”王羲之的字,此处隐然以怀素比王羲之,可见推许之高。“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含有恐怕它真化为蛟龙,从水中游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珍爱之情,使前四句那种惊喜之情一直贯穿到结束,全诗洋溢着充沛的激情。诗人从屏风写起,然后写怀素草书,写怀素草书又先表现整体感觉,然后再以形象的笔墨作具体的描述,全诗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最后又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同篇首暗中照应,在章法上显得严谨、完整,表现出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形象生动的描写,强烈抒发的激情,使全篇荡漾着盎然诗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更有意境、更加和谐。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角度写景,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深切。具有画面感。冷色调,烘托压抑或寂寞心情;暖色调,表现欢欣或喜悦心情。实为眼前之景,虚为想象、梦境、回忆之景,能拓展诗歌意境,表现作者心境。“点”的详细描写与“面”的概括描写相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直接对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感情直接、气势奔放。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感情,或把感情融入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诗歌中经常引用且为人们所公认的历史史实、文化故事和文学典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或讽刺现实,抒发思想情感。
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岳 阳 楼①
元 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②。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③。
【注】①元和九年,元稹遭贬潭州(今湖南长沙),此诗作于赴任途中。②〔玉幢〕玉楼,指神仙居处。③〔西江〕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人讲究炼字,首句着一“衔”字便唤起读者联想,将红日斜照楼窗之景写得生动传神。
B. 次句紧承首句写岳阳楼的倒影,“赤玉幢”之喻写尽了红日斜照下岳阳楼的静穆与美好。
C. 第三句语意丰富,诗人在残春时节抒发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也有人生失意之嗟。
D. 相比杜甫《登岳阳楼》,元诗对岳阳楼的描写虽另有风致,但与杜诗一样皆为直接描摹。
【答案及解析】
C (“皆为直接描摹”赏析有误。由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知,诗中对岳阳楼没有直接描摹。故选D。)
2.本诗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请结合本诗内容,写一则关于该手法的札记(150字以内)。
▼上下滑动 查看答案▲
【答案及解析】
(示例一)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用在诗词的结尾,使抒发的情感更加蕴藉含蓄,“满棂湖水入西江”一句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的图景,暗指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把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示例二)“满棂湖水入西江”不仅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的图景,而且暗示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诗歌以此作结,抒发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它使得抒发的情感更蕴藉含蓄。
【解析】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从而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感受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末句“满棂湖水入西江”,不说诗人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中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诗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上下滑动 查看答案▲
〖诗意赏析〗
登楼鸟瞰洞庭湖,碧波连天;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岳阳楼历有兴废,北宋滕子京重修后,以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而闻名遐迩。但是从此诗的立意及《元稹集》中有关篇目的题序看,元稹的洞庭之行颇有失意之慨。所以此诗并不像其他诗文那样着意描绘岳阳楼的雄伟壮阔。首句写红日斜照楼窗,这本是人们常见的景象。然而诗人用一“衔”字来唤起读者的联想,使得整个境界活跃起来。次句写楼的倒影:当太阳照射到楼窗上时,楼影落到湖中的“赤玉幢”上,即岳阳楼的倒影映印在洞庭龙君的龙宫之上。此句似包含了《柳毅传》的故事,《柳毅传》的作者李朝威恰与元稹为同一时代之人,或许这是最早涉及龙女故事的一首诗,其新颖独到之处,不言而喻。第三句“怅望残春万般意”,点出诗人的醉翁之意不在登楼观景,而在于以此表达他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末句“满棂湖水入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中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诗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青于蓝·核按钮-高考教辅推荐
▼
2025版《青于蓝高考语文核按钮类题60练》
扫一扫
查看电子样书
▼
◆精心设计,精心选题,精心打磨。针对新课标试卷“活”“变”的特点,本书精心命制试题,题型灵活多变,考点轮流设置,兼顾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适用于高中各年级学生。
◆分类科学,贴近实战,避免盲点。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即“语言文字运用”(1~20练)、“古代诗文阅读”(21~45练)和“类型模拟练”(46~60练),以小点切入,重讲练结合,实用性强。
◆一册多能,任意组合,方便使用。类题60练可以作为一轮总复习同步配套训练,也可以按照教学的实际安排选择组合,还可以用作讲练之后的测试。
◆详答详解,方便教师,有利考生。本书所有的题目都有详答详解,文言文阅读附有精校的“参考译文”,古代诗歌阅读附有“诗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