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点评丨品读兰亭之美,汲取文化力量——湖北长阳一中饶娅萍《兰亭集序》(第二课时)点评
文摘
教育
2024-10-26 10:01
湖北
《品读兰亭之美,汲取文化力量》,是长阳一中饶娅萍老师在“湖北县中好课堂”获奖课例展示活动上所呈现的一堂优质课。饶老师讲授的这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本文择其精要,略作点评。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设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由《陈情表》《项脊轩志》《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六篇“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组成。文体分属“表”“志”“序”“辞”“传”“记”六种,基本涵盖了议论散文以外的常见的古代散文体式。
本单元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最后一个文言文单元,具有古代散文发展史意义的归结性单元,人文主题是“至情至性”。选取的散文或抒写性情,感人肺腑;或理趣盎然,发人深思;或深蕴文化,沁人心脾。在单元学习目标与内容中都论及“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教师从文本中去探究“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
为此,饶老师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和学案,引导学生阅读、赏析和探究文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和文化之美,让学生学会并能够说真话,述真知,抒真情,传文脉,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从课程标准到教材,从单元人文主题到文本分析,从单元组合到单篇文章教学,饶老师的教学设计站位高、定位准,既注重从宏观上整体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又能从微观上设计教学流程、把控各个教学环节。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饶老师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任务(也可以看作是四个教学步骤):饶老师设计的这四个学习任务,不枝不蔓,环环相扣;拓展阅读视野,步步深入。单看这四个任务的标题,就可以看出饶老师的匠心、巧心:1.重视阅读,感悟文辞之美。声情并茂地朗读,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地吟咏,是一种陶醉;字正腔圆地示范,是一种引领。饶老师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诵读能力,吐字发音字正腔圆,声音响亮穿透力强,激情四射感染力强。教学中,饶老师将这一优势放大,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读”。如“比读”,让学生感受到人工智能的神奇,古代文人的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重视比较,探究文字之妙。两种不同阅读文本的对比和感应可以提高阅读的感知效果,有利于活跃思维,激发智力,加深理解,提高记忆。饶老师在教学中下足了功夫,除了借助ChatGPT,将AI创作的文本与经典美文进行“比读”之外,还拓展补充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等短小精悍的美文进行比较,探究文言的精妙。
3.重视文言,夯实语言之基。饶老师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教学的第二课时,重点是“品读兰亭之美,汲取文化力量”,教学目标设定在:
——通过文本比较,体会兰亭集会的清雅环境,领略千年盛会的自然境界;
——品析语言,理解作者借以抒发情志的语言形式与独特美感;
——理清文脉,认识作者由乐转痛至悲的情感变化,分析其层层推进的巧妙构思;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体会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情怀,感受文化之美,并探究这些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饶老师的课堂上非常注意“文言”教学,除了安排各种形式达到朗读,品味文言之美外,还巧妙地设计了一些文言学习的小环节,如在“任务二:吟咏诵读•品文辞之美”中,要求学生翻译两个句子,以体会用词之精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景物描写句,翻译要以“意译”为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是议论抒情句,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这两个句子,既是完成任务二“吟咏诵读•品文辞之美”的基础,也为完成任务三、任务四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兰亭集序》从文人雅集写起,寥寥数语,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写得韵味悠长,同时对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进行思考,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认识作者由乐转痛至悲的情感变化,分析其层层推进的巧妙构思”“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体会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情怀,感受文化之美,并探究这些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饶老师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统领下,整合教学资源,创设学习场景,通过反复诵读,研习文本,涵泳品味,把握文意,充分领悟作者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的情怀;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通过赏析探究,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美感。饶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补充孔子、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古人”“今人”和“后人”的诗文,分析探究他们在发出生命之悲的嗟叹后做出的人生选择,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情致和哲理。在此基础上,饶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较好地达成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品读兰亭之美,汲取文化力量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阳一中 饶娅萍
本节课授课交流的对象为高二年级,同学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但知识迁移及细节捕捉的能力有所欠缺,加之这是一篇情理交融、以理见长的散文,句意理解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课前必须充分预习,才能保证在本堂课上能重点体会此文的美妙之处。本节课的重点为鉴赏王羲之散文的独特之美、感悟他的人生智慧,鉴赏与感悟都建立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因此课堂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激情,启发学生去主动思考。1.通过文本比较,体会兰亭集会的清雅环境,领略千年盛会的自然境界。2.品析语言,理解作者借以抒发情志的语言形式与独特美感。3.理清文脉,认识作者由乐转痛至悲的情感变化,分析其层层推进的巧妙构思。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体会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情怀,感受文化之美,并探究这些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在充分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转痛至悲的感情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情怀。教师充分备课,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准备与教学设计配套的PPT及《学案》,指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大意。课前播放歌曲《兰亭序》,鼓励学生唱一小段。(音乐带入,拉近师生距离,舒缓紧张情绪。“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这首歌发布于2008年,十多年了仍然为人传唱,说明好歌是有生命力的。那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什么能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让我们开启一段品味《兰亭集序》之美的旅程吧。
任务一:文本比读 · 品山水之美
在ChatGPT里输入词条“春日集会”“宴饮之乐”,GPT给了我如下一段文字。比较这段文字和《兰亭集序》的一、二段,二者在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春日宴饮,绿柳依依,席间繁花似锦,蜂蝶翩跹。清流潺潺,琴声悠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山肴野蔌,杂然前陈,琼浆玉液,满席生香。人逢春色,满怀欢心,乐饮佳辰,举杯共庆。春风拂面,红妆照水,杨柳依依,花香袭人。席间琴瑟悠扬,歌声婉转,舞姿翩翩,观者忘返。明确:AI创作的景物更艳丽热闹一些,本文景物显得清幽开阔。
任务二:吟咏诵读 · 品文辞之美
论语有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既是说做人要才德兼备,也是说作文要内容与形式兼美。本文“对自然风物着墨不多,却能使人遥寄性情,洗涤心灵”,作者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可以从用词及句式方面进行分析。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二、朗读下面两段选文,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分析句式之精妙PPT展示:结合两篇魏晋南北朝的文章来看“时人”的表达习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全文以整句为主,间以散句,张弛有致,摇曳多姿。
任务三:温故知新 · 品文意之美
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迅速找到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吗?短短一篇文章,情感急转直下,于是有人产生了质疑,其中一位是诗人、剧作家郭沫若,他说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没有道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王羲之的“悲”是不是无病呻吟呢?(提示:可以就本文第3/4段分析,也可联系我们学过的魏晋诗文去探究。)人生短暂,乐境易逝(世事无常),生死难测,古今同悲两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思想消极虚无;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成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现在我们了解到,王羲之的“悲”并非无缘无故,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一个时代的悲痛。面对生死困境,面对整个时代的悲痛情绪,王羲之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消解这种情绪的呢?明确:王羲之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课下注释) 首先,正视生死困境,否定“一生死”“齐彭殇”的观点,真情流露,虽已知死亡的结局,仍然选择勇敢面对;其次,亲近自然,寄情山水,将个人感慨放置于宇宙之中,同时从“昔人”“时人”“后人”的共同感受中领悟“幽远”的悲痛,进而明白生命之可贵;最后,相信文字的力量,“列序时人”,让跨越时空的文字体现生命的价值。朗读对话,明晰选择(古人、今人、后人在发出生命之悲的嗟叹后做出的人生选择)
昔人
屈 原: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今人
曹 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陶渊明: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后人
李 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苏 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尽情享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任务四:迁移运用·承文化之美
2022年10月12日,正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据网友推测,这三张照片是她在太空拍摄的中国渤海湾以及北京市的白天和夜景照片。并配上了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文,并贴心地附加英文、意大利文双语翻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结束语】
自豪,骄傲,感动,奇妙,这应该是我们看到这则新闻的共同感受。王羲之当年在兰亭时,绝不会想到人类有一天真的会飞向太空,去“俯察”宇宙,但这不妨碍他的精神所能到达的层面。并且,这种精神不仅是在那个时代、在中国引起共鸣,更是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民族,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传播力、有创造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学们,品味兰亭之美的旅途就到这里,但从经典中汲取力量,为自己的人生赋能,为我们的民族形象发声不应止于此。
-END-
青于蓝·核按钮-高考教辅推荐
▼
2025高考语文核按钮类题60练
扫一扫
查看电子样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