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读课程标准,明确古诗文的教学定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内容、学习方式、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等作了明确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对学习篇目和数量作了具体的规定:文言文32 篇,其中必修10篇,选择性必修10篇,选修12篇;诗词曲共40首。古诗文学习的具体要求分散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五个学习任务群中:
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其学习目标与内容有: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学习目标与内容如下:
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本任务群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其学习目标与内容如下:
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
阅读应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
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
二、把握课标变化,提升古诗文的核心素养
1.课程标准表述的变化,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变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实验版)的表述为:“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即先学后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改为:“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这意味着古汉语学习方式和目标的转变:要依“文”学“言”,用“梳理”的方法学“言”,不但要比较词义的古今异同,还要疏理发展脉络;“文言”的学习目的由“阅读浅易文言文”“读懂文章内容”提升为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凸显了“文字→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学习的系统性。
2.古诗文编排的变化,意味着教学思路的变革
(1)组元方式上,文言特质服务于学习任务群性质
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以“单独组元”和“文白夹编”的方式分编到不同任务群下的不同单元,在承担传统意义上的“定篇”功能之外,还要充当实现任务群学习目标的“例文”“用件”和“样本”。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古诗文既是培养阅读、鉴赏和评价能力的“样本”,又是写作教学的“例文”或“用件”。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古诗文既作为“样本”用以指导学生理解观点、逻辑、语言,培养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和思辨能力,又作为“用件”或“例文”,提供写作话题和说理示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古诗文作为“用件”和“样本”,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趣味,增强文化认同和自信,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课文排序上,遵循多重原则,彰显民族文化属性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古诗文编排中遵循时序、话题、文体等多重原则,意在彰显民族文化属性。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八首诗歌(魏晋:曹操、陶渊明;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宋朝: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按时序编排,意在引导学生用“史”的眼光审视作品、作家与时代的互动,梳理诗歌发展脉络。每一时段选编两至三首主题、风格迥异的作品,既全面展示这一时代的艺术成就,又便于对比教学。例如:《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魏晋诗歌构成一课,一首是表达创业雄心的四言乐府,一首是为抒发归隐之乐的五言古诗。
必修下两2个文言文单元均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按照先“先秦两汉”后“唐宋”的顺序编排。“先秦两汉”单元(第一单元)先诸子、后史书,从整体上表现古人智慧;“唐宋”单元(第八单元)则打破时序,按照话题和文体编排,《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陈说事理、切于实用,《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评说盛衰、借古讽今,体现文体之丰富。
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古诗文编排大致对应“经史子集”。“经”“子”合为“先秦诸子”单元,“史”独立组元;“集”分为诗、文两个单元。
“先秦诸子”单元(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选文按照儒(《<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道(《<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墨(《兼爱》)的历史影响排序,同派语段则按时序,以彰显源流。
“历史著作”单元(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屈原列传》和《苏武传》分别为中国首部通史和断代史中的名臣故事,《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阐发规律,以古鉴今,四篇作品以点带面地展示中华史学的特点。
“古代诗词”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按时序编排了历代诗体中的名篇(《诗经·卫风·氓》、屈原《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并序》/李白《蜀道难》、杜甫《蜀相》/柳永《望海潮》、姜夔《扬州慢》) ,与必修教材的古代诗歌单元在时代、作者、风格上形成互补,勾画出中国古代诗歌简史。
“古代散文”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则打破时序,将六种文体按话题编为四课(李密《陈情表》、归有光《项脊轩志》/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苏轼《石钟山记》),便于学生全面剖析传统文人心态,深入理解文体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便于学习借鉴。
教材的这种编排蕴含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学术观念,彰显了重源流、重文体、重风格等中国传统文学特色。
(3)任务设计上,体现“在用中学”,推动古汉语学习方法的变革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体现“在用中学”的古汉语学习新思路,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掌握积累、梳理和探究等方法。
教材在必修部分,只有一个单元(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古汉语知识的学习任务,其他单元的相关任务都交由“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承担。
选择性必修的“经”“子”“史传”“散文”单元均将古汉语知识的学习任务置于阅读、鉴赏、评价等任务之后,意在变革先翻译后鉴赏的传统教法,这使得在任务驱动下,结合语境推测词义、品味语言、总结规律,成为古汉语学习的常态。
3.全面落实单元学习任务,创新文言文读写实践活动
研读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读写结合是相当密切的。例如: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思考《劝学》的现实意义,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文章。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选取《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而深入理解全文,写出自己的思考并与同学讨论;质疑作品,写出自己对文章存疑之处的看法;将先贤思想与现实结合起来,自主思考,写成议论文。第五单元的学习任务中要求写演讲稿。第六单元的学习任务中要求写虚构的故事。第八单元的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围绕话题写发言提纲,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选取一篇课文写短论。
这一些学习任务因所属“学习任务群”的不同而形式上也各不相同,拍摄脚本、议论文、演讲稿、虚构的故事、发言提纲、短论等等,不一而足。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各司其职,各自独立,互为补充。
往期回顾
14.高考语文丨高考语文丨你还在说题目“旧”吗?高考已经考课本“母题”了
13.高考语文丨核按钮再一次不负众望——2024语文新课标I卷和II卷作文命题与核按钮语文产品题目关联度极高
10.高考语文丨考场作文点点通:以理启人动心扉——如何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8.语文:选择题明显增加,教考衔接更趋多元——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九省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分析
7.高考语文丨引入文学理论,创设学科探究情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突破策略
-END-
青于蓝·核按钮-高考教辅推荐
▼
2025青于蓝高考语文总复习(考后版)
扫一扫
查看电子样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