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
欢迎来到本期【高考知识干货】栏目。
本篇由《高考语文核按钮类题60练习》
特别赞助!
▼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8个文言虚词常考的意义和用法,一起来学习吧~
对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学习文言虚词,要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明虚词的实指意义和虚指意义,分清易混点,分清细微差别。对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常见用法及意义梳理如下:
1.而
(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们)”“你(们)的”。
如: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织》)
(2)连词
①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
如:惑而不从师。(《师说》)
②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或不译。
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赤壁赋》)
③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
如: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
④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⑤表承接,译为“就”“才”,或不译。
如: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⑥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更”。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⑦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2.何
(1)疑问代词
①作宾语,译为“什么”“哪里”。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作定语,译为“什么”。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副词
程度副词,译为“多么”。
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3.乎
(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③表推测或商量语气,译为“吧”。
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表感叹或祈使语气,译为“啊”“呀”。
如:危乎高哉!(《蜀道难》)
⑤在句中表停顿。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⑥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如: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2)介词
相当于介词“于”,译为“在”。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4.乃
(1)副词
①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如:陈涉乃立为王。(《陈涉世家》)
②表限止,译为“才”“这才”“然后才”“仅”。
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反而”“竟然”“居然”。
如: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们)”“你(们)的”。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如此”。
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5.其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②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这(些)”。
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屈原列传》)
③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2)连词
①表选择,译为“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表假设,译为“如果”。
如: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3)副词
①表祈使,译为“可(要)”“还是”“一定(要)”。
如:汝其勿悲!(《与妻书》)
②表揣测,译为“恐怕”“或许”“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表反问,译为“岂”“难道”。
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且
(1)连词
①表递进,译为“而且”“况且”。
如: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表让步,译为“尚且”。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表转折,译为“然而”“但是”。
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2)副词
①译为“将”“将要”“将近”。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译为“暂且”“姑且”。
如: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7.若
(1)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
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2)副词
用在动词前,表示肯定,译为“好像”“似乎”。
如: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连词
①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②表选择,译为“或”“或者”。
如: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史记·高祖本纪》)
(4)助词
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8.所
(1)助词
①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②与介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方法或工具、条件、原因等,译为“……地方”“……的原因”“(用来)……的方法”。
如: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③用于数词后,表示约数,译为“上下”“左右”。
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
(2)固定结构
①所以,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译为“用来……的(方法、东西)”。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缘故)”。
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谓,译为“所说的……”。
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9.为
(1)介词
①表被动,可跟“所”构成“为所”“为……所……”的被动结构,译为“被”。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引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为了”。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③引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译为“替”“给”。
如: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④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跟”。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助词
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译为“呢”“么”“吗”。
如: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10.焉
(1)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译为“其中”“从这里”“在这里”“在那里”“从那里”。
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
(2)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于“之”,译为“他”“它”。
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②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译为“哪里”“怎么”“怎”。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3)助词
①作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或反诘语气,译为“了”“啊”“呢”。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如: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11.也
(1)句末语气助词
①表判断。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②表感叹。
如: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③表疑问或反诘。
如: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2)句中语气助词
用在句中,表停顿,不译。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12.以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译为“拿”“用”。
如: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与妻书》)
②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译为“凭着”“凭借”“凭靠”。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秦策》)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等,译为“于”“在”。
如: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
(2)连词
①表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译为“而”“又”“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表目的,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来”“用来”。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③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
如: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④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⑤表原因,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前,译为“因为”“由于”。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⑥表假设,用在复句前一分句开头,译为“如果”。
如:(蛇)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13.因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
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表示途径或手段,译为“通过”“经由”。
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连词
①用于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中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如: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②表示承接上文,后面说的是情况导致的结果,译为“于是”“就”。
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14.于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与”。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②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表被动,译为“被”。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④表比较,译为“比”。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15.与
(1)介词
①引进共同活动的人,译为“和”“跟”“同”。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给”“替”“为”。
如: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
③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为“和……比较”。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连词
表并列,译为“和”“跟”“同”。
如: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琵琶行》)
(3)助词
语气助词,同“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如: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16.则
(1)连词
①表承接,用于复句中,表示前后两项在时间上先后相承或情理上紧密联系,译为“就”“于是”“那么”。
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表假设,引出假设情况时,译为“假使”“如果”;引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时,译为“那么”“那就”“就”。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③表转折,用于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反而”“却”。
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副词
①用在句中起强调或确认作用,译为“就是”“便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后面的动作在某种情况下发生,译为“就”“便”。
如: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北冥有鱼》)
17.者
(1)代词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
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助词
①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也”呼应。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用在“今”“昔”“古”等时间词后面,表示“……时候”。
如: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淮南子·修务训》)
④用于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译为“的”,或不译。
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她(们)”“它(们)”,有时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如: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此”。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①结构助词,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门宴》)
②位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位于后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动词
相当于“到”“往”“至”。
如: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能力锤炼
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2)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
(4)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5)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6)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7)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8)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9)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10)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11)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12)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13)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14)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5)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16)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17)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18)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上下滑动 查看答案▲
▼上下滑动 查看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写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兵者,诡道也,须勠力同心。蟹六跪(1)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何况战(2)乎?故冯婉贞曰:“诸君(3)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4)而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5)而青于蓝。众应之,婉贞率诸少年结束(6)而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耳;其行,(7)乃巾帼英杰也!
▼上下滑动 查看答案▲
▼上下滑动 查看答案▲
〖参考译文〗
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婉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婉贞,你的父亲就是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大家回应她,婉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婉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一般啊!
-END-
青于蓝·核按钮-高考教辅推荐
▼
2025版《青于蓝高考语文核按钮类题60练》
扫一扫
查看电子样书
▼
◆精心设计,精心选题,精心打磨。针对新课标试卷“活”“变”的特点,本书精心命制试题,题型灵活多变,考点轮流设置,兼顾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适用于高中各年级学生。
◆分类科学,贴近实战,避免盲点。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即“语言文字运用”(1~20练)、“古代诗文阅读”(21~45练)和“类型模拟练”(46~60练),以小点切入,重讲练结合,实用性强。
◆一册多能,任意组合,方便使用。类题60练可以作为一轮总复习同步配套训练,也可以按照教学的实际安排选择组合,还可以用作讲练之后的测试。
◆详答详解,方便教师,有利考生。本书所有的题目都有详答详解,文言文阅读附有精校的“参考译文”,古代诗歌阅读附有“诗意赏析”。
往/期/回/顾
点个赞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