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丨活用教材资源,匠心设计创意训练题

文摘   教育   2024-09-19 11:30   湖北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

教材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更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座富矿。

合理利用、有效挖掘教材资源,匠心设计创意训练题,是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开发教材资源,活用教材资源,巧妙设计练习题,训练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是“用教材教”的重要体现。



1、深入挖掘课文内涵,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聚焦在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三个方面,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9课选编了司马迁《屈原列传》;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选编了屈原的《离骚(节选)》,两篇课文都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有关。学习这两篇课文,可以设计下面这样一道训练题,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屈原《离骚》中有言:“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材料二:为求得圆周率,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了“割圆说”,在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把边数加倍,从而使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无限逼近圆面积,“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上述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训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的审题立意能力。材料一的意思是“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哪有道不同却能够相互安处的?”说明“方圆不能相合”。材料二的意思是在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最终使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合体,说明“圆中有方”。“方”和“圆”分别代表事物的双方,启示人们要注意事物的多样性;屈原以“方圆不合”为喻说明方圆不能兼容,启示人们做事要有原则,明辨是非;刘徽的“割圆”说明“圆中有方”,启示人们注意事物之间的转化,做事要学会灵活变通。


答案示例


屈原以方枘和圆凿不能相合为喻,主张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刘徽的“割圆说”说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认识:看待事物要注重其多样性,涉及原则时要坚守,能互相转化时则要灵活变通。




2、发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训练学生创意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和段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些文章和段落,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必修上第三单元第7课,选编了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两首经典诗歌,因为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志向不同,诗歌的旨趣也就大相径庭,风格迥异。我们可以发掘教材中的这一兴趣点,设计一道颇有创意的训练题。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朝堂,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说到底,出世与入世也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假如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编写一出名为“志士与隐士”的剧本。要求:对话要得体,符合人物的身份和阅历。



设计意图


拟写诗篇拍摄脚本,是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写作任务。设计这样的训练题,既是对教材资源的充分理由,又能提前让学生体会到创意写作的乐趣。编写剧本时要注意陶渊明和曹操的台词要符合人物性格、际遇、时代背景,同时舞台说明不可缺少,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环境、动作、表情等因素。


答案示例



傍晚,树林,一条古道蜿蜒伸展向树林深处。林边,陶渊明左手握一把菊花背在身后,右手拈须,眺望着远方的山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骑马从林间古道而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作揖相让路边)此诗悲歌慷慨,气韵沉雄,乃曹公名作也。

(下马)哈哈,正是拙作。

(暗暗吃惊,仍不卑不亢)偶遇曹公,实乃三生有幸。

孤也有幸得见先生。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在下姓陶,名潜,字渊明。

陶先生,刚刚听闻先生的吟作,实乃不世之才。现如今天下大乱,所谓“乱世之中出枭雄”,先生可否出山,助孤一臂之力?

于今乱世,曹公还能有何理想?

望先生为孤出谋划策,助孤立下赫赫威名;先生亦可功名在身,扬名天下。

功名利禄于我如浮云。吾身处乱世中,自当斩破红尘,既然不能提剑安天下,也应留清白之名于后世。

天下不幸,有才学之人理应奋起拯救万民于水火,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才是一个志士应有的理想。

在下不这样认为,乱世之中,做一个隐士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独守自己的本分。(深深一揖)道不同,不相为谋,愿住桃花源,非往乱世间。(说完飘然离去)

(骑马从林间古道而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高声吟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扬鞭奋蹄而去)




3、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训练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插图和注释,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其中选编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名作《祝福》,编写者选用了著名版画家赵延年的木刻作品《祥林嫂》。教学时,可以利用这幅木刻画,设计微写作训练题。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图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插图。请你为这幅图拟写一则解说词。要求:突出某一细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0字。



设计意图



这是一道微写作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探究小说主题思想能力、修辞使用能力。为图画拟写解说词,要认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主体以及图画所涉及的细节。就本题而言,首先要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画面的细节,尤其是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然后结合人物的人生遭际和课文的主题加以解说。微写作时要注意题干中“突出某一细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0字”的要求。


答案示例


那木刻般凄然的面孔,像是被死神重重地击了一掌;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痛和对生命的无奈;那空洞的双眼,像是一潭死水,再也激不起生命的微澜,只有间或转动一轮,才能让人感知到她还活着;那单薄褴褛的衣衫,挂在她那枯干般的躯体上,在风雪弥漫的世界里飘荡;那僵硬的手指,颤颤巍巍地拿着开裂的竹竿,漫无目的地前行着。



往期回顾


●  高考语文丨课标定位,真题定向,古诗文教学备考有捷径(下)

●  高考语文丨课标定位,真题定向,古诗文教学备考有捷径(上)

●  高考语文丨你还在说题目“旧”吗?高考已经考课本“母题”了

●  高考语文丨临门一脚,老师应该怎么踢?

●  高考语文丨核按钮再一次不负众望——2024语文新课标I卷和II卷作文命题与核按钮语文产品题目关联度极高

●  高考语文丨思辨作文:不畏浮云遮望眼

●  高考语文丨考场作文点点通:以理启人动心扉——如何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  高考语文丨思辨写作:“点”上开花,论证有法可循



图片源于网络,侵必删





-END-



青于蓝·核按钮-高考教辅推荐

2025高考语文核按钮类题60练



扫一扫

查看电子样书




青于蓝核按钮
青于蓝“核按钮”——专注高中语、数、英、物等的专业化教辅品牌!青于蓝人二十余载矢志不移,聚焦高考,用匠心提升品质,用诚心实现价值,以卓越品质诠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精神,为广大高中师生提供教辅产品、备考指导、教考资讯、校际交流等教育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