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丨8大高频主题作文素材全整理,备战高考!

文摘   2024-08-16 11:00   湖北  




美文基于素材积累

佳作赢在方法运用




2024年高考作文依然延续近几年的命题趋势,一如既往地重视素材的命题价值,凸显素材在作文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素材大多来自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时评短论,还有来自经典文献的阅读文本,当然也有来自“无字”的生活大书。这种遴选素材的命题特点,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表明作文就是要积累素材、整合素材、活用素材。
小编从《高考语文核按钮赢在素材——作文高分素材积累与运用》整理的这份8大主题作文素材(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创新观念、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法治意识)高分人物素材请收下!最大限度地囊括目前各类作文考题的新材料,并对未来考题可能出现的材料作出有效的预估,以利于考生了解并掌控作文考试的动态。

理想信念

1





警句哲思

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
——习


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苏联]列宁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官》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热点素材

【人物】刘玲琍:坚守一线32年,为听障儿童打开有声世界








  刘玲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语训班教师。她32年坚守特殊教育一线,自创“舌操教学”,帮助80多名听障孩子学会正常交流;自学听障语训法,为孩子们找到了打开有声世界的钥匙。刘玲琍以无限爱心、耐心与恒心,为听障孩子撑起一片天。

  “每天至少要花三个小时跟班里的听障学生们一对一地上课,每天下来喉咙基本是嘶哑的。””这样在旁人看来特别费力气的课,刘玲琍已经上了32年。据她介绍,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她每天重复着单调、枯燥的发音,仅一个词语的发音,少则要教五六遍,多则要教上百遍。经过32年的探索实践,她自创出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等方法,帮助听障学生进行言语康复,学会说话,让他们能与人正常交流沟通。

  刘玲琍 14 岁初中毕业后,主动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学校聋哑教育专业。四年学习生涯过去,刘玲琍回到了家乡,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一工作就担任了听障班一年级班主任。

  “几年前,有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当时她6岁,父亲刚把她送到学校要离开时,孩子一把抱住父亲的腿,急得大哭,不准父亲走。”刘玲琍说,“担任特教老师,要有一颗父母爱子之心。”刘玲琍费力地把媛媛从父亲的身边抱起来,像妈妈一样安抚她的情绪,孩子慢慢平静下来。接下来的日子,刘玲琍经常给媛媛送好吃的东西,陪伴孩子玩耍。慢慢地,媛媛的脸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喜欢上了刘老师和学校。

  刘玲琍把这些特殊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宝贝,手把手地教他们洗脸、洗澡、洗衣服,一张张小花脸变得白白净净。

  “选择特教,也能收获欣慰与幸福。”30 多年来,刘玲琍培养的学生中,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设计师、教师,还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成长为糕点师、园艺师......学生经过特殊教育,和正常人一样拥有美好的前途和家庭。

(摘编自《三湘都市报》)



▼上下滑动 查看人物事迹▲


【解读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刘玲琍用三十二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她深知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但面对挑战,她从未退缩,始终秉持着“教育好一个残疾孩子就是造福一个家庭”的坚定信念。在她的心中,每一个听障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耐心,就能绽放出属于他们的光彩。正是这份对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她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追求,就能在奉献中实现自我,在平凡中铸就伟大。刘玲琍是新时代教师的楷模,她的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关注特殊教育、关爱听障儿童,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适用话题】(1)执着追求(2)笃行实践(3)爱的教育(4)奉献精神(5)平凡孕育不凡



 



爱国情怀

2





警句哲思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

——习近平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西汉]司马迁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自己吃亏的人,才是高尚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刘少奇



热点素材

【人物】俞鸿儒:独辟蹊径,报国为民








  俞鸿儒,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6月生于江西广丰,1946年考入同济大学,就读于数学系,1949年再次考入大连大学(后改为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报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郭永怀攻读流体力学。1963年研究生毕业,留任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研发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已经96岁的俞鸿儒院士潜心研究“风洞”技术60余年,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隐身战机歼-20“神舟”系列飞船“东风”系列导弹等“国之重器”在虎啸长空、翱翔太空之前,都经历了成千上万次“风洞”的淬炼。在国家资金紧张之际,俞鸿儒选择更省钱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研究路径,成功完成试验:20世纪80年代,他颠覆性地提出用爆轰驱动的方式来产生高焓实验气流;他指导建成了国际首座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超大型激波风洞JF-12,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申报国家奖项时,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他,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他竭尽全力把一批批“行业新人”,培养成“行家里手”甚至“专家权威”,带着他们实现从“跟随”到“超越”由“重复”向“创新”的转变……

  繁霜尽是心头血,酒向千峰秋叶丹。俞鸿儒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结在一起,以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格服务国家。

(摘编自澎湃网)

 


▼上下滑动 查看人物事迹


【解读】

为了0.1秒的数据,蛰伏了50年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报国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风洞技术研究,树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俞鸿儒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俞鸿儒心系“国之重器”,勇攀科技高峰,为我国掌握“风洞”核心技术立下汗马功劳。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敢为人先的气魄担当、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怀、科研报国的坚定信念--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要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尤其要赓续科学家精神。从感动中汲取精神力量,奋力向前奔跑,科技强国的梦想就一定会充满朝气和活力、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俞鸿儒是新时代“最闪亮的星”,是每个人前行的“参照物”。学习俞鸿儒,就是把“感动”变“行动”,融“小我”于“大我”,化“愿景”成“实景”见贤思齐,追光前行,让科学家精神永远闪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适用话题】(1)爱国精神(2)科研报国(3)无私奉献(4)淡泊名利(5)科学家精神


 



品德修养

3





警句哲思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经·大雅》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明]陈继儒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已之心怒人,则全交。

——[北宋]林逋


热点素材

【人物】王永澄:首位盲人全国人大代表







  

  王永澄,1967年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1985年因意外事故双目失明,视力残疾一级。先后荣获全国残疾人专门协会先进工作者、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刚失明时,他萎靡不振,甚至当了一段时间算命先生,后在妻子的鼓励下,王永澄开始变得乐观,自学盲文,并于1992年考上了河南省盲人按摩学校。因为没有一点光感,加上盲文功底不足,他学习知识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三年后,他却以全班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他认为一个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持之以恒地追求,就会有所作为。

  1995年,在当地残联的支持下,王永澄创办了当地第一家盲人中医推拿保健所。回想自己一路走来,得到社会太多的支持和关心,王永澄公开承诺:困难群众免费推拿治疗,养老院、福利院上门服务。三明市福利院一位80岁老人患严重关节炎长期卧床不起通过王永澄半年多时间上门按摩治疗,终于能下地行走,身无分文的老人用双膝跪地表达感激之情。

  王永澄一直希望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帮助更多盲人创业自立2005年以来,他四处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推进盲人技能培训,免费培训的盲人达 6000余人。培训期间,他和学员吃住在一起,手把手地教,面对面交流,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如今,他培训的盲人学员遍布福建全省,就业率高达98%。

  王永澄十分热心公益活动。每年重大节日,在街道、社区、学校、工厂、军营、干休所,都能见到他和一群盲人按摩师们开展各种义诊活动。

  在王永澄的积极推动下,福建省海峡盲人按摩指导中心成立2010年4月,王永澄作为团长,带领福建省首个盲人代表团赴台访问,为闽台两地福利事业的合作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出为随班就读低视力学生出版大字版教材的建议,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同年,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福建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调研期间,听取了王永澄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在草案三次审议稿中增加了相关内容自2023年9月1日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开始施行。

(摘编自新华社相关报道)▼上下滑动 查看人物事迹▲

▼上下滑动 查看人物事迹▲


【解读】

从拥有明亮的双眸到双目失明,从厄运的苦海到幸福的彼岸,从“算命先生”到三明市唯一的“盲人按摩主治医师”,福建省盲协副主席、三明市盲协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经历了艰难的跋涉,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下,带头推动了盲人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带动了众多残疾人共同回报社会、筑就了残健同唱一首歌的基石。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身残志坚向阳而生的王永澄,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淋过雨的他,更懂得为别人撑把伞,他不仅自己走出了黑暗,还让更多人看到了光明。或许,这便是一个身体残缺、精神无比强健的人给予社会和人们最好的回应和示范。


【适用话题】(1)身残志坚(2)无私奉献(3)自强不息(4)向阳而生(5)回报社会


 



创新观念

4





警句哲思

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

——习近平

苘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苏联]高尔基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热点素材


【人物】李德仁:巡天问地,助力建设"遥感强国







  

  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1939年,李德仁出生于江苏,自小成绩优异。1957年中学毕业后,他被刚成立一年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航测系录取。“我的目标是国家急需,治学方向应符合强军、富国、利民的需求。”怀揣这样的理想:1982年,李德仁赴联邦德国交流学习。回国后,李德仁带领团队经过科学调研,决心自主突破与研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全面启动实施。随着“高分专项”的实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的中国遥感卫星研究,卫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追上世界先进水平。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再到通信、导航和遥感一体融合……在中国人“巡天问地”的征程上,李德仁从未止步。

  坚持自主创新,攻克卫星遥感核心技术。李德仁及团队开发出的遥感技术及工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国遥感卫星核心元器件受限、软件受控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使国产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他主持研制了我国自主可控的3S集成测绘遥感系列装备和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引领从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他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粗差探测方法,解决测量数据系统误差粗差和偶然误差的可区分性这一测量学界的百年难题…作为国际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的开创者之一,李德仁研制的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

  李德仁坚持给大一的学生们讲授“测绘学概论”。这门有近30年历史的基础课程,每次都座无虚席。谈及学生们的研究,李德仁如数家珍。迄今他已累计培养百余位博士,其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的责任是传授学问。”李德仁说“学生各有建树,就是我的最大成果。”

(摘编自新华网)

▼上下滑动 查看人物事迹▲


【解读】

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2024年6月24日,李德仁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常说:“科研工作者最先考虑的,应该是国家在一个领域是否被'卡脖子’,是否具有优势,是否急需应用成果。为国家解决重大问题、做出贡献: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就是这样一份深沉而炽热的家国情怀,推动着李德仁不断前行,为国家科技进步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李德仁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测绘遥感领域的发展,更推动了国家科技进步赢得了国际声誉。几十年来,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忱,更彰显了一位科学家的担当和责任


【适用话题】(1)科技创新(2)家国情怀(3)执着探索(4)责任担当(5)个人与国家


 



责任担当

5





警句哲思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习近平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三国]曹植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明]张岱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明]陈继儒



热点素材


【人物】孟二梅:大义暖人心







  

  孟二梅是北京市门头沟区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多年如一日,孟二梅像对待自己家一样服务社区,在一件件家长里短的琐事中守护好一方百姓。

  2023年7月,北京遭遇140年以来最强降雨,致使内蒙古乌海西开往北京丰台的K396次列车被迫滞留在门头沟落坡岭站,近千名乘客被困。孟二梅接到任务后积极救助滞留乘客。在断水、断电、断网的情况下,她带领社区 300多名老弱病残居民,想尽办法让近千名被困乘客在暴雨中免于冻饿。“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肯定有你们的”这是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孟二梅给全体乘客的承诺。这简单而坚定的承诺,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每一位被困旅客的心。在孟二梅的带领下,社区居民们纷纷伸出援手,你家出米,我家出面,落坡岭社区的居民把家里所有的物资都拿了出来,想尽办法救助被困乘客。

  回忆起当时救援的场景,孟二梅动情地说:“只有灾难真正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当时那个艰辛。”从默默无闻到感动中国,她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近千名滞留乘客的生死安危。一场暴雨,一场灾情,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一个地名和一群人,也让我们记住了孟二梅这个名字。

摘编自光明网)


▼上下滑动 查看人物事迹▲


【解读】

“我是共产党员,我一定要保证我们所有群众的安全。”孟二梅在落坡岭社区水电路、网全部中断的极端危急时刻,动员带领社区300多名老弱病残居民,倾尽所有为K396次列车近千名被困乘客提供食宿和安全保障。面对这项艰巨任务,支撑着她的,正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2024年4月,孟二梅被评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安顿落难者,照顾乡亲们,一句话驱散冷雨,一握手温暖人心。是谁在偏僻的角落里,排布下如此可信赖的人?过去无缘相识,因为她平凡;危难中堪当重任因为她不忘初心。”


【适用话题】(1)责任担当(2)心系群众(3)攻坚克难(4)不忘初心(5)平凡与不凡


 



健康情感

6





警句哲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梦只要你肯做,它也会孕育着幻美的花苞,结出真实希望之果的

——沈从文

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

——季羡林

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英]拜伦


热点素材


【人物】游本昌:只要你向前,一定会被看到







  

  2024年1月,电视剧《繁花》热播,鲐背之年的游本昌重归观众视野,剧中,由他塑造的“爷叔”角色又成就了一座高山。2月10日,第二届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授予游本昌“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发表获奖感言时,游本昌喊话年轻人一起努力:“只要你向前,一定会被看到!”这话对游本昌而言,不是励志口号,而是他践行一生的真知灼见。

  游本昌的演艺生涯历经坎坷,怀才不遇几十年,大红大紫过,也被人遗忘过。在很多人看来,遇到王家卫导演,遇到“爷叔”,人生九秩再度走红是极难得的运气,而游本昌本人则将这一切归结为“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游本昌骨子里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求人,不为金钱折腰。他一生曾两次为“戏”卖房。2006年,游本昌为拍摄公益电视剧《了凡》卖掉了自己的一处住所,筹资近千万元。2009年,76岁的游本昌看到一部关于李叔同的话剧剧本《弘一法师》,毫不犹豫将其买下,为此他卖掉了在北京的唯一住房,和老伴租房,成了北漂。2016年,游本昌成立艺术团,招收一批热爱表演却落榜艺术院校的学生,一边教授表演,一边创作排演话剧2018年,游本昌创办了济公公益基金会,通过培养年轻演员资助乡村教师培训等活动回馈社会,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到戏剧教育、感受艺术之美是他的毕生心愿。游本昌致力于推广表演艺术并非为了“造星”,也不是为了发掘人才向专业表演领域输送,而是他深信艺术美育可以重塑人生。他曾说:我教孩子,是为了培养他们真善美的素质,让他们智慧地成长。我推广表演艺术,是希望人们在艺术中懂得热爱生活。”

(摘编自京报网)

▼上下滑动 查看人物事迹▲


【解读】

游本昌的人生,就像他曾经饰演的“济公”一样,充满了智慧和慈悲。从80年代的红遍大江南北,到如今90岁高龄仍然奋斗在影视和话剧的前线游本昌的故事是传奇的,更是激励人心的。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坎坷易让人颓废偷生,但非常之人不管环境逆顺,都能坚守自我,笑对坎坷,勇毅前行。于复杂俗世中恪守寂静在时光深处浅笑安然。“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参破。”游本昌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一盏明灯,有着一个时代的醇厚风骨、一代老艺人的磊落光华。


【适用话题】(1)驰而不息(2)厚积薄发(3)热爱生活(4)淡泊名利(5)艺术美育


 



劳动精神

7





警句哲思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习近平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东汉]张衡

医治一切痛苦最好的、最宝贵的药品,就是劳动。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持续不断地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法]巴尔扎克



热点素材


【人物】宗庆后:一个人的离去与一代人的记忆







  

  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79岁。宗庆后逝世的消息,瞬间在诸多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刷屏”。不少人感慨“娃哈哈是一代人的记忆”,更多的人认为宗庆后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最敬佩的企业家之一”

  20世纪80年代,宗庆后带领一个校办企业的两名退休教师,凭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汽水、棒冰起家,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创立了娃哈哈这一知名品牌时势造英雄,娃哈哈的迅速崛起,固然凭借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但宗庆后的见识、魄力、眼光,也造就了娃哈哈的传奇。

  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宗庆后的奋斗史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今天,人们怀念和感慨的,不只是娃哈哈的童年味道,更是企业家身上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1世纪初,娃哈哈集团与法国达能集团爆发“达娃之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民营企业要与世界500强企业对簿公堂,无疑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但宗庆后以其坚定的意志力,代表娃哈哈集团出席了全球70多场诉讼,最终止诉息争,为娃哈哈集团赢得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场被称为“政革开放 30年来影响最大的国际商战”向世人证明: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中国企业不惧怕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企业家有担当。

  人们怀念和感慨的,还有企业家身上美济天下的奉融精神。宗庆后生前是全国劳模,他身上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等劳模特质自不必说,更难得的是他对企业责任的深刻理解。除了投身于助学、助孤、助老、助残等公益事业之外,宗庆后直言:“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让员工安心工作、舒畅生活,为国家多创造利税,为民族富强尽绵薄之力,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责任。”话里没啥高深的大道理,但句句实实在在。这种家国情怀体现在那一代企业家的一言一行之中,令今天的网友们感慨良多、纷纷点赞。

  一位知名企业家离我们而去,但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摘编自《工人日报》)

▼上下滑动 查看人物事迹▲


【解读】

宗庆后创业时42岁,起点是杭州清泰街的一家校办工厂。他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把娃哈哈一步步做成中国第一大饮料企业,让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国民饮料,他自己也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杰出代表。宗庆后离世后,他的创业经历,成为励志的生动教材;他创造的“娃哈哈"传奇,赢得了人们的称赞。而更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低调和实在。他一直保持简朴形象,常穿几十元一双的布鞋。当他走在人群当中,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位一点都不起眼的老人,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宗庆后。这样的企业家是真正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是值得敬重的人。

宗庆后曾言:“在商业生活中,我认为勤奋最重要。天道酬勤,如果按一百分来测算,勤奋最起码要占七八十分。”正是这份辛勤的付出,才缔造了娃哈哈的商业传奇。宗庆后是一面镜子,是中国企业家的一面镜子。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重要的不光是他的理想和愿望,更在于他的信心与意志,还有判断形势的眼光与能力,以及迎接困难、挑战困难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适用话题】(1)劳模特质(2)家国情怀(3)担当作为(4)天道酬勤(5)简朴淡泊


 



法治意识

8





警句哲思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习近平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春秋]管仲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西晋]傅玄

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东汉]桓谭



热点素材


【人物】华瑞:时刻把老百姓的事装在心里







  

  走街串巷、风雨无阻,这是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千山分局汤岗子派出所教导员李华瑞在辖区居民心中留下的形象。李华瑞坚持每天清晨出发,下乡村、跑农家,进社区、访民情,不仅完成了信息采集工作,更让辖区群众认识了“片警”小李纷纷称赞:“这个警察不一样!”李华瑞常说:“当警察,就得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事装在心里。”辖区内,泉东社区五委有一条长400米、宽4米的路,经过40多年的岁月洗礼,这条本不坚固的道路变得破烂不堪、坑洼不平,给百姓出行造成极大不便。为了扫除障碍,李华瑞花了3天时间,与施工人员一起吃住在工地,一面充当现场指挥,一面积极协调现场群众,终于让老路换新颜。

  “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就要敢担当、敢吃苦。”李华瑞说。针对辖区居民反映广场舞扰民的情况,李华瑞一方面耐心劝导,另一方面研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多次和镇政府、房产局等部门沟通协调,他将一套800余平方米的闲置房屋改造成为社区活动中心,在室内安装各类运动器材,设置棋牌室和图书报刊阅览室,打造出一间400平方米的房间专门用于文艺活动排练,从根本上解决了跳广场舞的场地问题。

  辖区居民都对李华瑞的解决办法赞不绝口,部分群众还主动申请协助李华瑞共同维护辖区治安,成立泉兴社区首支群防群治队伍。“李警官,到巡逻时间了,我们的人都齐了!这些巡逻队员一开始需要打电话召集,后来主动上门找李华瑞提醒他巡逻。2021年,李华瑞主动协调镇政府,将8支群防群治队伍整合为“汤泉义警”平安志愿者团队,每季度组织开展群防群治标兵评选工作;同时联系辖区企业为群防群治队伍冠名赞助,提供服装、设备等物质保障。

  “自从小区有了巡逻队,那可安全多了,多亏了李警官!’提起小区的治安,群众赞不绝口。近年来,“汤泉义警”累计为公安机关提供各类线索111条,协助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5 人,破获案件 57 起。

(摘编自《法治日报》)

▼上下滑动 查看人物事迹▲


【解读】

李华瑞,安徽省界首市人1972年12月出生。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8次。荣获2023年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称号。李华瑞扎根社区17年来,先后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34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89起,查结、调解各类矛后纠纷897 起,为辖区群众和企业办好事3000余件。他用实际行动关爱辖区百姓,维护了社区平安和谐,也因此深受广大辖区群众的信任和喜爱。

17年的心系群众、服务群众,让辖区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李华瑞的奉献与担当。17年的走街串巷、风雨无阻,让李华瑞与辖区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公安民警,李华瑞始终立足基层、扎根社区,以真情践行职责,以执着书写奉献,用精细化的管理亲情化的服务,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倾注于工作的每一个瞬间。李华瑞在平凡的岗位上像老黄牛一样辛勤耕耘.为辖区群众排忧解难,收获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成为新时代平安中国的“螺丝钉”!


【适用话题】(1)维护法治(2)立足基层(3)无私奉献(4)心系群众(5)和谐社会




 






END




青于蓝·核按钮-高考教辅推荐



2025版《高考语文赢在素材作文高分素材积累与运用》



扫一扫

查看电子样书




紧跟高考作文重视素材的命题趋势。秉承“把握时代脉搏”和“提升思维品质”的原则选取素材,重新编写,与考同步、与时俱进。

素材丰富,体现在话题和角度两方面。话题丰富,依托“立德树人”原则精拟8个话题,涵盖各类作文考题新材料;角度丰富,《积累篇》遵循整合原则设置三个板块,辅以温馨提示,助考生提升写作素养。

素材新颖,语料新鲜,紧跟热点。加入不常见而精辟的名人名言等微素材,增添底蕴哲思;选入时鲜的人物素材、热门的网络热词和社会热点,传递社会正能量,读者可以借此触摸社会跳动的脉搏。

不仅提供丰富新颖素材,还注重教会考生妙用素材。《运用篇》中介绍了10种素材解读法和9种素材表达法,依据这些方法点评佳作、提供范例供考生借鉴,“佳作析法”部分删除陈旧文章,遴选2024年高考优秀作文,增强了时代感和实用性。







点个赞


再走吧


青于蓝核按钮
青于蓝“核按钮”——专注高中语、数、英、物等的专业化教辅品牌!青于蓝人二十余载矢志不移,聚焦高考,用匠心提升品质,用诚心实现价值,以卓越品质诠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精神,为广大高中师生提供教辅产品、备考指导、教考资讯、校际交流等教育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