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叟工作室》三人行 | 《思辨读写十讲》(第七回)

2024-11-11 00:00   黑龙江  






白水山房







三人行

《思辨读写十讲》(商务印书馆)

07







/

xiaoguang




本讲主要介绍了余党绪老师围绕《俄狄浦斯王》开展的思辨读写的整个过程。余老师通过以顺序改写故事情节、转暗线为明线、转换叙述视角三个环节进行阅读指导,以此带领学生读出文本“原本”的样子。在原著研读上下足功夫,在理解上才有据可依。把握文本内容后,余老师继续带领学生探究文本主旨。《俄狄浦斯王》公认的主题是关于命运及对命运的反抗,余老师采取“主题引导下的故事改写”的方式,要求学生变换主题来讲述故事,推动学生在情节的取舍、叙述的详略、阐释与议论的方向上,做到事实与逻辑的互洽。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就将经典转化为自己的生活资源、文化资源和表达资源,也可以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


本讲所附的《理性的声音与理性的倾听——高中必修(下)第八单元教学刍议》很有借鉴价值。该单元选择了四篇文章,即《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单元任务叫“倾听理性的声音”,具体要求为“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余老师认为,“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是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内涵,其中“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是手段,“理性判断”是目的。所谓判断,即对事实做出真假判断,对价值做出是非判断,对语言做出艺术判断。


余老师还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理性的声音”中所隐含的非理性因素,即作者特定的价值选择和情感倾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表达上的某些“非理性”的印记。其实,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在论证逻辑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答司马谏议书》情绪远多于论证,《六国论》预设了“六国本可以戮力同心抗秦图存”的前提。


但是,令人佩服的是,余老师能够更进一步指出,局限在文本内部的思辨是不够的,在客观的世界里,探寻主体的精神世界,思辨才能让我们发现文本的更多秘密,我们才能对苏洵及其《六国论》做出“理性的判断”。我们既要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这么写。余老师认为,苏洵此文分明是针对当时朝廷的,苏洵看六国,他看到的就是“赂秦”,因为他的时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不能袖手旁观。于时代而言,于苏洵而言,这就是“理性的声音”。发现文本内部的逻辑谬误是很容易的,而像余老师这样从文本外部从作者角度看待文本何以发生逻辑谬误,这无疑是更高一层次的思辨。这就是思辨性阅读的路径:从客观文本出发,到主体世界的探究(知人论世),再到主客观结合的整合与判断。


余老师还强调了“论证性”与“交际性”的关系问题,无视“论证性”,泛滥地使用心理技巧与修辞技巧,说理可能会陷入虚假与庸俗的道德困境;无视“交际性”,只在乎逻辑的圆满与事实的雄辩,交际的成本与风险会成倍增加,交际的实效难以保证。从单元教学看,可以“交际语境下的说理”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探究“理性的声音”,学习“理性地倾听”,并以此组织四篇课文的关联、比较与整合,重点辨析四篇文章在处理“论证性”和“交际性”的关系上所表现出的坚守与机智。同时,余老师还设计了一个表格,从写作背景、读者身份、读者对象、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表达动机、交际效果、历史影响与交际语境给说理带来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四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


余老师认为,在思辨力的培养上,单元教学有一些特定的优势,其实专题教学也是如此。在既定主题或任务之下,单元设计可选择异质多元的文本,让文本形成某种对话的张力。


在本讲最后,余老师还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现代人的无知,不主要表现为知识与信息的绝对匮乏,而多表现为信息与知识的同质、立场与视野的狭隘、观点与态度的片面”。确实,无论为人还是为学,我们尽量不要盲目自信,不要执守偏见。







闫叟工作室
欢迎来到闫叟的江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