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叟工作室》三人行 | 《思辨读写十讲》(第三回)

2024-11-01 10:43   黑龙江  






白水山房







三人行

《思辨读写十讲》(商务印书馆)

03







/

赤薮轩主人




此书第三讲主要分析思辨性阅读的内涵、路径与意义,读完之后,豁然开朗,厘清了很多概念,尽管这里面很有一部分内容在不同的书刊里都读过。


阅读必然伴随思维,但这里所说的思维不是一种“本能的”,而是一种反思性的。现在很多阅读教学,思维是不在场的,余老师认为,以感觉代替分析,以情感代替推理,以想象代替论证或者按照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惯性思路,对文本进行公式化的理解等阅读教学,比比皆是,这是很危险的,也能见出思辨性阅读的必要性。


如果细细分析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都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但都没有明确阐述“思辨性阅读”的内涵,从这个问题出发,余老师从思辨的内涵、思辨性阅读的特征、思辨性阅读的路径及思辨之于阅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附录部分还比较了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和沈从文小说中的“看客”,很有启发性。


余老师将思辨性阅读定义为借助批判性思维的原理、策略与方法所开展的旨在追求合理断言的阅读,他认为这样的界定既考虑了思辨与批判性思维本质的一致性,也有利于借鉴国际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丰富经验来改进我们的教学。


理解余老师的定义前,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就是“批判性思维”不能只理解字面意思,只关注所谓的“批判”,便对其敬而远之,这是要不得的。批判性思维自有其逻辑体系,国内外有很多案例可以参考。其实,本质上思辨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超越感性,到达理性与澄明的境界。其次,要明确对文学文本进行思辨阅读是文学教育的应有之义,过于强调文学文本的超功利性会遮蔽文学本文的理性特征。这有几个难点,第一是我们能否从学生一望而知的知识挖掘出一望而不知的知识,第二是能否形成明确的断言而不是宽泛或似是而非的结论。


余老师接着谈到思辨性阅读是基于文本的反思,这是其实质。达成对文本客观、真实与公正的理解,这是思辨性阅读的目的。文本是思辨的根基,如何理解文本的属性,如何看待阅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是思辨性阅读的关键。无论怎样思辨地分析文本,解读文本,都要以文本为依据。作者中心或读者中心只能作为参考,就像我们若结合文本去理解蔺相如,他可能就不单单是一个符号,而可能是急于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华的士子。余老师有一段较为精辟的概括:


思辨并非简单张扬读者的权利,而毋宁说是对读者权利的理性约束。看起来这是文本束缚了思维,换个角度看,确是文本激发了思辨,让读者的精神世界充满活力,因为特定的角度与范畴往往意味着独特的思辨空间与资源。与那些空泛的、抽象的玄想相比,基于文本的具体思辨才能带来认知的进步与观念的更新。


廓清了思辨阅读的内涵及特点,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余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是一个不断质疑、探究的过程。基于文本,立足思辨,以“求真”为目的,从文本实证到作者意图的探究,最终落脚于学生的自我反思。所谓文本实证就是要厘清文本的内部要素、结构与意义的关系,厘清文本中的事实、逻辑与价值的关系,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不能随意虚构与想象。在探究作者意图这个层面,余老师特别提到知人论世要以文本的实证为基础,切不可脱离文本,进行漫无边际毫无根据地分析。余老师也特别提到思辨性阅读一定要进行自我反思,要带领学生从无知的确定性、有知的混乱性,走向批判性思维,在综合的视域下整合学生混乱而多元的知识,使之有序。确实很有见地。有很多内容,我在教学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


以上就是第三章的阅读札记,聊为通人君子一笑。








闫叟工作室
欢迎来到闫叟的江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