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叟工作室》三人行 | 《思辨读写十讲》(第六回)

2024-11-06 06:11   黑龙江  






白水山房







三人行

《思辨读写十讲》(商务印书馆)

06







/

赤薮轩主人




第六讲题目叫《三题定位,思辨读写》,谈基于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策略,里面的内容在《语文建设》上发表过,去年的十月我还写了一篇札记,因此,这里不再赘述。这次算是第二遍阅读了,想选几个点说说阅读感受。


第一是余老师提到的整本书阅读与转化运用关系的问题。余老师提到,我们现在谈整本书阅读,多渲染其超功利、超现实的人文价值,而对其在现实的语文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少有提及,这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并不明智。我们要做的让经典名著在学生的现实学习中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经典是有用的。不仅有大用,而且有小用,不仅有“无用之用”,更有“有用之用”。这不仅合乎学生的学习心理,也符合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更有利于整本书阅读的可持续推进与长远发展。


余老师关注到了整本书阅读“体”“用”的问题,读整本书的书,只是让学生去读,而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转化机制,即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读书是“有用”的,用昨天我听谢老师讲座学到的话就是,“不能让学生变得更聪明”,那还读什么呢?读者诸君肯定会立刻反驳:读书有助于素养的提升,它不是短期的,而是一种长期的熏陶……当然,这些都对,有些时候甚至是正确的废话。关键是,学生会这么想吗?


我认为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解决。其一,整本书阅读(包括以思辨为主要方式的阅读)的测评机制目前并不完善,前一阵子有媒体不是说某地高考要取消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吗?高考目前只有个别地方有整本书阅读的考查试题,虽然很多题目我们认为质量不错,但是很难对日常的阅读起到作用,不能总拿一个题目测试大家的阅读情况吧?平常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测评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个人素质,有些甚至都没有测评,翻一翻近几年的语文杂志就知道了。高中语文的阅读不是娱乐性的,也不尽是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更多的是为增进理解而进行的,你不告诉学生他自己的阅读成果怎么样,没有实实在在的转化标准,看不到对学生的实际影响,那有什么用呢?这个事情谁去做呢?我认为不应当由一线老师来完成。其二,是不是整本书阅读之后写一点东西,形成成果,就等于“经典名著在学生的现实学习中发挥作用”了?当然不是。如何保持延续性我认为这也是要思考的。


第二是余老师提到的“三题”(母题、议题、问题),对整本书阅读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用且好用的策略,从微观到宏观,对我们从“整”的基础上教学很有益处。但是呢,“母题”的限制性很强,当确定一本书的母题后,就可能意味着遮蔽其更多的文学价值。比如,《红楼梦》的母题如果确定为“青春的毁灭”,那么红学研究的很多成果是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红学研究了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的意思是,这样的“母题”是否有窄化之嫌?


第三是附录部分,余老师提供了一个教学案例《刘备的虚伪》,这个案例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基于文本的实证分析,这也是余老师一贯主张的思辨阅读策略。余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出“虚伪”这个特征,很有说服力。不过,我没想到的是,整本书阅读居然也可以“先入为主”,我上过几节公开课,总想着思辨是多向的,不应当限制学生的思考。现在看来,余老师的这种方式也可取,只要文本实证做到位就行。同时,余老师在教学中展现了可贵的人文关怀:


咱们再回到这个纵坐标上,可填上第四个词语——虚伪。很多人都不喜欢虚伪的刘备,易中天甚至说:“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但是,我想说的是,刘备是虚伪的,但不意味着刘备的任何言行都是虚伪的;刘备是虚伪的,但刘备的虚伪也不是天生的,虚伪是在生活中习得和选择的;刘备是虚伪的,但虚伪的刘备并不见得比“真实的曹操”更可怕,“真小人”说到底就是彻底不要颜面的人,这样的人更可怕。因此,对易中天的这句话,我们要保持思辨的态度。我更想强调的是,对刘备进行道德审判容易,但分析其社会与文化原因更有意义,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魅力。它塑造了刘备伪君子的形象,但这个伪君子又有其有道义的一面。


以上就是这一部分的阅读札记,聊为通人君子一笑。






闫叟工作室
欢迎来到闫叟的江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