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山房
所谓新锐 系列
新系列缘起于一年一度之省教研盛会,每年各地市的名校掌门、舵主以及地市盟主教研员们聚首一堂,老朋友重逢,新朋友幸会。彼此先后上台操练,你我彼此凝神观摩。相聚时,总是畅快,关注彼此,鼓励彼此,开诚布公,坦诚相见。最痛快莫过于坦诚,彼此欣赏,珍视彼此,全无门户之狭见。分别时,依依不舍,相约明年,相约明年的第五届龙江语文江湖之盛会。
返校时,忽然想,我等这些老友们切磋的同时,是否也该让我之身旁的年轻人多被我的掌门、地市盟主的老友们看到,而他们身边的年轻人是否也该多让我们看到,老友间的交往,或许可以开启一个新的纬度,于是,“所谓新锐”,随想而出。
老友们,第一个年轻人,率性如我,才华胜我,当岁月磨去我肤浅的犀利时,她是新生代的反叛者。
此次收录了她省精品课二等奖《涉江采芙蓉》的逐字稿,可算她的代表作,请老友们多多指正。
“
所谓新锐之
柳晨莹
”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语文教师,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教龄8年,班主任工作6年。曾获2023年市烛光杯说课大赛一等奖,2023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二等奖,202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现场课二等奖,全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课例一等奖和最佳仪态奖。多次获得校优秀党员、校模范工作者、校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推荐指数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描绘出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快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则满怀对过世妻子的不舍和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顾名思义,是十九首诗的统称,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这些诗歌一般认为创于东汉末年,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誉其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足见《古诗十九首》的魅力。
首先,我们先听一遍本诗的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朗读一遍全诗,注意节奏。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诗的大致内容,我们通过两个问题深入学习本诗。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采芙蓉?
首先,是因为自古便有花草相赠的风俗。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便有“折芳馨兮遗所思”一句,意思是我要折下芳香的花朵,赠送给心中思慕的人。
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两句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在的江南没有什么可送给你的,姑且折下一枝梅花,赠予你温暖的春天。
可见,古时折花而赠的行为十分常见,采芙蓉自然合情合理。
第二个原因,芙蓉具有象征意义。芙蓉谐音“夫容”,被称作“夫妻之花”,象征夫妻感情和美。芙蓉就是莲花,如“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两句,莲谐音“怜”,有怜爱之意,“子”就是“你”,诗中以“怜子”表达女子的眷恋之情。
综合这两点原因,我们可以回答“为什么要采芙蓉”这个问题了——借以采芙蓉的风俗,寄托采花人的思念之情。在这份思念中,又包含着许多忧伤和无奈,因为“所思在远道”,思念的人在遥不可及的远方,主人公无法亲口诉说思念,或许她能做的,只有以采芙蓉排解思念,自我宽慰,而这样的情感表达格外细腻动人。
第二个问题是,谁在采芙蓉?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历来有多种解读,有人认为是男子采芙蓉,联系时代背景,这种解读是合理的。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异乡,却游宦无门,这些游学士子在宦途无望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思乡怀亲。男子采摘芙蓉后,突然想起想送花的人并不在身边,随即望向家乡的方向,悲叹长路漫漫,不知何时才能和心上人见上一面。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全诗的情感可以总结为“羁旅怀乡”。
主要注意的是,本诗与同样写采香草的《离骚》不尽相同,屈原的政治斗争经历十分复杂,他以求女寓思君,以抒发忧思深远的忠君爱国之情,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更多的是游子思妇的愁苦,折芳寄远,缠绵悱恻,更为质朴,也更生活化。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将诗歌理解为女子在采芙蓉。
《西洲曲》中有这样几句:“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女子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她在秋日里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寥寥数语,含蓄地表达出了女子未见到心上人的落寞思念。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在《采莲曲》中有着非常精妙的描写。采莲少女的绿色罗裙与荷叶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又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
所以就古代的风俗习惯而言,女子采芙蓉更为常见;从形象的角度,芙蓉的明艳与女子的柔美也更为适配。包括我们学习过的《荷塘月色》,文章中就有对女子采莲的描述:“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我们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女子采芙蓉。
以这样的角度赏析全诗还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一起来看五六两句——“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的主语是男子还是女子呢?老师刚才已经介绍了时代背景,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在那时,求学做官可都是男子的特权。所以,回望故乡的一定是男子。
前四句的叙述者是女子,也就是思妇,五六两句转为男子,我们会发现,视角发生了转换。
视角转换,在古代文艺作品中十分常见,且多用于思妇与征夫之间,如《诗经》中的《卷耳》:
请同学们判断思妇与征夫两种视角各自包含的诗句,并以白话文的方式进行扩写,写出二人的内心独白。注意,在扩写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联想或想象,可以让内容更为丰富。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完成扩写。
我们来看一下范例:
思妇的内心独白:(学生朗读)
征夫的内心独白:(学生朗读)
可以看到,《卷耳》一诗从思妇的视角起始,刻画了一个于林间采拾苍耳但心不在焉的思妇形象。用苍耳不盈筐,侧面反映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深。这份思念,无时无刻不在扰乱她的心神,扰乱她的生活。
下面视角切换到征夫,也就是女子的丈夫。他在外从军,骑马喝酒,压抑着对妻子的思念。
两种不同视角的呈现,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感是双向的,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 “双向奔赴”,这是视角切换带来的最直观的体验,给人以互动与统一,深化情感表达。
我们再回到《涉江采芙蓉》,如果采芙蓉的是男子,那么全诗的叙述者只有一个,也就是“我”采芙蓉时想到了妻子,我非常想她,可惜我们分隔两地,回家的路好遥远,我只能孤独终老。如此来看,情感表达上似乎有一些单一。
而当采芙蓉的是女子,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妻子在采芙蓉时,思念在远方的丈夫,漂泊他乡的丈夫此时此刻,也正在望向妻子所在的家乡,二人不约而同地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无声对话,而对话的内容正是诗歌的尾联——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我们明明那么相爱,却不得不分居两地,或许要一直这样,与悲伤相伴到老吧!对彼此的思念才能证明“同心”,相爱却不得才足够“忧伤”,全诗最后,将夫妻离别的痛苦推向极致。
带着这样的理解,请同学们以男女生合作的形式,朗诵诗歌。
如果说,苏轼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道出了爱情中的死别之痛,那么《涉江采芙蓉》让我们感悟到的,便是爱情中的生离之悲。
最后,给同学们布置课后作业,你认为爱情中“生离”与“死别”,哪一个更痛苦?请同学们结合课外相关古诗词,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们,本节课的内容到此结束。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