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叟工作室】“所谓新锐”系列之冯雨萌

2024-09-30 00:01   黑龙江  





白水山房








所谓新锐 系列

新系列缘起于一年一度之省教研盛会,每年各地市的名校掌门、舵主以及地市盟主教研员们聚首一堂,老朋友重逢,新朋友幸会。彼此先后上台操练,你我彼此凝神观摩。相聚时,总是畅快,关注彼此,鼓励彼此,开诚布公,坦诚相见。最痛快莫过于坦诚,彼此欣赏,珍视彼此,全无门户之狭见。分别时,依依不舍,相约明年,相约明年的第五届龙江语文江湖之盛会。


返校时,忽然想,我等这些老友们切磋的同时,是否也该让我之身旁的年轻人们多被我的掌门、地市盟主的老友们看到,而他们身边的年轻人是否也该多让我们看到,老友间的交往,或许可以开启一个新的纬度,于是,“所谓新锐”,随想而出。


老友们,第四个年轻人,冯雨萌,江湖人称大萌,最能代表我专业认知的首徒。


此次收录了她在2024年哈尔滨市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比赛曁“烛光杯”教学比赛现场课特等奖《风谈》的课堂实录,合作班级为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校高二一班,请老友们多多指正。






所谓新锐之

冯雨萌


哈六中语文教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闫叟工作室”核心成员,哈六中三八红旗手、“四有”好老师。曾荣获哈六中青年教师汇报课特等奖、2024年哈尔滨市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说课比赛一等奖、2024年“烛光杯”教学比赛现场课特等奖、2024年全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比赛现场竞赛一等奖、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课例二等奖。



省规划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市青年课题《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主持人,多篇科研成果获省、市级一等奖。


推荐指数









师:在大家之前的预习中,是否已经领略过茅盾先生笔下的风景呢?(生回应)而且我们用的还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我们不再只是茅盾先生的读者,我们成为了与他比肩的创作者,我们以《风景谈》为蓝本创作了一幅幅精彩的脚本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仿佛与茅盾先生展开了一场跨越几十年的对话。茅盾先生说:看,这就是我想向大家展示的风景。而我们说:好的,那我们就用我们的方式替你表达出来。而这样通过创作脚本体悟画面的方式,其实我们在必修上册第7单元的学习任务中也曾经见到过。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景谈》,展开一场属于我们的脚本分享交流会吧!




师:同学们在创作脚本的过程中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经过激烈的角逐,老师在每幅画面中都选择了一个最为优秀的脚本作品,大家可以看到每幅作品的旁边都已经写上了这位同学的名字。那么现在就请所属导演与我们进行交流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首先介绍你的拍摄内容是什么,除此之外向大家解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设置镜头,最后有感情地朗读你的旁白内容。而其他同学,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几位导演提供一些补充建议,他们的画面能不能增添一些内容呢,他们的旁白是否有需要改进的部分呢?同学们现在想先看哪位导演的作品呢?



生:宋思宇!


师:大家一致表示都很想看宋导演的作品,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宋导的作品中,有请宋思宇导演。



生:我主要主要写的就是石洞雨景的画面,因为文中描写了石壁的画面,在课文的第五段上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所以远镜头我写的是“山壁之间,几间别致山洞,雨天携来黄褐浊水,给予他最天然的点缀”。在近镜头的部分里,因为原文中提到“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所以我的近镜头设计的是“雨急,人来,赶至石洞,依偎一处低语着。”我的旁白是:“风卷来几滴喜雨,击打着石壁,引来佳人一对,不倦怠,不胡闹,年轻的生命给山洞单调的颜色涂鸦着,山洞有了生气。”


师:大家再掌声鼓励一下!在宋导演分享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尊重原著的导演。在讲解自己为何设置这两处镜头时,他反复提及因为文中是这样写的,所以我才要设置这两处镜头。除此之外,他的旁白内容非常有哲思。浊水翻沙,怪石峭壁,一个雨天的石洞真的能称之为美丽的景色吗?他好像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美好。而在这石洞中的一对不倦怠的、不胡闹的年轻的生命,才给这个石洞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其他导演们有没有为这幅画面提出的一些建议呢?有些同学发出了沉思的声音,请这位导演分享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应该有一组对比吧!下雨的时候会有人,但也有可能有些动物,动物的神态和动作可以和人类形成对比,更好地体现人类的状态。


师:很好,请坐。这位导演非常有开创力,他提出了一些除了课本教材以外的画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幅画面中加入一些小动物的身影?一方面以小动物的玩闹体现两位主人公丝毫不被打扰的认真姿态,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人与动物间灵动的、活泼的、和谐的关系。


师:同学们,还对哪位导演的作品感兴趣呢?


生:王文熙!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第六幅画面中,有请王文熙导演!



生:首先我这部分的设计是来自于文章中第九自然段,原文说:“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当我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以前看过的纪录片,纪录片中说:“看!大海!”这时候就需要把整个背景给呈现出来。所以说我设计的第一个远镜头,是想把整个北国这种大雪纷飞,或者是说这种寒冷天气中寒冷清凉感给先塑造出来。紧接着原文说喇叭声破空而来,这时候镜头就应该放置在山峰上了,因为原文中主要描写的就是山峰上戍守的战士们,所以我此时要把镜头拉近,从寒冷的北国拉近到更具体的山峰上,这就是我有关这部分的灵感。其次我进一步的想法是,茅盾先生在描写战士的时候是非常详细的,比如“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这就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兵的侧影,非常有感觉,好像能让人想象到,有一个人举起喇叭,挺起胸膛鼓劲吹,号角声萦绕着山峰,吹破了空气。所以我一定要把主要的镜头给小号兵,就拍他一个人在寒风中,还要拍那个红绸子,寒风吹着绸子,这是动态的,所以这幅画面是有动有声的。其次茅盾还特别厉害地描写出另一个人,远处还有一位边防战士,他正荷着抢他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刀锋一般。一个寒风中动态的,一个是寒风中静态的,就算是冰雪都无法摧残他们这种捍卫国家的忠心。所以我设计的镜头是两位主角荷枪守卫边防的姿态。最后是我的旁白,原作实在说得太好了,所以我的旁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好根据背景进行了一些改编:“寒冷的北国有风景吗?有的,看那远处的山峰上正有一副绝世风景。一位小号兵挺起胸膛,喇叭声直吹云霄,另一位战士荷枪不动,唯有刺刀闪着寒光。仿佛整个民族精神化作他们两人,这不正是最伟大的风景吗?”


师:好!掌声鼓励。王文熙同学,请问你是咱们学校的学生吗?老师觉得你好像是一位真正的导演,潜伏在咱们学校。他的描述中,除了结合原文之外,还有很多自己的巧思。而且王文熙导演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强调,不是我的作用,是茅盾先生的原文写的太好了,我只不过是为他锦上添花罢了。这幅风景有动有静,有吹起喇叭的声音,也有肃穆的场景。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之后,不得不在心中涌发出对这两位战士崇高精神的赞誉之情。我们再看看他的旁白,写的宛若一个思考者,包含着一问一答。寒冷的北国有风景吗?当然有,老师觉得,放眼望去,万里冰封,千里雪飘,这又何尝不能称之为风景呢?但紧接着,他好像回答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他说有的,但他说的并不是这北国风光,他说的是那小哨兵挺起胸膛,是喇叭声直冲云霄,是边疆的战士岿然不动,是他们的刺刀闪着寒光,这才是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的风景。同学们,我们还可不可以为王导的这幅作品再丰富一些内容呢?有请这位同学。


生:我的灵感来自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原文中写到“清晨,窗纸微微透白”,所以我打算先不直接拍摄小士兵的画面,而是现将镜头放置在窗纸这里,为小号兵做一个铺垫,说明他们是在天微微泛白时就已经守卫家国了,更能说明他们的辛苦。


师:请坐。多么细腻的女性导演的视角,使得我们这幅画面更丰盈了一些。既然我们的主人公是两个小战士,那为什么不让我们的镜头再细化一些呢?我们要拍小战士,不止要拍他岿然不动的身影,更要拍那微微泛白的天色,更要拍那霞光之下闪烁的这刺刀,用这一切构成一幅最为伟大的风景。我现在不得不惊叹于所有导演们的创作才华了,那咱们再看看其他的作品,大家还想看哪位导演的?


生:张导!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洋瑞导演的桃林茶社中。



生:这个桃林不是那么简单的,它是茅盾笔下的桃林。首先我的远镜头是依据原文设计的,原文中是这样写的“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半爿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的。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这让我觉得,他描写的桃林是闲然自得的、清新的。“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这句话也将这幅画面中更好地表现出来了。而近镜头我是这样设计的:1.休憩精神的青年汇集于桃园。2.有的喝清茶,吃枣子,有的静静坐思,有的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哲学问题。因为茅盾先生在原文中又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画面,这些青年们的样貌,其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拥有的朝气。旁白是结合茅盾先生与我对这篇桃林的理解:“大美中国,花虽已谢,但桃林依旧美丽,绿叶满株,生机勃勃,仿佛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此时,桃园中,茶香四溢,枣子可口,一群精神焕发的青年汇聚于此,他们放下繁忙的脚步,选择在桃园中选择这份宁静,或围在一起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地讨论哲思,是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师:很好!大家掌声鼓励,这是一个非常儒雅的导演,娓娓道来的样子极具导演风范。而且老师关注到,他的旁白好像与茅盾有异曲同工之处,既有前面的对于风景和人的描写,又有最后的总结和升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我们再一起思考一下茅盾的《风景谈》,这个题目分为了几个方面?

 

生: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写风景,一方面是谈论风景。


师:张导的旁白也是如此!与茅盾的创作思路不谋而合!大家可否为这份作品提出一些意见呢?

 

师:看来大家已经觉得非常完美了,那就再让我们走进其他导演的作品。同学们还对哪一份作品感兴趣?


生:运导!


师:接下来,我们将要走进第一幅画面,走入苍茫的大漠之中,有请运亿阳导演!



生:首先我是根据原文中“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判断出来远镜头应该拍摄沙漠的画面。还有原文中说:“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因为文中说“偶尔”和“微小的白光”,所以我觉得这也应该是远镜头。文中提到的骆驼队是不断靠近的,所以我将它设计成了近镜头。我的旁白是:“猩猩峡外的沙漠留下了无数动物的生命,枯骨正等着能征服这片土地的冒险者。地平线上的黑点连成线,宣告者人类的到来。”


师:好,请坐。大家刚才没有鼓掌,好像是同老师一样,陷入到了运导演余韵悠长的旁白中,他的旁白看似简单,但极有韵味。“猩猩峡外的沙漠留下了无数动物的生命”,这是一片广阔的苍凉的打磨,无数的生命埋葬其中,于是他也设计出了一个展示动物枯骨的镜头。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吞噬生命的大漠,仍然有前赴后继的勇敢者不断踏入这里,开拓着属于他们的边疆。他们用勇敢与开拓精神书写着自己的风景。这就好像是一个勇敢者打破悲剧宿命的独白!大家还想为这幅画面补充些什么呢?


生:运亿阳导演写得非常好!我想再对远镜头进行一点补充。因为原文说“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所以我想给太阳一个镜头,再拍摄出空气中波动的样子,因为有热空气时,视觉上会感觉空间是动的,这些镜头都可以表现出沙漠的环境是非常热的。近镜头中我还想展示一些隐藏的画面,比如原文所说的“铃铛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因此我想给铃铛一个近镜头。除此之外,再给这些沙漠中冒险家的表情一些镜头,拍风沙,拍他们的表情。


师:极其细节化的设计!刚才运导的镜头虽有韵味,但留白确实有些多了。所以,我们可以将主人公驼队的出场拍摄得更细化一些,就像刚才这位女同学所说的,何不加入铃铛的镜头呢,何不加入一些声音进场呢,我们何不让镜头由远及近的向前推进,让驼队的出场更浓墨重彩一些呢?我们再一起看一下原文:“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师:原文中的黑点指的是什么呢?


生:骆驼。


师:连成的线又是什么呢?


生:驼队。


师:那么在此处的拍摄中,我们可以将镜头推进,从骆驼到驼队,从点到线,请问同学们,此处用到了什么手法?


生:点线面的结合!


师:非常准确!那再往下看去,前面是我眼前所看之景,后面是不是可以将铃铛出场的声音也加进去呢?这里又是什么手法呢?


生:视听结合!


师:很好!就像刚才王导所说,茅盾的原文已经足够精彩,当我们将他的每一句话都演化为镜头,这便已然生动异常了。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作品。还想看一下哪位导演的哪幅作品呢?


生:徐导!


师:这应该是一个女性导演吧,那么就有请第一位女性导演徐导!



生:我的镜头可能和其他同学不太一样,他们的内容都很诗意,而我在每个镜头中都标注了序号。因为我的近镜头和远镜头是交叉在一起的,序号标注的就是他们的顺序。我希望我的画面中可以多一些长镜头,像是一镜到底一样。在这段画面中我拍摄了两个景,第一个主拍环境,想要排出非常悠闲温馨宁静的感觉,所以我的视角先是跟随了原文的顺序拍摄山顶画面,先以俯拍视角拍摄山顶,镜头一转便可直接拍到梯田。然后继续拍摄摇曳生姿的植物,以上是我的第一处景。第二处景我想先拍一个远景,因为原文中说更妙的便是三五月明之夜的天空,天好像是近乎透明的蓝色,月亮与山顶似乎不过咫尺,所以我拍了月亮与天空的远镜头。之后便可以进一步向前推进镜头,出现牛,出现人,最后再拉远镜头,拍摄人逐渐走远回到山间。我还想补充一点没写的细节,最后在镜头拉远拍远景的时候,我希望能加上渐弱的歌声,因为原文中也提到了朴素的短歌。我的旁白是:秃顶的山上盖着层层梯田,高秆植物摇曳生姿,天色澄蓝,明月高悬,山脊忽的长出两支牛角,随后是两三个农民,此时的月夜山峦皆是为他们做衬,这就是质朴的种地人快乐的夜晚。


师:非常好,徐导拍摄的风景是如此的丰富精彩!我也关注到了,徐导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注重视角的变化的。大部分同学在书写脚本时好像都是先写远镜头,再写近镜头,但她的远近镜头是穿插在一起的,远中有近,近中有远,我们好像就随着她的镜头一起,伴随着她的视角由高到低、由远到近地走入到了这幅风景画中。实在是一个极其巧妙的设计!同时徐导提出,她的画面还不够丰富,她要再完善一点。所以,那就加些声音吧!加入农民从山顶飘下的渐行渐远、由强到弱的声音,以此展现他们愉悦的、悠扬的心情。

 

师:还剩下最后一位导演的作品,同学们,让我们继续探索,走进李知远导演的镜头!



生:第一个镜头我给到的是整体的环境,是黄昏时候的黄土地。此时,太阳的余晖幻化成了满天彩霞。紧接着镜头由远及近,拍摄河水跌在石头上喷出雪白的泡沫。然后、镜头再给到回归的青年们,他们唱歌,点起篝火,准备做饭。原文中这里有一处细节说的是:“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


这能看出来他们不畏辛苦。所以我的旁白是:夕阳在山,生产队的同志们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他们欢声笑语谈论着一天的所见所闻,这些下乡的青年们不惧吃苦,用努力的汗水浇灌着这片贫瘠黄土地上的生命之花。


师:好!请坐,掌声鼓励一下知远导演。在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极其细腻的导演,他关注到了文中的很多细节。比如旁白中,他着眼到了夕阳、黄土、彩霞,还描写了一群下乡的青年,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属于这片贫瘠土壤上的磅礴生命。同时他也向我们解释道,他是从原文中发现了这些细节。他立足文本,而后将镜头不断推进,特写拍摄了这一双双手上,他们曾经是聆听音乐的,他们曾经是木雕刻家,他们曾经也许有着体面的工作,但如今都来到这里,他们的手上一律被抹上了劳动的痕迹,但他们好像仍然是快乐的,他们以愉悦的心情,为这片土地创造着生动的风景。

 

师:各位导演的创作极具才华,经过大家刚才的交流碰撞,我的脑海中仿佛已经将这六个脚本融合成为了一个短片,我们仿佛真的在与茅盾进行一场跨越数十年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风景谈》的原文为依据,研读文字,设计镜头,为何我们可以设计出如此丰富的细腻的镜头画面,不恰恰是因为作者的文字本就带有着画面感吗。作者运用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他关注细节,提供给我们无限的创作灵感。此时此刻,我们是不是应该再自问一下,我们真的懂茅盾吗?茅盾眼中真正的风景到底是什么?现在请大家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在文中,在这六幅画面里,找到一些他眼中的真正风景?



生:我认为是在第三段中,“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所以我们认为真正的风景是人与自然交织在一起。


师: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是拥有生命力的、有着民族精神的人。


师:很好,还有哪位同学想要分享一下?


生:还是在第三段中,原文中提到了很多双手,我觉得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我觉得这些人是真正的风景。


师:这位同学认为这些为了祖国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力量的延安居民们是最美的风景,还有哪位同学想分享?


生:我们组认为自然界的风景是风景,而和人有关的也是风景。比如第一段中说“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又比如在第四幅风景中作者提到“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师:这组同学也非常关注文本,他们找到了茅盾先生有关风景的谈论部分。作者眼中的风景,是苍茫的沙漠中传来的阵阵驼铃声,驼队为原本单调平板的沙漠增添生命的力量;是黄土高原上的延安人民躬耕生产、支援抗战的蓬勃场面,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昂扬的精神改造着自然,为贫瘠的土地注入伟大的生命力;是石洞中促膝长谈的一对男女,是桃林中畅谈知识的青年人们,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他们丰盈的精神世界,填补了自然的贫乏;是寒风中岿然不动的战士,以坚毅的姿态守卫着国家,这才是伟大中之伟大的真正风景!那我们再进行一下总结茅盾先生眼中的风景主要分为哪几类?

 

师生总结:人和自然。

 

师:那么真正的风景是什么?

 

师生总结:真正的风景是主宰自然的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是更伟大的,人类创造的充满着崇高精神的活动,赋予了自然以伟大的生命。



师:同学们,这场与茅盾有关风景的对话即将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于真正风景的理解,仍可被我们应用在更广阔的土地上。请大家将书翻到本课的第二篇文章,贾平凹的《秦腔》,八百里秦川之上,又有哪些人书写了何种风景呢?贫瘠的土地之上,是何种不屈的生命发出了声声吼叫呢?各位导演,请为这片土地上的风景再一次创作属于你的脚本吧!我们下次的脚本分享交流会上,再会!





闫叟工作室
欢迎来到闫叟的江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