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云南种咖啡的第三年

美食   美食   2024-02-10 13:49   中国香港  

这是我在云南种咖啡的第三年。

2021年,我辞职后,来到了云南高黎贡山下、怒江河谷里的,中缅边境的小山村种咖啡。

咖啡是一种带有强烈矛盾色彩的植物。

它喜欢干燥的空气,但又需要充分的灌溉;

它喜欢温暖的环境,但又不能有太猛烈的日照;

它的挂果期漫长,但收获窗口却很短;

它可以以最廉价的形式成为提神解乏的工具,但也可以成为最具情调、最考验味蕾敏感性的饮品。

选择高黎贡咖啡产区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片土地,满足了我对咖啡的所有想象。

由于高黎贡山阻隔,来自印度洋的湿热水汽被凝结成了高海拔降水。这让怒江河谷出现了独特的焚风效应。干、热、晴、晒是这里的主题,但山区深处的丰沛降雨又让这里拥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在中国大陆,这是最接近牙买加蓝山气候环境的优质咖啡产区。

从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顶峰,到海拔不足500米的怒江谷底。巨大的海拔落差和与世隔绝的环境,让这里成为联合国认证的世界物种多样性基因库。立体分布的民族、立体分布的语言、立体分布的野生动植物、立体分布的咖啡——不管是花香袅娜的瑰夏、香浓回甜的卡杜拉、古典醇厚的铁皮卡,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适合生长的区域。而由荔枝、木棉、核桃、芒果等乔木所构成的丰富的植被,则为咖啡的生长提供了多样化的遮荫树环境。

这里又是中国最具底蕴的咖啡产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进入滇西的时代。

今天,这里的每个村子都建有教堂、家家户户豢养火鸡、每个傈僳族村民都会诵念傈僳文的圣经——传教士把一整套的生活方式留在这里,当然也包括喝咖啡。

在这里,五代人以上种植咖啡的傈僳族村民比比皆是,他们在自家庭院里种植咖啡作为观赏植物;还用自家的炒锅、石磨制作风格粗粝、口味淳朴的手工咖啡作为日常饮品。而那些驯化程度很低、保持了传统经典口味的,大巧不工的“老品种”咖啡。

对于一杯好咖啡来说,地理气候、动植物生态、人文传统,缺一不可。

2021年产季,食味艺文志推出了第一款产品:拾味·怒江云咖。

依赖高黎贡山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们打造了这款咖啡:

怒江云咖种植在海拔1450米-1600米的高黎贡山腹地,这是没有搭建大棚的环境下,中国咖啡能够健康存活的几乎最高海拔——海拔越高,咖啡生长速度越慢,风味积累就越足。再往上,就会因为霜冻而出现坏果、死株现象。所以,风味绝佳的高海拔咖啡,也伴随着巨大的种植风险。

怒江云咖选择铁皮卡咖啡的果实,铁皮卡是英语(typica)的音译,意为“典型种”,这是传教士带入中国的古老品种,有着古典醇厚的风味。但经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地区的咖啡种植商业化浪潮之后,已经所剩无多。珍贵,而历久弥新。

怒江云咖采用厌氧日晒法制作。相比水洗法咖啡,日晒法用自然日光晒干全果后,进行脱壳处理。这是源自东非的,最古老的咖啡制作方法,它保存了咖啡果皮、果肉里更多的甜、酸味道,但也伴随着更多因阴雨天导致咖啡豆霉变的风险,只有阳光普照的高黎贡山怒江河谷,才有制作这种咖啡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厌氧发酵的工艺,利用酵母菌,将咖啡果肉里的果糖,发酵出近似红酒的风味。再通过日晒浓缩,让这一杯咖啡,喝到更多的地理和风土。

烘焙环节,怒江云咖采用了中浅焙。这是一着险棋,它很难标准化,且更清晰地呈现咖啡种植环境中的优点与缺点。当然,这也是我们对怒江云咖最自信的选择。

3年过去了,我们在高黎贡山产区种植了更多的咖啡,当然,也打磨出了新的产品。

怒江云咖·挂耳款,是基于怒江云咖的延申,同样的产区、同样的品种,改良了更清爽的水洗工艺和更经典的中深烘焙89元10包/一盒,折单杯8.9元,比一杯某幸更便宜,很适合作为随身携带的口粮咖啡。

怒江云咖·染饭花,是我们做的一个小小新尝试。在咖啡封桶厌氧发酵的过程中,加入了染饭花一起发酵。

这是一种生长在西南山区的灌木,能开白色的小花,学名“密蒙花”。云南傣族将它泡水提取天然色素,将米饭染色,因而得名。

染饭花中有丰富的花蜜,能增加咖啡发酵的深度,为成品咖啡提供了近似蜂蜜酒的醉人甜香。非常值得尝尝。

怒江云咖·瑰夏,则是三年前种下的“伏笔”。在这片堪称世界顶级的咖啡产区里,为什么不能有世界顶级的咖啡呢?

从第一天包下这片咖啡地起,我就种下了三十多株瑰夏咖啡的树苗。今年,它们终于开花结果了。我们采用了最简单干净的水洗、中烘焙的方式处理,尽量不多干预它本身的味道。最后获得的成品出人意料地干净爽冽,花香馥郁。

平心而论,虽然与巴拿马翡翠庄园的金标瑰夏尚有距离,但考虑到我们的种植和加工成本,确实能有更高的性价比。

最后,我们还打算发起一个有趣的活动——食味·高黎贡山咖啡树认养计划。

一共50棵树龄8-12年的铁皮卡咖啡树、10棵树龄3年的瑰夏咖啡树,以包年的形式,分享给大家认养。


Recent activities
近  期  活  动

食味艺文志
读万卷书,吃万里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