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什么

文摘   文化   2025-02-02 07:30   上海  

现在,常常听到人们说,做人要平常心。

那平常心究竟是什么呢?

唐代马祖道一禅师向门人开示:“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景德传灯录》)

平常心是道。平,即像风平浪静的水面不起涟漪;常,常态。做事不刻意。即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心是万法之根本。祸福寿夭,生死去来,交变乎前而不动其心。

通俗地讲,这个“道”还可以用同样在唐代的隐士寒山与僧人拾得的一段对话来妙解: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样的态度就是“道”,道由心生,由平常心发出。

再听听历代贤者是怎么说的:

北宋范仲淹的语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明朝学者陈继儒《幽窗小记》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明代大伽王阳明说:“得财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忧是平常心;享誉不骄是平常心;受谤不恼是平常心。”

当代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名言: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

……

可见他们的人生态度异曲同工。一句话,说白了,无论众星拱月,还是孤形吊影,都要保持平常心。平静地看待一切,和合地包容一切。心平衡、平和,不增不减,才能容万物,才有天地宽。

榜样在前,见贤思齐,心如朗月。

当下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红尘魔幻、世界多彩,谗口嚣嚣、谤讥纷纷,春来秋去、几度枯黄。

我们跋山涉水、上下求索、历尽艰辛、泪聚成海。经历踩过的坑、闯过的祸、吃过的亏、做错的事,等到人生过了大半,懵懵懂懂才触及岁月谜底:

肉身来去、需求、舍得,太在乎的生活可能不一定是好事;平平淡淡才是真,人世间最珍贵的还是一颗平常心。

政声人去后,百姓闲谈时。功成身退后才有可能见出是金子,还是沙子。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在许多场合就像没有信号的手机,纯粹玩游戏。

盖棺才基本可论及是贤还是奸。因为人设崩塌,“故事”变“事故”的情形并不少见。

生活是过出来的。从容不解释,看破不执着,因为人生本来就不完美。

活的累,往往是情结解不开、架子放不下、面子挂不住。

其实,失意、挫败、悲惨的感觉与“妄念”没有实现和满足有关。

从某种角度看,先贤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有道理的。用宋代朱熹的诠释:“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山珍海味和三妻四妾就是“妄念”。阿Q精神也好,驼鸟状态也罢,接受变化、接受不好,降低对外界的期待、自己的需求,保持波澜不惊的心态,知足常乐,生活就会多笑声。这有如能接受胯下之辱,方能百战百胜。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曾国藩有名言云:“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不愧为成功的人生经险。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阅尽秋云厚,世事经多蜀道平。”

或许此时,经历过人情冷暖,知晓某些隐秘情感,我们才能知道,每个人都在红尘中飘荡,最后零落成泥,或成为一部分人回望的坐标,或某本书的注脚,或某个人的唏嘘,从中获得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说服自己摆正位置。
余生,即使身体小恙也很正常,俗话说歪船不倒,破船不沉,慢病长寿。”“世无无病之人,慢病可以健身。继续兴趣生活,心情舒畅,吃喝玩乐,一个不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珍惜眼前人,常怀平常心。成住坏空渡劫去,乐享眼前好风光。做人处世待物、掌权谋名求利,更应该心境平和、淡泊自然、通达宽容、随缘舍得。

展开一点,即把人做好、把事做好,阅人欢喜、悦己觉悟。做到行走江湖冷暖自知,深深浅浅光阴自度,时时处处自知之明。当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也不在乎别人讥讽打压。达观进取,笑看人生;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宋代慧开禅师有一首七言绝句《颂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就是平常心。

余生,不当胜利者,唯求长跑在前,坚持笑到最后。

余生,不管社交行情如何变,彻底丢掉贪心和不甘心,永远保持平常心。

2023.7.28初稿于禾睦山房,9.6修改于沪上明阳轩,1692字。

图片来自网络

禾睦山房
文学作品、图片、视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