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尘世的幸福极多

文摘   2024-11-08 15:00   上海  

2024年10月下旬,10位年纪相近的好友应邀游江苏。


江苏的台州企业家极尽东道主情谊,精心安排和陪同。五天三州,前苏州、后扬州、聚焦泰州,追溯三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似水流年。

我们行走苏州山塘街、泰州老街、泰兴黄桥古镇;漫步兴化县丞署、八字桥、四牌楼,扬州东关古渡;参观寒山寺、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丁文江故居、朱履先中将府、裕泰和茶叶店;悠游梅园、桃园、兴化博物馆、泰州早茶博物馆、扬州淮扬菜博物馆;徜徉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出入何园、个园、卢氏盐商住宅;登临苏州盘门(水陆古城门)、兴化城墙(宋初建,明重建)。品尝江鲜、河豚、大闸蟹、粯子粥、鱼汤面、煮干丝、蟹黄包、黄桥烧饼……


一天一城,移步换景,畅游名园、老街,遇见古宅、贤人,享受美景、佳肴,悠哉悠哉。

在泰州,我们下榻泰兴豪庭国际大酒店,以此为原点,安步兴化、海陵、扬州。


酒店按五星级规范设计建造。2011年开业迎宾,拥有首家近千平米无柱大厅,室内恒温20米游泳池,256间房,应有尽有的标配,外加高档茶室,为该市最早的高星级酒店。近几年又经过设施升级完善,主打“阳光豪庭、亲情家人”“星的标准、心的服务、新的体验”,成为市民心目中与当地发展同步,有情怀、有故事、有记忆的闪亮名片。

老板台州人,对我们用心周到照顾。行政总厨也是老乡,淮扬菜系融合台州味道,同样食材,不同做法,十分可口。俨然是台州远洲国际大酒店的泰州版,宾至如归。


东道主是创业10余年、历尽艰辛、颇有成就的民营企业家。与他们交谈,我体会到一点:

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良性发展靠的是政府信任、诚信、放心、松手、公平。企业家有信心,才有真金白银。


泰州之行,印象鲜活:

一是“教育之乡”泰州的尊师重教、崇文尚学基因。中国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的泰州学派源起明代,主张民本思想,重视平民教育,倡导“乐学”。至今文脉绵延、传统不变,连续多年的“新春第一会”主题都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均回家吃饭。

2012年5月,我带队考察“中国药都”泰州,来到全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学习取经,知道了古时经济靠海和盐税(占全国四分之一),现在靠化工医药,也领略了“春兰”的辉煌。

今度重来,发展的密码同样是教育、经济、文化。


二是泰兴黄桥古镇小巷深深,大家显显。古街巷24条、古寺庙3座、宗祠7座,2000余间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少量宋代建筑,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其中新四军黄桥战役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门“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秀才”的“江北第一祠”何氏宗祠等5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桥烧饼入选开国大典国宴,编入中学语文教材,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享“中华第一饼”美誉。黄桥生产制造的提琴分得全球三分之一天下。


三是以“水”为灵魂的城市环境和“慢”生活节奏。泰州古时近海,长江、黄海、淮河环绕,称海阳、海陵,又名凤城。2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就有文字记载。后周开挖护城河(凤城河),绕四方城,护卫千年。现周长11.12公里,引长江水入内城河,水质2类,可游泳,其完整性和清洁性为国内城市中心所罕见。宜人的水环境天然和合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习俗。梅花为市花,银杏为市树。春天油菜花,夏天荷花,秋天菊花,冬天芦花,四季赏心悦目。扑克游戏“掼蛋”应运而生发、升级。我手痒痒,摸起了八年来几乎没碰的牌,玩起了当地人不再玩的初级版。也学会了蟹黄汤包吃法:“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喝汤、后扫光。”


赏风情韵味,获眼福口福,敬先烈前贤,得心旷神怡。如新四军官兵,如张怀瓘、施耐庵、王艮、郑板桥、丁文江,如朱履先、梅兰芳、丁西林、高二适、刘国钧、吴贻芳、朱东润……

说说丁文江先生(1887—1936)吧。他是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民国学界领袖之一。他和他的团队使中国地质学在20世纪20年代就赢得国际声誉。他也是运用现代地学思想和方法研究明代徐霞客的第一人,从游记中挖掘文学和科学价值,肯定徐霞客的游圣地位,全力推向世界自然地理学高峰。他的故居(纪念馆)为清代园林建筑,人称“丁家花园”,位于黄桥镇米巷10号。泰兴市有以丁文江命名的文江路和文江桥。


当然,对我而言,能够瞻仰恩师朱东润旧居更是一种无尚幸运。
朱东润先生(1896—1988)是复旦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开拓者、文艺批评史宗师、1961年秋倡建的上海市书法研究会七理事之一。著有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张居正大传》,文学批评史奠基之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以结发49年的妻子邹莲舫为原型、为中国普通家庭妇女撰写的《李方舟传》。另有《陆游传》《杜甫叙论》《梅尧臣传》《梅尧臣诗选》《梅尧臣集编年校注》《陈子龙及其时代《元好问传》《朱东润自传》《中国文学论集》《史记考索》《诗三百篇探故》《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八代传叙文学述论》等。学贯中西、淹通文史、名重学林。


1982年8月1日,先生回乡将1937年以薪俸积攒所置的全部24间房产及有珍本、孤本、善本的4600本图书捐给了家乡,嘉慧后学,泽溥乡梓。

正如《朱东润先生之碑》所云:“1952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并长期主持系政。献身教育事业及中国文学研究凡70余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虽桃李满天下而未尝以师道自尊,虽著作等身而未尝以作者自居。治学严谨,凡所著述皆独抒卓见,不与流俗苟同。其书法规模汉魏亦卓然名世。先生秉性刚直,以道德立身,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虽历经患难,终不易报国初衷。”


一日早晨,我向酒店借了雨伞,独自前去寻访礼拜。

先生旧居在泰兴市区仅存的一段老城墙附近,两面城河相拥的公园路33号。坐北朝南,正门在东南角。2019年3月20日公布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不巧,旧居因全面修缮而关闭。我正徘徊叹息,忽见边上小门打开,走出一位端庄女士。她得知我来意后,热情提供了方便。入内,里面并没有住人迹象,莫非冥冥之中先生在天之灵感应护佑。


青砖黛瓦的前后两进院落,一厅堂、一卧室,原陈列日常用物。现第三进为政府扩建。西厢10间本是书斋,原生平事迹展区。目前物件图文已撤。井栏镌文“水清洌尔明洁”,圆门书“师友琅玡”,标示着先生雅秀古拙骨气端遒、笔意骏爽的学者书法。此时此地,倍感亲切。

展厅空空,但我内心充实。先生惠赐的书信、著作、墨宝和谆谆教导,一一浮现。甘棠遗爱,如山巍峨、如江激荡……

在先生塑像前伫立,仰望先生弟子冯其庸所书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匾额,隔窗向先生和师母的合照顶礼,合掌默念东墙的三块碑文(依习俗,先生骨灰安放墙体内)。绵绵细雨,陪伴我诉说怀念……

先生的城市记忆还有东润路、东润书屋、东润小学、东润杯征文、朱东润读书节。


返程当天,友人请我们在百年老店“仁和楼”体验了早茶仪式和滋味。

现在,海水已退百里之外,但缘海而兴的因缘还在。凤城河畔有“望海楼”,在游船眺望,30多米高、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曾经四毁四建的“江淮第一楼”,一如既往寄托着老百姓对家国繁荣昌盛的殷殷期盼。

借700多年前马可波罗之语:泰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果不其然。


2024.10.28子夜初稿于沪上明阳燊轩。越三日子夜修改,2925字。11.2中午定稿,2791字。
图片 禾睦摄影

禾睦山房
文学作品、图片、视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