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天某日,我漫步台州府城,不知不觉转到旧时府城颇有名气的“罗家里”,下意识地推开东门后街52号那扇木台门。
“吱……呀……”
随即,一个满脸笑容、手指夹着香烟的男士闻声出现在寂静的清代宅院。
听我表明身份爱好,自称罗献兵的他热情地把我引到了他的工作室。
眼前盛着各色生漆的盆盆罐罐,各种半成品、成品漆器,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他笑着拿出一件北京客商私人定制的“漆水流畅围棋盒”给我看。这件宝贝从制胎、冶制生漆、起纹、设色,髹涂套色填漆、入阴干燥、研磨、补敏、推光,足足一整年时间,一对价值13万元。
我惊奇,亦感慨。罗老师趁机对我进行了科普。
他说:“漆树生长于高山,受阳光雨露滋润;漆汁聚天地精华,乃自然之血液。裁割树之肌体,取汁调色,成之于器。犀贲五千载,效法造物之灵性,成之于俗,品茗观纹,以涵纹明化物之性灵,正心诚意修身于世。漆之为器,取用珍俭为之道,五彩相蕴为之德,以合神明灵锺,不负生物奉血养人之世之灵器、太古神物。”
他告诉我,现“漆”义,汉以前作“桼”,“漆”则为水名。《说文解字》曰“桼,木汁。可以䰍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汉书》:“冶铜锢其内,桼涂其外。”后逐渐通用。桼,漆,指漆树皮内粘汁。漆艺在中国有八千多年发展史,漆材料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这也是“非物质文化“的内核意义。
犀皮漆艺正是以漆树汁为材料,以线纹图饰为表现形式。出土的犀皮漆艺实物,证明了二千多年前我们先人对漆树汁的采集、冶炼、髹涂器物、绘饰图像达到了一定高度。
犀皮漆艺是我国古代数百种髹饰技艺中很具个性的一种装饰工艺,因纹样像犀牛肚脐眼周围的皮纹而得名。它先在器胎上做出凹凸不平的表面,再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髹涂;漆干,打磨出自然、动感、亮丽的纹饰。南宋时,流传浙江杭州、台州、温州一带。我国现存最早的漆工专著、明代黄成的《髹饰录》云:“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
言谈间,罗老师拿出一油印本,翻出一页,指着红笔划出的一段给我看:“又清嘉间,浙江罗宣荪善漆,有填漆彩髹之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叶之色,又作种种之斑纹,磨平之如画。其伎精,费心思工本,亦为一代之绝耶。”以此推算,罗献兵是罗氏漆艺的第六代传人。
交谈中,我获知了罗老师的信息ABC。
罗献兵,艺名桼宗信,1963年4月出生浙江临海。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毕业,独立漆艺家。上世纪80年代,在台州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当驾驶员的他开始关注国内漆器发展。1992年停薪留职创办装饰材料厂、雕塑艺术有限公司,兼营装修和工艺品。90年代中期,他自制印发了三百多份问卷,独自前往鄂、滇、苏、闽各省进行漆艺市场调查,为投身漆艺做准备。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他认识了“中国漆画之父”乔十光教授(1937-2022),记住了乔老的鼓励:“漆艺创作要继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我们有几千年的漆艺历史,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漆做动了,你是中国的漆宗”并提字励其“穷神知化”。更有幸的是他得到名师赏识,被“中华漆艺活化石”、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漆艺髹饰学》作者、四川美术学院何豪亮教授(1928-2021)接收为徒。何老不时给他指导和鼓励,嘱咐他“做犀皮要用音乐的感觉去做”,并亲笔题词“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罗老师默默无闻地学艺、实践、揣摩、创作、研究、开拓。娴熟掌握了天然树汁的物性,漆画的本体语言,终于复活了失传百余年的罗氏犀皮漆艺。
罗氏犀皮漆艺特点是以描绘起纹,填漆磨显为基础装饰,以自然生成的意象性斑纹图案呈现漆的材料特性和图饰语言。工序十分复杂,每件漆器耗时都需10-15月以上。
2006年,罗老师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从河姆渡走来——2006中国现代漆艺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扬州高峰论坛”。同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中国第二届现代工艺美术展上获学术奖“华艺杯”铜奖。
2007年,作品“犀皮印盒”入选“从河姆渡走来——第二届2007国际现代漆艺展”。
2010年,作品“漆水流畅——回棋盒”入选“从河姆渡走来——2010第三届国际漆艺展”。
2011年,作品“凝滞”获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第三届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二等奖。
我大为感慨:府城人海,到底还有多少英雄豪杰没有出山;小巷深处,到底还有多少能工巧匠没有挂帅……
探访回来,我写了一大段文字发表在《今日临海》报、《地球》杂志,2015年收入《府城漫步》一书。
时光匆匆。
2024年初冬,我再见罗献兵,其家门口的墙上出现了一块醒目的标志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海犀皮漆艺传习所。他身上也增添了好多头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漆艺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委会会员、浙江省漆画研究会理事、非遗名录传统美术类“临海犀皮漆艺”省级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罗老师告诉我,12年来,他不断摸索新的图纹技法,拓宽应用范畴,创新图式表现形式,注重以当代艺术概念、音乐理念融入中国传统漆艺的图式表现形态,注重传统漆艺文化观念蕴涵在现代文化语境的应用。开展犀皮漆工艺挖掘、历史溯源、资料整理工作。现在不仅恢复了《髹饰录》记载的圆花、松鳞、片云等传统技艺,还以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创新型的技艺,把视觉和情感投射到材料和技术上,突出包容度和可塑性,从传统器皿扩展到当代视觉平面,并首创在传统的黄赤黑三基色中融入白色,何老专门撰文,誉为“万年第一漆白”。
至今,罗老师的作品已有犀贲漆画、漆造型、漆器三大类、30多品种,入选国际、全国、省级展览,多次获奖。为非遗的继承、发展、推广,摸索出自成一体、多元表达的新路径,形成引人注目的个人风格。
2015年,作品“犀心佛骨”获“第二届浙江工艺美术双年展”铜奖。
2016年,“夹苎犀贲葫芦瓶”采用生漆、苎麻、五彩石粉等10多种材料,经麻布、漆料层层包粘、反复刮漆灰,打磨,纹起万里河川意象,髹饰五彩,贴上金箔,反复髹色漆50多遍,共经近300道工序,历时三年,手工操作而成。在 “G20杭州峰会”——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专用候机楼贵宾厅陈列展示。
2018年,作品“七彩犀贲(皮)漆玺盒”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
……
罗氏犀皮漆艺在何老笔下,被标志为“二十世纪的抽象艺术”,“中国漆艺复兴的巨大成就”。
同时,罗老师进行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取得可喜成绩。2015年参加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论文入选首届生漆科学与漆艺传承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生漆》《工艺美术》等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了6篇论文。《漆汁流畅话犀皮——贲饰、斑纹、犀皮桼技艺考略》一文,梳理犀皮漆艺发展的脉络,追溯了前人认识桼、掌握桼、使用桼、研究桼、改造桼,创造桼艺技法的过程,重点对“知者创物,巧者述之”,“技进乎道”的斑纹、犀皮、贲饰进行系统性论述。考证出犀皮的“皮”应为“贲”、贲饰、贲髹,将犀贲漆艺术从宋代向前推进至殷商时期或公元前4600年的石鼓文时期,从理论上填补公元前5000年间的漆艺空白,当然,那个时候漆艺称“贲饰和贲髹”。这是了不起的漆艺历史补缺成果。
前阶段,他刚结束了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委会2024年学术活动。
说着说着,他陆续搬出作品:《春潮》《夹苎天境杯》《夹苎松鳞纹杯》《竹胎山川纹杯》《夹苎圆花纹梅瓶》《夹苎圆花纹心型盒》《木胎绿色鹿纹国玺盒》《夹苎胎犀贲天象纹杯》,那红、黄、蓝、白、黑、青、绿相互渗透产生的斑斓、迷离、华丽的线条,像流动变幻的彩霞,恍惚似见汉纹生起、鸾云凤动……
特别是一幅题为《凤鸟印象》的“犀贲漆画”,纯天然、纯手工,工艺性与艺术性和合,线条充满流动感和节奏感,画面透视出生命的奇诡、造化的奥秘、人类的冀望。有灵性、趣味、思想、形式、声音、记忆。今年10月无意中“玩”出了“莫奈国际艺术奖”金奖。
实用器物和意象艺术的融合,绘画性、装饰性、探索性、形式感具备,生活气息、内涵意蕴、艺术效果饱满。在我的感觉中,这些作品有传统与时代的交融,东方美学和当代艺术思潮的碰撞,情感与自然的对话。既古老,又时尚;既民族,又世界。国风漆艺,千年奇葩,绝非凡器。说其巧夺天工,似不为过。
兴起,罗老师推心置腹:“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一个司机,偶然的机遇受到各位老师垂惠,生命轨迹得以改变。漆的艺术乃自然的文化,务须遵循自然,和合自然,从中感悟造物的精神。人类无有穷尽,乃和睦自然的结果;若利禄心重,则多纷扰。人之生维数十秋,一瞬而过。我现老而退休,将退去江湖之利禄,唯有将犀皮漆艺研究好、恢复好、发展好,即是感恩国家的非遗保护国策,也是感念祖先的保留传递,感恩诸位学富五车大伽恩师无私的支持和帮助。”
真的令人刮目相看哦。一位普通职工,竟然传承创新非遗工艺,实践和理论均有硕果:一是独创犀贲漆画,从实用工艺美术,跨越到现代形式艺术范畴。匠心绝技,补古扬新,叹为观止。二是数篇重量级学术论文发表专业刊物,独到见解,完美演绎,实至名归。这几近凤凰涅槃。
我敬佩地看着罗老师,再次对着光亮仔细端详他的作品。恍恍惚惚中,我眼前不断迭现出一连串的家乡非遗项目:临海词调、黄沙狮子、上盘花鼓、临海剪纸、临海泥塑、永利木杆秤、枧桥鼓、柴株人……
台州府城,人非凡,器非凡,果然非凡。
2012.5初稿于禾睦山房,2024.11.6子夜修改于沪上明阳燊轩,12.12定稿,3661字。
图片禾睦摄影
部分作品影像罗献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