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逝去的光影:地史时期植物景观油画系列》

文摘   2024-08-01 17:16   河北  


很多人对古生物很感兴趣,但是面对古生物学家发掘出来的化石,却很难想象出它们原来的样子,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对古生物进行科学的复原。很多古生物爱好者也绘制古生物的形象,但专业知识掌握较少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科学家亲自复原就能避免这个问题,那么现在它来了——郝守刚教授的《逝去的光影:地史时期植物景观油画系列》。

《逝去的光影:地史时期植物景观油画系列》封面

郝守刚教授,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学专业,1981年获得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学硕士学位后留校执教,自2001年起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2013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他还是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院士的本科毕业论文导师。郝守刚教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素养无需赘言,但绘制的古生物复原图怎么样呢?    
 

复原图时间轴

《逝去的光影 : 地史时期植物景观油画系列》以油画的艺术形式展示自46 亿年前地球诞生的太古宙开始直至1万年前全新世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的画册。郝教授是古植物学家,画作主要依据我国各个地史时期丰富的化石资料,综合古生物学家的重要典型研究成果,以油画的形式复原了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36幅,并附有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展示了漫长的前显生宙藻菌发展时代,以及显生宙以来的地衣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发展时代景观的演替,直至农业时代人类栽培作物。

我们通常看到的古生物形象大多数是动物,国内比较知名的如“恐龙复原大师”赵闯、哺乳动物复原高手陈瑜(宁静海的菊石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的杨定华等,他们的水平当然很高,我们常见的古生物形象就出自他们的手笔,但是对生态景观的复原与加拿大的古生物复原艺术家儒略·斯托尼(Julius T. Csotonyi)的作品有一定的差距,其代表作《古兽横行》再现了一个壮丽奇谲的古生物世界,满足了人们对古生物世界的幻想。郝守刚教授是古植物学家,艺术水平很高,复原的古生物世界同样十分精彩。

作者在第一章介绍了地质时代、生命史记和植物的发展演化历程。在第二章用大量的古生态复原图再现了各个时期的陆地生态景观。    

画作赏析

翻开厚重的全彩铜版纸,单页是画作,包括地球、山川、河流、动物和植物等,双页则是画作的介绍,题目内容包括了时间、地点及物种,下面还有一张缩略图,描述了每一个生物或者现象的名称,让人一目了然。每一页的边缘都有地质年代表,你可以轻松了解作品所描述的时代。    

石炭-二叠纪泥炭沼泽森林

科学复原图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性创作,需要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例如“石炭-二叠纪泥炭沼泽森林”这幅图中,我国并没有发现过节肋虫(国内一般翻译为节胸虫)化石,作者是参照了英国的化石材料,因为这种生物很出名,一说起石炭纪很多人就能想到昆虫时代——巨脉蜻蜓、节胸虫等,这就是所谓的标志物种,让人更加容易了解。

不像电视剧中会出现明朝以前的人能吃到玉米和辣椒这种常识性错误,作者的画作中不会出现“穿越”的物种。作者非常注重细节,画的很像花的植物楔叶其实并不会开花,它属于蕨类植物,真正的开花植物要等到侏罗纪才出现。对整个生态环境进行复原相对于单一物种的复原要复杂得多,因为除了要考虑生物之间的时空分布特征,还要了解它们的结构特征、大小、生活环境等信息。作者的专业知识扎实,笔触细腻,细节可靠,兼具了科学性和艺术性。

侏罗纪印象: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是很多小朋友喜欢的恐龙,也是比较著名的恐龙,尤其是它那长脖子。虽然科学家们并不确定马门溪龙具体以哪种植物为食,但是根据当时的植物化石可以推断它们的生存环境,推断它们的食物种类。作者在马门溪龙后方画了高大的义马银杏、似南洋杉,也是基于化石证据而绘制的。    

热河生物群:林边的尾羽龙和帝龙

更新世中期北京周口店地区景观:北京直立人

除了大量的画作,作者在第三章介绍了地质历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详细描述了植物的种类,还配有大量的复原图,并且每一个结论都有具体的出处,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可以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丰富的复原插图

作者在第四章介绍了画作的创作过程,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参考前人复原作品,还要考虑每种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比例关系,并且要注重艺术方面,每种植物都要在画作中有一个较好的布局,才能将美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如今的人工智能软件很流行,可以制作绘画和视频等数字作品,但是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感性思维,无法将美的一面以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

读完本书,你将会对地球生命的历程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并且获得美的体验。喜欢古生物、古植物和化石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    

         

 

   

唐韵豪情
分享古生物化石知识,推荐各种科普读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