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嘴龙

文摘   2024-10-20 08:32   广东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因为嘴像鹦鹉的喙而得名。这种恐龙生存的年代为距今1.45-1亿年的早白垩世,是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

分类:鸟臀目Ornithischia、角足亚目Cerapoda、角龙下目Ceratopsia、鹦鹉嘴龙科Psittacosauridae、鹦鹉嘴龙属Psittacosaurus

长度:大约2m

食性:植食性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据今125至100Ma

化石发现地点:中国,蒙古,俄罗斯,韩国,泰国等

命名者: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1923年

蒙古鹦鹉嘴龙3D模型

鹦鹉嘴龙属种和发现历史    

前已知的鹦鹉嘴共有11种:蒙古鹦鹉嘴龙P.mongoliensis(模式种)、西伯利亚鹦鹉嘴龙P.sibiricus(俄罗斯)、陆家屯鹦鹉嘴龙P.lujiatunensis、中国鹦鹉嘴龙P.sinensis、新疆鹦鹉嘴龙P.xinjiangensis、梅勒营鹦鹉嘴龙P.meileyingensis、内蒙古鹦鹉嘴龙P.neimongoliensis、鄂尔多斯鹦鹉嘴龙P.ordosensis、马鬃山鹦鹉嘴龙P.mazongshanensis、戈壁鹦鹉嘴龙P.gobiensis和P.sattayaraki(泰国)。    

各种鹦鹉嘴龙头部复原图

鹦鹉嘴龙是所有恐龙中单属物种数量最多的物种,这表明动物的演化可塑性很高,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其生存能力可与如今的野猪媲美。

鹦鹉嘴龙化石最早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22年第三次中亚考察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发现的。192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亨利·费尔菲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urne)对鹦鹉嘴龙进行了科学描述。它具有完整的骨骼化石,编号为AMNH 6254。    

西伯利亚鹦鹉嘴龙的发现

200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西伯利亚鹦鹉嘴龙化石的发表。它是在谢斯塔科沃村(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凯梅罗沃州)附近的Ilekskaya组沉积物中发现的。

鹦鹉嘴龙生境复原图

在俄罗斯恐龙艺术家安德烈·阿图钦的插图中,展示了史前谢斯塔科夫的环境和古生物:一群西伯利亚鹦鹉嘴龙在一个小湖边,有的在休息,有的在游泳。远处巨大的泰坦龙像一座塔一样。在左边,一只萨氏基亚鳄掀翻了一只吉斯龟。

这项研究的作者是古生物学家谢尔盖·莱辛斯基、阿列克谢·费因格茨、阿列克谢·沃龙凯维奇、叶夫根尼·马什琴科和亚历山大·阿韦里亚诺夫。结果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即西伯利亚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sibiricus,其中属名sibiricus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西伯利亚”。    

身体结构

鹦鹉嘴龙身长约为2米。高度为0.7米,重达20公斤,有些种体型可能稍小。

鹦鹉嘴龙与鸡体型对比

鹦鹉嘴龙可以用两条腿或四条腿行走。与三角龙(Triceratops)等巨型远亲相比,鹦鹉醉了的速度可能更快,也更灵活    

蒙古鹦鹉嘴龙的经典形象,由恐龙艺术家Sergei Krasovsky创作

鹦鹉嘴龙的头骨相对较宽,又高又短。上颚和下颚一起形成了的像鹦鹉一样的喙,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不同种类的鹦鹉嘴龙头骨的细节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伯利亚的特征是突起和角。

西伯利亚鹦鹉嘴龙复原图/安德烈·阿图钦

与后来的角龙不同,如原角龙(Protoceratops),鹦鹉嘴龙几乎没有颈部。白垩纪晚期恐龙的躯干很厚,尾部中等大小。    

蒙古鹦鹉嘴龙的骨骼和头骨/自美国古生物学家斯宾塞·卢卡斯(Spencer Lucas)的论文《Psittacosaurus biochron,early cretaceous of Asia》(2006)。

一个重要的发现可以被称为中国标本,它保留了鹦鹉嘴龙皮肤的印记。鹦鹉嘴龙的整个身体都覆盖着鳞片,这是后来角龙的一个特征。然而,在尾部的上部,发现了长约16厘米中空的管状刺毛,排列成一排。

鹦鹉嘴龙尾部的毛发    

鹦鹉化石

由于发现了大量的鹦鹉嘴龙化石,包括大规模的特异埋藏,因此它是研究最广泛的角龙恐龙之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纽约)展出的蒙古鹦鹉嘴龙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印第安纳州)的梅勒营子鹦鹉嘴龙化石

陆家屯鹦鹉嘴龙头骨化石

         

 

   

Andrei Atuchin在2007年对西伯利亚鹦鹉嘴龙骨骼进行了图形重建

摄食和生活方式

鹦鹉嘴龙主要以较低的植物为食。它们还没有像后来的角龙类那样有一排特殊的颚齿,有证据表明它们像一些现代鸟类一样使用胃石来磨损。

鹦鹉嘴龙胃石

如果以现代鹦鹉的喙为基础,除了树枝、芽和叶子外,鹦鹉嘴龙的食物也可能包括各种植物的种子。后者特别适用于幼年鹦鹉嘴龙,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    

中国鹦鹉嘴龙复原图/美国艺术家Jenny Parks。

鹦鹉嘴龙很可能是群居生活,在开阔的绿色平原或稀疏的森林中觅食,它们也可以花很多时间在河流或湖泊附近觅食。古生物学家特雷西·福特(Tracey Ford)和拉里·马丁(Larry Martin)甚至提出(鹦鹉嘴龙的半水生生活习惯,2010年),认为鹦鹉嘴龙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河马相似。当然,与后者一样,不同的物种在食物偏好上可能略有不同。

鹦鹉嘴龙在每个时期都有许多捕食者,即使是小动物也会攻击鹦鹉嘴龙幼崽。这一点得到了证明,从中国辽宁的义县,一只爬兽腹部有一个小鹦鹉嘴龙的化石。可以看到鹦鹉嘴龙的一些骨头仍然连接在一起,因此可以推断,是爬兽咬下并整个吞食了鹦鹉嘴龙。这是中生代哺乳动物猎杀恐龙的第一个例子。    

强壮爬兽腹中的最后一餐,深蓝色为恐龙前肢、红色为恐龙后肢、绿色为恐龙的指骨、紫色则为恐龙的牙齿 | Hu et al./ Nature (2006)

鹦鹉嘴龙大家族的突然袭击,成年鹦鹉嘴龙能保护幼崽吗?/墨西哥艺术家路易斯·雷

还有什么恐龙对鹦鹉嘴龙构成威胁呢?在同一地区还发现了几种食肉恐龙,包括帝龙(Dilong)、中华丽羽龙(Sinocalliopteryx)、和奔龙(Dromaeosaurids);在水中,他们被各种各样的鳄鱼包围;饥饿的翼龙在天空中寻找走失的个体。

除了喙状颚外,鹦鹉嘴龙几乎没有其他的物理防护,例如厚重的个皮肤、高大的躯体、尖牙利爪。因此,当它们遇到威胁时,很可能会逃跑,或者遇到一个紧密的群体,希望能产生协同效应(例如,在攻击相称的食肉动物时)。幼崽可能受到成年鹦鹉螺的保护。

这种广泛的威胁可能是鹦鹉嘴龙繁殖力强的另一个原因。因此,在同一地层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有34个幼崽的巢穴。这暗示鹦鹉嘴龙可能会进行集体抚育幼崽的行为。    

有34个幼年鹦鹉嘴龙的巢穴(来源:大连自然博物馆)

鹦鹉嘴龙复原图

西班牙艺术家劳尔·马丁的画作。一个巨大的鹦鹉螺家族从藏身处出来寻找食物。

参考资料:

http://dinosaurs.afly.ru/ceratopsia/247-psittacosaurus    

唐韵豪情
分享古生物化石知识,推荐各种科普读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