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类博物馆标志(Logo)大赏(东北篇)
东北地区省份
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主要的自然地质类博物馆包括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和本溪地质博物馆等。
黑龙江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坐落在哈尔滨市红旗大街263号,它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地质陈列室。2001年,省编委批准设立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2007年5月18日正式建成开馆,是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第一座省级地质博物馆。主体建筑有两层,共有锦绣龙江厅、地质矿产厅、岩石矿物厅、地质环境厅、地层古生物厅、恐龙动物群厅、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厅等七个展厅,展厅陈列面积2211m2,藏品超过5万件。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是集科研、科普为一体的全省地质矿产标本收藏展示中心。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黑龙江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等,还是多所大学、机构的实习基地,成为传播地学科普知识的窗口。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logo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logo由三部分组成,最外边是蔚蓝色的比边框,中间是蓝色的字母“Z”的变形托起的蓝色宝石;字母“Z”的中间镂孔像字母“D”,合起来就是地质的首字母;蓝色宝石的形状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标志一样,也是石英晶体的纵剖面,代表了矿物。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暨吉林省自然博物创建于1987年5月12日,前身为吉林省博物馆自然部,原隶属于吉林省文化厅,原馆址位于长春市光复北路3号。2001年1月1日,吉林省政府为让自然博物馆获得更好发展并发挥更大功能,决定将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整建制地划给东北师范大学,保留省自然博物馆牌子,保留独立事业法人地位。2001年5月9日,东北师范大学决定设立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至此形成独特的一馆二牌。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暨吉林省自然博物logo
吉林省自然博物的logo分为两部分,及图案和文字。文字不多赘述,图案包括三个元素。一个是椭圆形,代表的是蛋,现生的鸟类和爬行类大部分都是卵生的(有些蛇类是卵胎生)。椭圆形中间是一个恐龙的骨架,看它这么长的脖子你应该可以想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门溪龙。
辽宁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占地面积19000m2,建筑面积15000m2,馆内共设有8个展厅16个展区,整个展览贯穿生命演化主线,以介绍“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为重点,突出展示“热河生物群”、“燕辽生物群”、“辽南早期生命”及“辽宁古人类”等四大“亮点”;馆藏古生物化石3万余件,其中包括迄今世界最早的带毛恐龙“赫氏近鸟龙”、迄今最原始的具毛发的哺乳动物“巨齿兽”、世界最早的会滑行的蜥蜴“赵氏翔龙”、迄今世界最早的花“辽宁古果”、最原始的具毛发的哺乳动物“巨齿兽”,最早的带不对称飞羽的恐龙“彩虹龙”等均是世界级化石珍品。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logo
而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logo就是世界最早的会滑行的蜥蜴“赵氏翔龙”、迄今世界最早的花“辽宁古果”组成的。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构成了奇妙而又密切相关的组合。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创建于2015年,对外开放于2016年,用地面积1500m2,建筑面积2800m2,其中,展览区域面积1500m2,研究区域面积1300m2,是一座集科学普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和标本收藏等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展馆储藏有来自全国不同山地和林区的动植物标本约20万件,包括60余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标本及200余种新物种模式标本。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logo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logo中间是蝴蝶的变形,又像是兰花,代表了动物和植物,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大连自然博物馆
大连自然博物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西村街40号,是一座集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其前身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馆为现代欧式建筑,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
截至2019年末,大连自然博物馆有藏品数量150297件,珍贵文物513件。根据官网信息,截至2022年8月,大连自然博物馆有各种标本近20万件,珍贵标本6000余件。馆藏特点是海洋生物标本和“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其中海兽标本20余种,其种类和数量在国内自然史博物馆中是最多的,其中重达66.7吨的黑露脊鲸标本。
大连自然博物馆logo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logo像是两个贝壳,其他的含义但是看不出来,欢迎了解的人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