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拥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吸引了大批古生物学家到此进行科学研究,先后发现命名了师氏盘足龙、棘鼻青岛龙、巨型山东龙、巨型诸城暴龙等恐龙化石,为世人拼缀出亿万年前的恐龙在山东地区的生活图景。
山东不但有恐龙骨骼化石,还有恐龙蛋和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恐龙骨骼化石主要在诸城、莱阳和新泰,足迹化石在诸城、莱阳、海阳、临沭、莒南和新泰等地均有发现,恐龙蛋则主要是在莱阳、莱西、诸城和胶州。
山东的恐龙化石及其遗迹分布图
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中,国内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研究悄然兴起,在外国专家与国内首批地质学、古生物学者的考察脚步中,中国的古生物研究在山东等地萌芽、发展,时至今日,山东地区共经历过三个阶段的恐龙发掘活动,为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带来了许多惊世发现。
1913年,德国神父梅尔滕斯在蒙阴得到一些恐龙化石。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演化博物馆展示的师氏盘足龙化石
1916年,德国矿业工程师贝哈格尔将梅尔滕斯收集的恐龙化石转交给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
丁文江纪念邮票
丁文江(1887~1936 ),出生于江苏泰兴县黄桥,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创办中国地质调查所(今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700号),对我国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图学等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17年,根据丁文江的指示,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谭锡畴到蒙阴寻找恐龙化石出土地点,无果。
谭锡畴/图源天津大学报
谭锡畴(1892~1952 ):1933~1937年任北洋大学教授。他日常工作严谨、具有远见卓识,教育学生准确认识世界工矿发展面貌,清醒认识我国物产丰富而工矿工业贫弱的现状;翻译《世界矿产与国际政策》(原国立北洋工学院丛书)一书时,将自己对世界矿产形势及国家矿产现状写入“译者按”以警醒读者。
1922年,11月28日-12月21日,谭锡畴与安特生在蒙阴宁家沟(今属新泰)找到了梅尔滕斯收集的恐龙化石产地。
1923年,谭锡畴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继续在山东进行恐龙化石的采集工作,他们在莱阳和蒙阴采集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标本后来都由师丹斯基带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1929年,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发表了师丹斯基带回的山东恐龙化石研究结果。命名了师氏盘足龙(Euhelopus zdanskyi)和中国谭氏龙(Tanius sinensis)。
师氏盘足龙化石模型
中国谭氏龙头骨化石
中国谭氏龙左股骨化石
维曼的专著
193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吉尔莫江维曼归入鸭嘴龙(产自莱阳)的四个尾椎鉴定为甲龙类,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件甲龙标本。
1934年,10月下旬,杨钟健、卞美年到山东莱芜、新泰、蒙阴、泗水等地进行新生代地质调查,在蒙阴宁家沟附近又采集到了恐龙化石。
卞美年
卞美年(1908~2002),我国中、新生代地质学家,古脊椎动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
1950年,山东大学地矿系王麟祥、关广岳带领学生在莱阳金岗口、赵疃一带发现了恐龙化石与蛋化石。周明镇带学生到山东莱阳的金岗口村进行地质调查,意外挖到了恐龙化石。
周明镇
周明镇(1918~1996),上海人,中国古哺乳动物学奠基人。1950年获美国里海大学博士学位。主要开展古新世、始新世、中生代和第四纪哺乳动物研究,建立了中国新生代陆相地层划分的基本框架,并进行了洲际对比。参与了国家“一五”到“七五”计划和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是有关古生物学规划的执笔人之一。在选拔和培养学科人才、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曾当选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会员、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获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授予的罗美尔-辛普森奖。曾任古脊椎所第二任所长。
1951年,山东大学地矿系周明镇对山东大学师生野外发现的恐龙蛋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开中国恐龙蛋化石研究的先河(这批恐龙蛋标本现存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
杨钟健、刘东生与王存义根据山东大学地矿系的发现到莱阳进行系统发掘,共采集化石54箱。
杨钟健
杨钟健(1897~1979),陕西人,是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之父。1928年,杨钟健负责北京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此间发现了中国猿人第一块头盖骨,从此声名远播。
1954年,杨钟健对莱阳恐龙蛋化石进行研究,提出恐龙蛋化石初步分类方案;周明镇采用切片法对这些蛋的显微结构进行研究。
1957年,3月1日至8月4日,棘鼻青岛龙装架。
1958年,8-10月,中科院古脊椎所、中央自然研究院(今国家自然博物馆)和天津自然博物馆到莱阳发掘,共获化石35箱。
杨钟健发表《山东莱阳恐龙化石》,命名了1951年在莱阳发掘的5种恐龙:棘鼻青岛龙、金岗口谭氏龙、中国鹦鹉嘴龙、甘氏四川龙、破碎金岗口龙。其中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后来被誉为“新中国第一龙”。
棘鼻青岛龙化石
1962年,赵喜进对1958年在莱阳发掘的鹦鹉嘴龙化石进行研究,定名为杨氏鹦鹉嘴龙(有效性存疑,目前被归入中国鹦鹉嘴龙)。
赵喜进
赵喜进(1935~2012),山东莒县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院,是中国著名的“恐龙王”,为我国恐龙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曾经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自然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1964年,原地质部石油局综合研究队在诸城吕标公社库沟北岭“龙骨涧”发现恐龙化石,为大型鸭嘴龙胫骨。1964年10月-11月,1965年4月,1966年5月,1968年6月,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和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对诸城县吕标公社龙骨涧进行了多次发掘,4年间采集化石224箱,共计30余吨。
1972年,4月,经过胡承志等人的清理和修复,装架出一只长约15米、高约8米的恐龙骨架,随后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公开展出至1982年10月。
胡承志
胡承志(1917~2018),生于山东。著名古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1936年,独立制作了一批“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石膏模型。1939年,模型在丹麦哥本哈根世界人类学大会上展示,受到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并被多国博物馆收藏。1949年以后开始向古生物学研究转型。1957年,在贵州发现一种脊椎骨骼化石,经鉴定,这是一种比陆生的恐龙更为古老的水生爬行动物,在中国乃至亚洲属首次发现。杨钟健以发现者胡承志和发现地贵州命名为“胡氏贵州龙”。
1973年,因骨骼已经装架给研究工作造成了不便,胡承志等人当时只对山东龙做了初步研究,将1964年在诸城出土的鸭嘴龙定名为巨型山东龙。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类恐龙(后来赵喜进先后命名了巨大诸城龙和巨大华夏龙,但存疑)。
巨型山东龙化石模型
巨型山东龙复原图
10月,大连自然博物馆在莱阳将军顶采集到恐龙蛋化石。
1976年,甄朔南命名了莱阳谭氏龙(根据1958年在莱阳发掘的化石,目前归为了中国谭氏龙)。
甄朔南
甄朔南(1925.9.8~2012.8.8),原名甄溯南,出生在河北省遵化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就职于北京自然博物馆(现国家自然博物馆)工作。
1978年,巨型山东龙研究获得当年科学大会自然科学奖。
1984年,程政武和胡承志在胶县张应乡高山子沟村西不远的道路南侧发现了新角龙类头骨化石与一窝7枚的恐龙蛋。
1988-1991年,中科院古脊椎所与诸城文化局合作,由赵喜进带队在诸城侯家屯和龙骨涧进行了四个年度的发掘。
1995年,法国学者巴菲特和佟海燕确认谭锡畴采集自莱阳的标本包括了甲龙的材料,定为似谷氏绘龙。
1999年,5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李日辉和张光威在莱阳龙旺庄发现兽脚类恐龙——虚骨龙类留下的足迹化石,后被命名为杨氏拟跷脚龙足迹。
2001年,诸城皇龙沟恐龙足迹被发现,保存有大型兽脚类、小型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等至少6个不同属种的恐龙足迹化石。
《巨型山东龙》出版。
《巨型山东龙》封面
2002年,7月,李日辉等人在莒南县岭泉镇后左山村采石场发现大型恐龙足迹化石群。
恐龙足迹化石
2004年,刘金远与赵资奎研究了1973年在莱阳将军顶采集的恐龙蛋化石,命名为蒋氏网纹蛋(2013年重新命名为蒋氏原网形蛋)。
赵资奎
赵资奎,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被誉为“中国恐龙蛋一号专家”。从事恐龙蛋化石研究已有50多年,是开展我国恐龙蛋化石专题研究的第一人。建立恐龙蛋的分类系统,为国际认可和采用;首次提出白垩纪末期环境变化和微量元素污染导致恐龙灭绝的新解释。
蒋氏原网形蛋正模标本
2009年,杰弗里·威尔逊和保罗·阿普彻奇确认1916年贝哈格尔转交给丁文江的标本和1923年师丹斯基在宁家沟发掘的恐龙化石同属一个恐龙个体,前者是师氏盘足龙的地8-11节背椎。
2010年,徐星团队在诸城发现北美以外唯一真正意义上的角龙化石,并命名为诸城中国角龙;另一种体型较小的纤角龙科恐龙被命名为意外诸城角龙。
徐星
徐星,男,1969年7月出生,汉族,新疆伊犁人,理学博士,研究员,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民盟中科院副主委,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辑》和《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编委,1995年7月参加工作。主要从事中生代爬行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多年来在中、蒙等国数十个中生代化石点进行过野外勘查和发掘工作, 组织的对西部戈壁地区连续8年的野外考察使得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罗世过渡时期的陆相化石点;在辽宁西部的野外工作使许多极其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得到发现。已经参与命名了80多种恐龙,是世界上命名恐龙种类数量最多的古生物学家。
诸城中国角龙化石
意外诸城角龙
2011年,徐星团队在诸城发现亚洲已知最大的肉食性恐龙并命名为巨型诸城暴龙。
巨型诸城暴龙下颌骨化石
巨型诸城暴龙化石模型
巨型诸城暴龙复原图(赵闯绘)
2015年,徐星团队在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中发现并命名了纤角龙类恐龙——诸城坐角龙。
诸城坐角龙化石正型标本侧视及复原图(修改自贺一鸣等)
2017年,汪筱林团队报道了山东莱阳的鸭嘴龙类新属种——杨氏莱阳龙。
汪筱林
汪筱林,1963年出生于甘肃甘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地层学杂志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等。目前主要从事翼龙、恐龙和恐龙蛋及地层学、沉积学、古环境和中生代化石生物群综合研究。先后主持辽西、内蒙、山东、甘肃和新疆等地区数十次大规模科学考察与化石发掘,发现和采集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在Nature、PNAS和Cell子刊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150篇,研究或合作研究命名了50多种翼龙、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研究成果多次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及美国发现杂志全球百大重要科学新闻等。
陈列于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的杨氏莱阳龙成年和幼年个体骨架
杨氏莱阳龙复原图(赵闯绘)
徐星团队在诸城发现了亚洲白垩纪地层中体型最大的巨龙类恐龙,并命名为臧家庄诸城巨龙。
臧家庄诸城巨龙肱骨化石(图改自莫进尤等)
2020年,汪筱林团队对棘鼻青岛龙的鼻骨内部结构进行了扫描重建,棘鼻青岛龙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汪筱林研究团队重点首次对棘鼻青岛龙向前上方伸展的鼻骨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无损状况下对鼻骨内部结构进行重新观察和研究。CT扫描的结果显示,棘鼻青岛龙鼻骨内部不是中空的管状结构,而是实心的类似“三明治”结构,即鼻骨内部由中部条带状的高密度部分和两侧的低密度部分构成。
棘鼻青岛龙头骨复原图(参考Prieto-Márquez和Wagner,2013)
棘鼻青岛龙最新复原图
山东恐龙化石从1913年的发现,到1923年的发掘,再到21世纪的科学研究,历经百年,一代代古生物学家们也接力传承着科研精神,不断进取。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团队的建立,相信山东的恐龙化石还会有新的发现。
喜欢古生物化石的朋友欢迎进群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