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广西自然博物馆主办的《寻踪问迹五亿年广西远古生物探秘》专题展览在自然馆阳光厅开展。
展览海报
本次《寻踪问迹五亿年广西远古生物探秘》展览以生命演化为主线,借助大量远古时期的动植物化石叙述广西的远古生物历史,介绍了地球科学背景、5亿年以来广西地区出现的代表性动物、广西的“中国恐龙之乡”——扶绥县等内容。
广西位于我国华南地区,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总面积为23.6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约1600公里。数亿年前,广西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生活着无数的海洋动物。2.2亿年前,广西所在的地区整体抬升,从此进入了稳定的陆地时代,恐龙等陆生动物开始繁衍和昌盛。百万年前,这里生活着著名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古人类也曾再次繁衍生息。这些远古生物死亡后,一部分变成了化石,埋藏在了地层中。
广西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古生代的果乐生物群化石,中生代的扶绥县那派盆地恐龙动物群,新生代的宁明古鱼类古植物生物群,还有很多山洞里埋藏着巨猿化石河古人类化石。
广西化石产地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
5亿年前——寒武纪果乐生物群
广西靖西市果乐乡寒武纪晚期地层中有丰富的保存精美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命名为果乐生物群。这是一类特异埋藏的化石生物群,化石通常保存了生物的软躯体信息,为研究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该生物群的发现填补了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在寒武纪晚期的空白。果乐生物群主要包括节肢动物、软舌螺、藻类、棘皮动物和蠕形动物等。
果乐动物群化石
4亿年前——泥盆纪的海洋生物
广西泥盆系分布广泛,地层发育良好,赋存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以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腕足类、介形类、瓣腮类为主,兼有三叶虫、牙形类、竹节石等和植物组成的底栖生物群落,另一类是笔石、菊石、薄壳类、三叶虫和鱼类等游移生物群落。
毕灵星珊瑚(横县六景镇,中泥盆世)
石燕化石(广西邕宁)
沟通虫(南丹,泥盆纪)
珊瑚和鸮头贝化石
中生代——恐龙
广西扶绥是著名的化石产地。广西境内白垩纪地层发育,自1963年广西首次在社步盆地发现恐龙化石以来,至今已发现8处白垩纪恐龙化石地点,已经命名的恐龙暴龙赵氏扶绥龙、何氏六榜龙、大石南宁龙、广西大塘龙等,恐龙种类包括巨龙形类、棘龙类、鲨齿龙类、禽龙类和鸭嘴龙类。
化石发掘历史
大石南宁龙化石模型
右江清秀龙化石
广西恐龙简介
2021年,科研工作者在命名了广西那派龙,这是是我国南方地区首个被正式命名的基干禽龙类属种,极大扩展了禽龙类化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广西那派龙的发现,丰富了扶绥那派盆地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内容,也为探讨那派恐龙动物群与东南亚泰国以及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同时代恐龙动物群的对比和古环境的探讨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广西扶绥那派盆地禽龙类化石产地地理位置
广西那派龙正型标本
新生代——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和古人类
广西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化石非常封堵,这些化石埋藏在不同高程的喀斯特洞穴堆积中,代表了生活在不同地址历史时期的动物群面貌。其中,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主要生活在中晚更新世,典型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包括柳江人洞、陆那洞、三合大洞、智人洞等。
广西产出的各种哺乳动物化石
东方剑齿象臼齿化石
剑齿象乳齿化石
广西是中国古人类研究的重要地区,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地点。广西最早的直立人化石出土于田东县的么会洞,距今大约180万年。在崇左智人洞产出了10万年前的智人下颌骨化石,还发现了7万年前的柳江人化石。
柳江人头骨化石模型
我国晚期智人化石地点大约40处,其中就有13处在广西。广西的古人类化石对研究我国乃至东亚的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2月23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将展出“桂地寻龙——广西恐龙动物群特展”,此次展览分为“远古广西”“恐龙发现”“恐龙种类”“恐龙之乡”及“恐龙文化”五大部分,通过七十余件珍贵展品、生动的视频以及详细的展板介绍,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广西恐龙的演化历程与科学价值。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参观展品了解广西恐龙,还能通过触摸蜥脚类恐龙腿骨等互动体验,加深对亿万年前恐龙世界的认知。
广西恐龙动物群特展
恐龙化石
恐龙化石模型
恐龙介绍
广西的恐龙化石还在继续。
喜欢古生物化石的朋友,欢迎加入古生物化石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