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说说,什么是戏曲的流派。
戏曲的流派,无外乎有这么几大特点,第一,这位艺术家,他集众家之大成,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然后他根据自身的条件,修正融合,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这里呢,他有继承前辈的艺术的重要成分,也有根据自身条件创造的成分。
所以,一种成熟的艺术流派,它必须是这位艺人天分和他个人勤奋的一种反映的结果。流派的形成光有一部分条件可以吗?比如比较突出的特色特点?回答是:不可以!不是什么人,说有个人特点就能形成什么所谓的流派,那要这样简单,马路上随便拉一个人唱几句虽然离经叛道,但特点明显就可以创派,能行吗?
所以,有些所谓的流派虽然被官方树起来了,但它是不成立的。
特点明显但争议颇多的艺术家赵燕侠
第二点,那么从表演上,它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舞台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认可。那么通俗讲就是玩意儿要好,台下的座儿喜欢!
第三点,必须建立以主演(也就是俗称的角儿)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以角儿为中心的统一的艺术风格。这一点,中国传统戏曲中“花部乱弹”的形式就是这样的,那也是形成流派的一个基础和土壤,现在难以形成流派的原因呢,就是吸收了很多西方的一些演艺的特点,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形成流派也就非常不可能了。
简而言之,戏曲的流派有三大特性:第一,具有个人独特的演出剧目、别具一格的唱腔、高超的身法、有别于其他人的优美服饰等方方面面。第二,有众多的弟子传人来传承学习,发扬光大。第三,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来传唱延续。
京剧一代宗师、梅派创始人梅兰芳
什么是流派,我们介绍完了。那么在昆曲时代呢,是没有流派的。它是以剧本为中心的,演员也是通过口传心授以后,尽量延续他师父,教给他们的动作唱腔进行舞台实践。
这其中的要求是个人不能私自乱改师父传承下来的艺术,所以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是比较低的,但是那也保证了一些精彩的演绎绝技得以完整地不走样地流传。再加上昆曲剧本的文学性非常高,所以,这种高雅的艺术,自有它的特点。
那么到了京剧呢,由于这种戏曲观看的受众开始转移,一些民间艺人戏班子,他们本身的文化修养并不高,所以,在文化上拼,他们肯定斗不过昆曲,于是,对个人的技巧技艺的重视,就成为花部乱弹的长项。
那么,文学性是降低了,而绝活技术,个人特点的表现,却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些艺人,有了个人的一种突出特点,他从继承他师父辈的一些艺术上,走出来以后,创造性地发挥了个人的长处,因此,他这一生经过不断的打磨修正以后,他的艺术就不断地精益求精,那么个人特点也非常的显著。玩意儿好还别具一格,这就是后来形成流派的一种原因和情况。
这也是花部乱弹和雅部昆曲在演艺上一个重大的区别。
事物都是由成、住、坏、灭这四个阶段组成的。在乱弹或者说皮黄京剧的高峰期,形成了很多的艺术流派。那么事物有它的高峰期,也有它走向低谷的时期,现在基本就是走向低谷这么种情况。任何事物走向它的最后阶段的时候,那很多坏处和不好的地方就显露了出来了。
流派的形成,是京剧发展的一个必然!学习和传承流派也是京剧发展的必然的一个方向。在京剧辉煌的时期,严格遵循规矩认真学习传承掌握流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那么到了一件事物的后期,这种情况如果走错了,就成了约束和束缚它的一个重要的桎梏,大家想一想,今天是不是这种情况。
这里先说明,本人绝对不反对严格的不走样的学习流派,不但不反对,还坚持学习流派必须原汁原味,学习阶段最好亦步亦趋。本人反对的是一些没有真正学好流派,却顽固地固守一个流派,还不允许学习其他人的优点的思想和做法。
其实在京剧的鼎盛时期,除了一些个别的艺人,很多的艺人都是兼学很多家,不是固守一个流派的。
号称四大名旦一脚踢的京剧名家童芷苓
那么,这些兼学别家的艺人,会在很多的前辈艺术家身上,学习到很多很好的一些技艺。当然,这里边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这里,艺人的天分条件、钻研程度、个人理解等等等等原因,都可以促成了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
有没有一生就固守一个流派而成为大家的呢?当然有,有些艺人,在固守流派的同时,也把上一代很好的东西亦步亦趋地传承下来。那么他们,在固守流派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成为除了创始人之外,在这一派中学的最好的一位艺人。
当然,他们学的都是流派创始人的优点和神韵,因为他们有鉴别力,这种鉴别力对于一个艺人来说是第一重要的,而现在的演员,最缺的就是鉴别力,所以他们固守流派反而是流派的灾难!
亦步亦趋不走样的学习流派,这样的艺人也很多,最著名的,比如新艳秋学程砚秋,言慧珠学梅兰芳,孟小冬学余叔岩都是那种亦步亦趋的在学,基本不走样的传承。
不过注意,还是上面说过的,这种传承和现在的几代的传承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些艺人的传承是在完全弄懂此流派特性的情况下的传承,而不是今天的这几代,说是学这个流派,他们弄出来的非驴非马,还让别人学她的东西,并且要求学她的人不能学别人,还信誓旦旦的说她就是程派、她就是梅派、荀派,但是她们根本就不是那一派的东西,更别说内涵神韵了,连形都不是!
可是她们却打着旗号,说自己是掌门人,执牛耳者,标准传人!可是你看她们的玩意儿,哪有半点那派的好处,全是糟改和乱来!
所以,还是别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好,嘴上固守,私底下暗藏私货,把一个好好的流派弄到沟里,让后来的人无所适从,认知混乱,这样被歪曲了的所谓流派还是不要坚守的好!
那么学习传承创造新的流派,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艺人们在初期学习流派,也是固守,亦步亦趋的学,但是他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创造出另外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流派。
这个不是说,泛泛的学习以后就敢创造,而是经过很长很长时间,几乎是一生的2/3时间都在学习流派,甚至创造自己一派的同时,还在学习他老师的艺术,这里杨宝森,奚啸伯等都是这种情况。
京剧杨派创始人杨宝森先生
有人就跟杨宝森先生说:您现在可以形成杨派了,杨先生说:我是低唱余派,我嗓子没有余先生高,只能是这样的。但是我学的是余先生的东西,学的也是他的精髓。那么奚啸伯先生也说过:我们年轻的时候学习老师的艺术,老了也是放纵自己。就形成了今天这种情况,说是特点,其实是对毛病的放大,没有学好老师的艺术。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兼学多家,汇而成才。比如说张君秋就属于兼学多家形成自己流派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他的老师非常多,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王瑶卿等等,这些都是他的老师,他在学习这些艺术家的同时,创造性的创出了自己的流派。
但是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
为什么说今天的情况不同了呢?因为今天的京剧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阶段,本来京剧在二三十年代。到三四十年代形成了它的顶峰期,那时候大师众多,流派林立。那么当时京剧的百花园也是争奇斗艳,天份高以及创造力强的艺人比比皆是,他们创造了当时的京剧辉煌。
本来如果按照一个正常的流程,这些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会慢慢的延续下来,京剧也会繁荣很长一段时间。那么可惜的是四九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京剧以及传统艺术被整个地进行彻底的改造,由此而形成了有好几十年的断层。那么这十几年中,随着京剧的一些老艺人的离世,他们的一身绝活和高超的艺术也就整个被带走了,传承也就断了。
咱们别说那些京剧流派创始人,就是他们的一些传人,在那些年传统戏被禁演,虽然七六年以后逐渐恢复了演出,但他们也再难回到他们的顶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恢复了传统京剧的演出,那么在戏校里却出现了一个错误的路线,那就是戏校里不教大路关中戏却早早地教流派戏,并且分得很清晰。学程派的,不许学梅派,学梅派的你也不许学程派。
教戏
即使这样在戏校里也学不了几出戏,演员分到剧团也是这样,你学哪派你就唱哪派,你不许乱唱,而且唱的还就是那么几出戏,那么这样就使京剧演出的这条路子越来越窄。本来由于断层的原因,京剧就青黄不接,这么一分流派,使这个路子更加的窄了。
过去顶级的那些大师级艺术家的艺术,这些人她也没见过,学的就是二三流三四流的再传递。有的还跟录像学的,臆断的成分很多,本来那些大师的传人演的那出戏,已经就是水分多多了,到了三代录像学生这里,那学的玩意儿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再加上今天的戏校,也不像过去要求那么严格,没有千锤百炼的刻苦,那现在这帮子演员,他们的玩意儿怎么能好?大家知道,如果戏曲没有精彩技艺的支撑,那能有什么看头?所以,演出质量可想而知。有人说现在票不好卖,不好卖就对了,因为不值钱。
戏曲复兴的关键有几点。第一,体制不要过分干涉。第二,要放养不要圈养,其实德云社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第三,不要盲目固守流派。要推荐和鼓励过去的艺人学戏的方法,有想好好演戏的后辈,如果能多学一点儿,那么会对他的艺术的提高,有非常大的益处。即使专攻一派,那么也不要禁锢他学习别的流派的这种劲头。路要越走越宽,不能越走越窄,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如果上面说的几点,得不到解决的话,那么可以讲,盲目固守已经转基因了的流派,就是压倒戏曲的最后一根稻草,京剧离它的完结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