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学程学张前先学学梅

文摘   文化   2024-12-24 09:58   河北  

现在社会和古代社会比,最突出的一种变化,就是传媒的多样性和快捷性。所以,戏曲习学者,想学习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以找到很多的资料供参考习学,这也是过去时代,无论如何比不了的。一些老艺人记载,他们学点东西,那真是难上加难,比如新艳秋的偷戏,赵荣琛的记简谱,若是现在,拿手机拍上回家看就可以了,也用不着那样费劲巴拉的怕记不住怕忘了。

人的天分是不同的,某些人可能在艺术上悟性很高,有的人就差一点,有的人是逻辑思维强,有的人是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强的人一般情况下,他比较严谨,对数学啥的就比较理解得快,而形象思维强的人,在绘画,语言,音乐上可能就高人一等,我们大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有的人,数学不好,而他对音乐却有超高的感觉,甚至有些人近乎于天才,这样的人比较典型的如程砚秋,江新蓉。有的人也许数学很好,但却唱不了歌,唱也是黄腔跑调,这样的人生活里也不少见。

程砚秋先生的女弟子江新蓉

由于每一个人的这种自身生理条件的原因,促成了每位学艺者在起跑线上就已经拉开距离了。再加上人和人的想法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对一件事的热爱程度也不同,所以,他们学习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区别,这种现象在生活里是非常常见的,特别是一些刚刚接触戏曲并且喜欢学的人,若没有老师认真指导,用比较严格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就会凭着自己的那点认识,自己的喜欢好恶为标准,去评判学习。

但要命的是,他学的一些东西也许不是对的好的,有些甚至是错的有害的,但是他长期这样去听,去学,去所谓的“浸染”就会越陷越深,学出来的东西也不规矩,全是毛病, 但作为他自己来说,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察觉,还觉得自己学的不错呢。

大家其实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票友,这种人少还是不少?他这种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他学习的积累和接触面的扩展,接下来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仍然我行我素,认为他学的那位所谓名角的所谓特点就是最好的,别人说什么他也不听,死不悔改,还到处维护他的那些偶像。

第二,他会觉得不对劲,因为,觉得不对劲的这些人往往悟性和生理上的接受能力以及智商稍微高一些,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有的人就想改变,但是,他发现,很多的毛病已经形成习惯,非常难改了。

所以,大师们告诫我们,学戏先要打好基础,不要乱听乱唱,先以平和中正的流派作为学戏的规范,比如梅派,等学扎实了再去学习其他特点比较明显的流派,比如程派,张派,这样不容易落毛病。

我刚才说了,有些票友,还有一些专业的演员,为什么大家听他们的唱,很多时候都感觉很不舒服,特别是一些学程派的票友,全都不从程先生开始听学,而是学三代,学三代也就算了,还学人家的那些所谓特点,还洋洋自得,觉得自己聪明,抓住要点了。其实这些人的许多问题,恰恰是戏曲基本性的一些东西没解决好,生搬硬套去学人家某个流派,几代传人的一些好像是特点,实际是缺点的玩意儿,最典型的就是程派。

实际上程先生的某些自身造成的不足,他是很不喜欢别人学的,他就说过:“你们憋着嗓子学我程某人,你们不是高抬我,你是在骂我!”  他若听见今天程派三代的那些女传人们,那样学他,他当时就得气死。那么对于业余的来说,你们糊里糊涂学了好多错的东西,虽然你自己认为好,可是任何标准不是你自己定的,你不符合规矩那不就是胡来吗,如果照这样学的话,你就是学到死你也学不好。

那么我为什么建议,学程派学张派要先学学梅派呢?因为你想唱好,就得基础牢靠,基础的牢靠,靠的是步子走正,不被杂七乱八的东西干扰,过去学青衣的入门流派,一般是先让你学关中的青衣唱法,要不就是学陈德林一派,陈派的唱法比较关中,他保留了老青衣需要初期训练的全部要素,那就是对高位共鸣的训练,对立音的训练,对丹田力量的训练,虽然我们建议大家先从梅派学起,但如果想在旦角的唱上有所提高和领悟,陈德林的唱法也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当然,今天的人对那种老青衣的唱法已经比较陌生了,对于一般初学者,用梅派入门打基础也就可以了。

人们常讲,梅派唱法:“悠扬大气,中正平和,严谨和度,” 这些特点,恰恰是初学戏曲最为需要的,有的人不明白,他们好高骛远,觉得梅派抓不住啥特点,平淡无奇,耐不下心思学,有个小孩,一段《宇宙锋》西皮原板学了快一年了,也唱不好,“春秋亭”到是学了一个快,可是我一听,我天,程派的好处他没学到,那些传人的那些啃啃唧唧那些大闷嗓子的所谓特点,学来一个严丝合缝!这就是不听劝的结果。

学青衣学旦角,有些人说,我就喜欢程派,我学什么梅派,还是那句话,没有好的基础,你唱什么也不顶,这些教训和例子很多。有些人你学戏吃了很多苦,可是路子一旦走歪,你不但白下辛苦,还会给你今后的学戏道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你愿意这样吗?

那么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学程先学梅呢?因为,程砚秋是梅兰芳陈德林的学生,他肯定会受梅兰芳唱的影响,他早期的唱几乎和陈德林的也非常接近,这些都可以看出,程先生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而且,程派的特点,也不是今天三代所表现的那样,那其实恰恰在程派里最不能要的怪腔和缺陷,有些人学来学去其实本末倒置了。

有些人学程派专门闷着嗓子唱,你劝他说别学三代那样,他说:“我没学三代那样唱,你看,程先生赵先生晚年那嗓子不也老粗吗,我学大师没错吧。”,学大师也得鉴别吧,人家老了,嗓子粗了,可是人家没有让你学,你放着好的不去学专学人家的缺点,你说这人的脑子是不是不大灵光?

程派梅派对唱腔嗓音的要求其实就四个字“珠圆玉润”。如果细分可以把梅派称为“珠圆”,程派称为“玉润”。道理是:梅派发脑前共鸣,比较靓丽华美,所以像珍珠一样的珠玉浑圆,程派发脑后共鸣含蓄内敛,就像羊脂玉一样温润,这些特点的形成,就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生理条件的不同,嗓音的明亮度的区别,理解事物,理解唱腔,理解人物的不同,而形成非常不同的演唱发声方法。

有的人理解上的误区,他们运用简便的方法学习流派,以为脑后音是喉音横音,发出的声音如同“牛吼马嘶”,实际上就是对高位共鸣;立音横音丹田力这些都不懂,想当然得去学去唱。很多三代的老师也没怎么教就早早死了,有些所谓的教授,她自己还胡里八涂的,理解上都有很大的偏差,所以,她教出来一堆大闷嗓程派,她这是做贡献还是做坏事呢?

今天的张派其实也走歪了,好的传人,也只继承了张先生一部分玩意儿,那些由着性子想创新的,那就基本上把张先生的唱抹的就剩“高声喊叫”了,我们今天谈学习张先生的艺术,可是,很多学习张派的也是只看到了张的一些特点,却从不去深究这些特点的根源,所以今天的张派很多传人凭个人理解,把张先生的艺术“诠释”得五花八门也不奇怪,很多问题非常典型,比如:不特别讲究尖团上口字,爱飙高音拉长音,没理由的把速度往快里赶落,还有的不讲究张派的技巧,唱的清汤寡水的没有味道。

过火已经是张派的某些传人的常态了,所以,建议学张派的人都得注意,不能重蹈覆辙,陷在井里。还有些人说就喜欢张派那种喊叫式唱法,觉得解气,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那不是张派,那只代表她个人,和张先生没半毛钱关系。很多业余爱好者没有打基础学出来的张派,那一张嘴全是毛病,有的人甚至让人无法忍受,鉴于此,还是建议学张派之前把梅派好好学学,打打基础,用平正大气的梅派归正路子,这样才不容易走偏。

其实我们学习书法和学习戏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学写字也要选择比较平正的楷书去入手,工工整整地去练习,先学习写楷书,然后写到一定程度再学写行书,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必须是从学写楷书那里了解到字的规矩规范,才能去写行书,才能多了解其他,产生变化,都有这么个过程。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春梦无痕乱弹聊戏
本公众号主要是我个人聊戏,聊京剧,聊艺术的一个平台,辅助转发其他人的文章做参考,大家共同研习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