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举办

文摘   2024-11-18 23:23   上海  


      

导语

11月15日至16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主办的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回顾与总结


变革时代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介绍了数智时代和世界大变局下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科的建设目标和前瞻举措,回顾了院所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显著成就,并对变革下院所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保持领先态势提出了新的要求。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农村走向城市,同时进一步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了财经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鹏程表示,自成立以来,院所积极服务上海与全国经济发展,参与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大都市圈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财经研究所所长张学良在大会现场作了院所发展报告,报告聚焦城市与区域学科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回答,回顾了院所从1984年成立至今的历程与学术贡献,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据悉,多年来,院所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研究,不断建言献策,培养了大批人才,科研成果卓著。未来将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财经大学智慧。


数智时代 城市与区域发展呼唤新理论


与会专家在会上围绕数智时代城市与区域科学理论新发展展开讨论。


城市与区域学科将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彭震伟表示,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城市与区域规划将让规划维度、规划逻辑和规划技术发生深刻变革。


“目前,推动城市发展的要素已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要素,逐渐转化为数字时代的新要素。”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说,劳动、资本和土地要素的作用在下降,科技、数字等要素的重要性在提升。这些新变化对探究城市发展的动力因子和经济学模型的构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要根据中国传统等要素来挖掘区域经济学概念。其中,产业经济尤为重要。”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认为,数字技术发展要求学科建设引入新思想、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为城市与区域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1月15日,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联合学校相关部门举办“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形势下的城市与区域学科发展展开讨论,旨在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与区域科学知识体系提供多元化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南开大学刘秉镰:

数字化智能化将赋能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



◎记者 谭镕


11月15日,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刘秉镰在由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主办的“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表示,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将赋能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此外,数字经济引发的区域创新、空间形态和知识溢出的变化也已经被广泛认同。


刘秉镰说,要从国家重大需求来看学科发展,把创新理论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伴随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也需转换发展动能,培育和发展以技术进步创新、管理效率提升、体制机制变革为核心内容的新质生产力。


“智能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主要体现在空间关系的重构、传统产业的升级、产业链与创业链的融合等方面。”刘秉镰说,数智时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应重点关注区域创新理论中的技术进步与企业理论变化、创新要素的重构与空间布局,以及数字经济引发的区域创新空间形态和知识溢出变化。


刘秉镰表示,部分变化在区域经济学研究领域愈发重要,包括但不限于区域创新能力从专利数量向创新质量转化,创新质量由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性创新,创新链接形态从实体转向虚体,创新路径从线性创新转向网络创新。


“同时,在区域经济学研究领域,研究目标也逐渐从知识吸收应用转向知识创造,研究要求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融合交叉,政策供给从制度环境转化为创新生态培育,技术手段从简单的数字分析转向精细化和新范式。”刘秉镰说。


南京大学刘志彪:
数智时代
区域发展需要新的政策工具



◎记者 邓贞


11月15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在“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表示,智能化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要素、资源流动与配置、生产方式、组织分工方式、劳动力市场和区域发展模式等,这将促使区域经济学理论发生革新。


刘志彪表示,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正在取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主导地位。数据的流动性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学需要适应并量化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的流动及其经济效应。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与分工的边界将被重新定义,智能化机器的劳动能力将超越人类,劳动过程可以被无限分割,也可以全球即时协调,理论上不存在劳动分工协调成本呈指数化增长的上限问题,这对区域经济学的分工方式与分工理论产生巨大挑战。


刘志彪还提到,空间结构与企业集聚模式将经历二元化重塑。智能化技术提升了生产系统中虚拟协作和远程工作的能力,一些企业、产业不再需要聚集在传统经济中心地区,而可以分散到更低成本的地区运作,这冲击了传统区域经济理论中生产力布局的“中心—外围”模型。


在谈到劳动力市场的转型与再分配时,刘志彪认为这是一个重要议题。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将取代传统低技能岗位,高科技聚集区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形成区域性的人才流动不平衡,区域经济学需重新探讨劳动力再分配的模式。


刘志彪表示,智慧城市和智能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AI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基础设施的应用,推动了相关产业在区域间的竞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和技术投入以实现这些目标,而欠发达地区可能难以跟上这种转型速度。他表示,区域发展需要新的政策工具。


浙江大学赵志荣:

多学科交叉融合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记者 谭镕


11月15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在“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表示,需要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推动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在城市与区域尺度上的研究。“当前中国正面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机遇,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赵志荣说。


赵志荣表示,优化资源配置和政府间协调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至关重要,需对应用于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资金使用进行结构性分析。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必须深入了解资金的来源、去向、管理以及效能。


“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地方预算研究,在重要公共管理议题方面的合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合作治理研究也是当前热点。横向、纵向、跨界、多元合作等都是合作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赵志荣表示,绿色与可持续投资是未来研究的核心方向,呼吁学界加强对绿色投资模式的探索,以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赵志荣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区域发展的深入,城市与区域科学在国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推动城市和区域研究的关键动力。城市和区域学科的发展需要经济学、地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这些学科拥有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能够为城市和区域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济大学彭震伟:

上海应大力构建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综合体



◎记者 邓贞


11月15日,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彭震伟在“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表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经济、产业和社会形态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城市和区域不再孤立发展,而是通过创新网络和合作平台与其他城市和区域互联互通,共享技术、资金、知识等资源。


“与传统时代相比,数智时代的核心发展要素将转向技术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服务,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数字经济、高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彭震伟表示,区域之间的竞争从传统的资源禀赋、交通网络、劳动力成本和市场规模等物理性要素,转向创新能力、数字基础设施、信息流动性、人才吸引力等软实力上。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城市与区域规划将在规划维度、规划逻辑和规划技术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在数智时代,上海未来将如何发展?彭震伟认为:一是未来上海要突出作为国内资本服务核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在准确把握上海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动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既要强化上海对国内资本市场的服务能力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也要兼顾上海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和服务重心转移。二是要进一步谋划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和国家资本市场中的协同关系,明确其功能差异和细化具体的服务职能,强调上海自身更具优势的开放市场属性,提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和专业化协同目标。三是上海需大力培育法律、会计、咨询和广告行业,构建具有高服务水平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综合体。


北京大学李国平: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是未来主要趋势



◎记者 毛佳慧


11月15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国平在“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表示,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我国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何谓“区域协调发展”?李国平解释道,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涉及制度、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个维度,虽然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尚无统一的研究标准,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因地制宜的分类施策成为可能。


“在此过程中,综合性思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结合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融合。”李国平说,总体来讲,战略性、综合性、政策性、科学性都是需要引起进一步重视的。


具体来看,“在空间尺度上要面向未来。”李国平表示,关于面向未来的城市和区域研究,相关理论创新仍需探索,还应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炼成系统化的知识。例如,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基于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协调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等。


在实践层面,李国平认为,需要关注全国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构建,不同板块间的联系及其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城市群、都市圈之间的联系,以及城乡尺度上的统筹发展等。


此外,李国平表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需构建独特的理论框架:一是在制度层面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在空间关系上要寻求兼顾效率和公平;三是在动力上要强调从禀赋驱动到集聚驱动再到创新驱动,在机制上要通过市场化、全球化、地方化和一体化来实现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李国平正在参与编纂一本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学的教材,拟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张可云: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赋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新使命



◎记者 邓贞


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张可云在“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就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的新使命和新框架提出了深刻见解。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张可云认为,这一变局包含三重含义:世界格局的变化、新的科技革命,以及世界治理体系的变革。


张可云表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的新使命,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律,需要重视外部因素对城市与区域本身的影响以及对区域格局的影响;二是研究中国特定的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思路与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三是研究中国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并分层次讨论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定位;四是研究新质生产力与重大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整合不同类型城市与区域的资源,应对新一轮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点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中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五是研究城市与区域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总结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得失,同时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研究如何完善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提升城市与区域的治理能力。


张可云认为,这些使命要求城市与区域学科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区格”这一新概念。区格理论借鉴了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他主张研究城市和区域问题时应该兼容并包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方法,提出了“三对照,三并存”的研究逻辑。


清华大学朱旭峰: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

学科建设迎来范式转型



◎记者 毛佳慧


11月15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在“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表示,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学科建设迎来范式转型。


朱旭峰表示,数字技术给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三方面带来影响和挑战。


具体来看,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才培养在技能要求、工作方式、教育方式上的转变。与此同时,对于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要求亦不断提高。现如今面临着跨学科师资不足、线上教学质量不确定、数字伦理教育缺乏等诸多挑战。


学术研究方面,数字技术催生了新的研究对象和主题,要求研究人员不断提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方法的应用能力,为传统学科研究赋能。


智库建设方面,数字技术在数据驱动、舆情监测、实时反馈和知识管理等方面为智库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持。同时,朱旭峰指出,跨学科合作融合、数据管理和安全性等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数字技术发展要求学科建设引入新思想、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有望实现对西方国家的弯道超车。”朱旭峰说。








11月16日,“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现称‘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简称‘院所’)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举行,各界人士回顾了院所的发展历程,围绕新形势下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发展展开探讨。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范恒山:

以忠诚、创新、特色、宽厚引领财经研究所未来发展之路



◎记者 毛佳慧


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范恒山表示,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简称“院所”)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紧跟区域战略开展重大问题的研究。院所就区域战略中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论与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路和见解,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报告。二是为地方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院所深入企业、地方和其他重要单位,开展实地调研,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范恒山看来,院所的未来发展应重点把握四个“以”:


一是“以忠诚固基”。忠诚指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对所从事事业的忠诚。只有具备了忠诚,团队才能拥有坚定不移向前的动力,面对困难时才能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


二是“以创新立势”。创新是突破、是奉献、是生存的机会、是发展的条件、是生命力的所在。依托创新,院所既能够产出具有战略性、关键性的科学成果,亦能为自身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以特色树名”。特色意味着比较优势和行业内的竞争力。在众多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中脱颖而出,院所必须走以专争先、以特求胜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基础,集中人、财、物在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不断积累优势和声誉,最终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


四是“以宽厚聚气”。宽松与厚待是激发创新活力的条件。宽厚的文化不仅能够聚人气、聚财气、聚士气,也能够聚灵气、聚福气、聚烟火气。


江西财经大学刘耀彬:

深化合作助力中国财经高校改革与创新



◎记者 毛佳慧


11月16日,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刘耀彬表示,历经多年密切交流与合作,江西财经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之间的友谊日益巩固。期盼未来能与上海财经大学、与全国高校携手努力,总结办学治校新经验,推动财经研究和学生培养新发展,开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境界。


“建院建所以来,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简称‘院所’)始终坚持科研追求‘顶天立地’、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刘耀彬说,院所见证了中国城市与区域学科发展历程,建设成为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学术机构及决策咨询研究智库。


刘耀彬表示,一直以来,上海财经大学与江西财经大学江海相连、东西和鸣,既有共同的精神气质与志向追求,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共通之处,不仅源于两校同为财经类高校,拥有类似的发展历程和奋斗方向,更与两校师生间的深厚渊源密切相关。


刘耀彬介绍,江西财经大学正站在建校第二个百年的历史起点,多学科布局基本形成,形成了“三三制”(1/3财经学科、1/3社会学科、1/3信息学科)学科格局。此外,江西财经大学正在全面开启“三次创业”,全面抢抓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三化机遇”,加快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全面推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数字财经大学和服务江西标杆大学“三大转型”。


据悉,江西财经大学前身为1923年秋创办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58年成立江西财政经济学院,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办学以来,江西财经大学秉承“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

建议谋划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联动发展



◎记者 谭镕 邓贞


11月16日,在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张学良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要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之间融合互通出谋划策,为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多尺度上的联动发展,构建紧密衔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简称‘院所’)一直遵循着‘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厚德博学’要求我们持续推进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匡时’则激励学者走出校园,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服务国家建设。” 张学良表示,过去40年院所积极服务国家所需,主动融入学校发展战略,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领域持续贡献力量。“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到具体的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实施的背后,我们团队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支撑。”


“从2003年起,院所连续21年编著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简称《报告》),这是上海财经大学的重要学术品牌。《报告》每年邀请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领域知名学者团队共同编撰,围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展开研究。今年,《报告》聚焦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关注新一轮五年规划。”张学良说。


论及进一步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张学良说,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金融赋能“新三驾马车”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各地既要紧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也需要注重“金融活水”,通过“资本+产业”撬动未来产业发展。


张学良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高效有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之间的有效衔接、有机融合、联动互通。“研究团队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连续四年共同打造的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结果表明,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上海与长三角地区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集聚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区域重大战略联动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张学良表示,回顾过往,院所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一手抓社会实践,服务国家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一手抓科学研究,沉下心来做好理论创新。


复旦大学张军:
城市经济研究契合时代发展需要


◎记者 毛佳慧


11月16日,复旦大学文科一级教授、经济学院院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军表示,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的大国来说,区域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极为关键。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简称‘院所’)成立于1984年,彼时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的转折点上。”张军介绍称,院所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此外,院所的研究领域定位精准。早在院所初期进行研究定位时,就特别关注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这一领域。


在张军看来,中国经济发展正日益朝着更加侧重区域协调和城市群的方向前进,城市经济领域的研究尤为重要。城市和空间经济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融合经济学、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及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上海财经大学何鹏程:

深化新质生产力在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应用



◎记者 谭镕


11月16日,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鹏程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带来广阔增长空间。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简称“院所”)需要继续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紧扣“构建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要求,探索数字化、智能化在城市与区域科学中的应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新质生产力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应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议题提供建议。


何鹏程说,自成立以来,院所积极服务上海与全国经济发展,参与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大都市圈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研究。主办了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致力于引进和传播国际学院的管理经济学理念。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始终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先后增设了国内首批区域经济学博士点,成立了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持续完善学科体系。


“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强调知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力量,涵盖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绿色转型的新兴领域,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院所凭借应用经济学的优势,整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搭建了多个创新科研平台,致力于推动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为服务国家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协助。”何鹏程说,未来,院所将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服务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会议相关链接







【上财财经研究所】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举办

https://mp.weixin.qq.com/s/Nqz9_d5iqnOvyASnIteaGg

【教视新闻】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沪举行

http://topic.setv.sh.cn/setv_news/20241116/wx_index.html?n=9

【上海证券报】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范恒山:以忠诚、创新、特色、宽厚引领财所未来发展之路

https://www.cnstock.com/commonDetail/316734

【周到上海】上财举办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https://static.zhoudaosh.com/79CEB30CED2FBFC19F3043EB0B3ED63FF27794F73B111FCB51166587D2B9AB41

【晨教育】【高校风采】上财举办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https://mp.weixin.qq.com/s/Sfv4eUWpcqxQss5URgQj9A


【东方网】数智时代,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如何建设?专家学者在沪热议

https://j.021east.com/p/1731727057048022

【阿基米德】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举行https://m.ajmide.com/m/branddetail?id=52668588&ajmdShareChannel=2

【中新网上海】专家学者共论数智时代,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如何建设?

http://www.sh.chinanews.com.cn/kjjy/2024-11-16/130671.shtml

【上海证券报】数智时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迎来新使命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82147?channel=weixin

【上海证券报】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成立40周年:做好理论创新 服务国家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82145?channel=weixin

【上财财经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庆祝40周年华诞——四十载砥砺前行,共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发展

https://mp.weixin.qq.com/s/oZ57dcZhnXRxaJH6tgWVHg


【上海证券报】专题 |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暨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https://www.cnstock.com/topicDetail/316098



研究院简介

INTRODUCTION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上报或完成中央及各地有关部门专报20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60余篇,相关部门采纳100余篇,决策影响力凸现;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论文发表于nature子刊、《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研究丛书》等系列著作,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与系列指数,并在2021年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发布“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区域联动指数”,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余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放大。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关注我们

电话:

021-65903058

邮箱:iyrs@mail.shufe.edu.cn

More Related Links

更多相关链接

往期推荐: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202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24)并作主旨报告

专家观点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应邀出席中国区域经济50人经济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黄河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市发改委长三角处处长吕军焘一行莅临我院座谈交流
专家观点|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邀出席第二届高端智库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雄斌一行莅临研究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家座谈会
研究院师生一行赴上海横沙岛进行调研交流 
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域发展研讨会顺利举行
智库育人 | 许涛:新时代的大学生暑期调研 怎么做?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第50期讲座回顾 | 周成虎:用大数据认知世界
院内新闻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启动会成功召开
智库育人 | 世界特色小镇专项课题组受邀参加2024年千村调研案例集撰写动员会
院内新闻 | 《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研究》研讨会成功召开  
院内新闻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进行调研交流
院内新闻 |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市级联席会议秘书处一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我院院长许涛带领研究院师生党支部成员参加党建共建活动

院内新闻 | 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政策法规部一行来访我院交流指导

院内新闻 | 我院成功举办“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长三角一体化”研讨会
院内新闻 | 陕西省发改委、世界银行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研究院黄赜琳、杨嬛教授与张麒博士后获批3项国家级课题
院内新闻 |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受聘为嘉兴市人民政府第八届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
智库文摘 | 张麒、吴胜男、张学良:减污降碳视角下空间密度的环境效应——突破行政单元的再讨论
院内新闻 | 浙江省衢州市智慧新城管委会来访我院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 我院联合统计与管理学院与上海市统计局地区统计处开展座谈交流

院内新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党委、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师生党支部书记开展联组活动

专家观点 | 刘乃全、张健: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智库文摘 | 杨羊、吴胜男、张学良:高速公路能否促进乡村振兴?——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的研究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李培鑫:共谋高质量发展 共建新发展格局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在苏州外贸中小企业促进会2024年度盛典作主题演讲

专家观点 | 张学良教授为市公安局党委中心组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辅导报告
智库文摘 | 张学良:中国收缩型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进及收敛特征

智库文摘 | 张学良《光明日报》光明时评:长三角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智库文摘|《上观新闻》张学良、刘晓畅:提升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能力,重在把握“生命线”“压舱石”和“定盘星”

《文汇报》两会特刊 | 服务国家战略,把课题与论文写到中国大地上

《文汇报》两会特刊 | 高水平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调研动态 | 张学良执行院长一行赴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调研交流

系列著作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周年新书正式发布   

2023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2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1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0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19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年度大事件盘点

【招聘啦】研究院校聘、院聘科研人员与行政岗同时招聘

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获主流媒体关注

新书发布|《东方门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版啦!

新书发布| 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系列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系列书籍

智库党建| 以智库党建为引领,探索智库育人新路径


千村调查


2024千村调查 | 我院师生赴浙江安吉、兰溪调研泰隆创业助跑项目
2024千村调查 | 河南鹿邑:探索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 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新路   
2024千村调查|上海市青浦区:以党建网格打造乡村治理红色引擎
2024千村调查|福建三明:谱写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新篇章 
2024千村调查 | 乡村善治引领乡村振兴,"千村调查"3.0接续启航  
2024千村调查 | 陕西安康平利:茶旅融合发展,焕发乡村活力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旨在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推送研究院最新工作动态,包括论坛会议、研究成果、工作简报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