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吃饺子的陈奶奶
上周末,物理和数学两大高中联赛开考了。
虽说没参加,小六娃也密切关注着进展。
到目前为止,我观察到的是他对数学的喜爱,至于真的能走多远并不介意,人生不过是一场体验而已。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我还是想劝退竞赛。
在我的底层逻辑下,校内成绩至少要在第一梯队才适合走竞赛。(校内分数是否能上高中好的班型,要求因人而异)
除非你的竞赛天赋闪闪发光,压都压不住。
亦或者你已经拿到了2+4的自招入场劵。
如果已经解决了中考问题,不在当下这个思考逻辑当中。
若和小六娃一样,需要靠自身的实力,拿到一张重点高中的入场劵。
又打算考虑竞赛的宝子可以看下去。
大前提之核心点一定是校内成绩。
也许初一初二的排名,还没办法对标重点高中的分数线。
不过大概率差距不大,逆袭之类的这里不谈。
假设年级前20-30名可以进重点班,而且这也是孩子自己和家庭的共同目标。
实际分数上下波动到100名左右,不建议全力搞竞赛。
初中基础学科相对比较简单。
课内学习都不扎实,竞赛只会更难学好。
真正的竞赛生即使回归到校内,他(她)也是顶尖的,这才是适合走竞赛的孩子。
一直以来我都称呼小六娃为准竞赛生。
动态地持续观察他的发展趋势。
比如课内老师要求连续考试的时候,他怎么平衡校内和竞赛的时间占比。
数学算是他的优势学科,课本作业一般口算在多少分钟完成,正确率能达到多少。
假如校内的数学都要担心分数,一会80一会90,我认为可以暂时搁置竞赛。
其他学科也是一样。
先解决分数上下波动的问题。
名次差得太远的可以直接放弃了,或者观察一段时间,到了初三没有改观,直接放弃竞赛,回归校内。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减少竞赛的学习占比,多分配时间给校内基础学科。
起起伏伏不是正常情况,一定是有某些原因导致,比如概念不清楚,计算不缜密等等。
不解决问题,这个窟窿会越来越大,竞赛之路也很难走远。
现在五大学科竞赛难度不断攀升,对于绝大多数竞赛生是风险大于收益的。
课内一旦拖后腿,竞赛又没有拿到国集,回归高考的时候,发现哪里都需要补,都需要花时间去学。最终可能还不如裸分高考。
有的孩子,中考分数线上了普通线,为了好的教育资源去了竞赛班,发现到最后竞赛和综合都不行,可能还不如专心高考考得更好。
并不是学了竞赛让你成绩更好,而是本身足够好,学有余力让自己锦上添花。
这么说,确实很残酷。
不过真相就是如此。如果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心里想的是我要回归中考,平时学习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弄竞赛。
而想在初三一年内,短时间马上提升是不现实的。
孩子的精力有限,什么都想要学,一定是都学不好。(天才不在考虑范围内)
课内某些弱势学科,离第一梯队大概差距多少,平时就要把时间和刀刃用在这个点上。
贪多不烂,希望宝子们能深思这一点,不断优化学习方法。
以上仅针对像小六娃一样的普通孩子,如果觉得自己孩子是天才型,不必套用。
明白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确实是常态。
梁启超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
准备与小六娃共读100本名人传记。
持续自律需要能量,从名人名家中汲取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