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 |《公安学研究》2024年第3期

文摘   科学   2024-09-06 21:16   北京  


CONTENTS

刑事诉讼法侦查程序再修改研究专题


刑事拘留前置:理论反思与改良进路 / 郭烁  贺言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检察侦查权的优化配置 / 张青

兑现久远的承诺:侦查早期辩护律师介入机制研究 / 兰荣杰  杨玉

理论与实践




网络不作为参与行为认定标准的机能主义重构 
      ——从行为支配走向义务违反 / 胡江  胡双庆

再论《治安管理处罚法》 上的紧急状态条款

      ——基于 2601 份裁判文书的体系性分析 / 金晓伟  徐佳雯

公共场所生物恐怖袭击联防联控响应机理研究 
      ——基于分形理论的探讨 / 杨博  赵辉


史学研究


登记给照: 陕甘宁边区自卫武器持有与管理制度研究 / 翟金懿



 ABSTRACTS

—  刑事诉讼法侦查程序再修改研究专题 
刑事拘留前置:理论反思与改良进路
文/郭烁  贺言
摘要:实践中刑事拘留之适用通常前置于提请审查批捕,对于该种样态学界褒贬不一。就各法域所采之类拘捕前置主义进行梳理可以发现,部分制度内涵与域内刑拘前置迥然有别。日本法制采真正意义上的拘留前置主义,其正当理据在于实现双重司法审查、限缩人身拘束时间、确保羁押审问进行,然而该类原因并不适配于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仔细考究域内刑拘前置的生发逻辑,其动因主要在于逮捕事实要件要求高企、审查批捕期限过于冗长,致使拘留能够承担的查证”“两项功能凸显;此外,拘留法定情形的宽泛给予刑拘前置以合法性基础。立足于人权保障与体系自洽,应将拘留与逮捕进行解绑,降低批捕事实要件标准并缩短审查批捕期限,同时限缩拘留适用情形、使其回归强制到案之体系位置,并将拘留合法性纳入羁押审查范围。借由如上举措,可为《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有关强制措施的制度安排提供改良进路。
关键词:刑拘前置;审查批捕;司法审查;强制到案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检察侦查权的优化配置
文/张青
摘要:检察侦查是检察机关履行诉讼监督与刑事控诉职能的重要体现,是保障监督刚性、客观公正追诉犯罪的必要制度安排。监察体制改革后,我国检察机关的侦查权包括直接侦查权、机动侦查权和自行补充侦查权等三种类型。囿于规范层面的局限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欠缺,检察侦查权的制度支撑严重不足。实务中,检察侦查面临直接侦查窒碍难行、机动侦查形骸化以及自行补充侦查异化等现实困境,致使其诉讼监督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对侦查(调查)权形成有效制约,所谓优化指控证据体系、审前案件“筛漏”功能亦浮于形式。为促使检察侦查权真正回归“法律守护者”和诉讼权力“中介”性质,有必要在《刑事诉讼法》的新一轮修法中对其予以体系化重塑。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检察监督;侦查监督;检察侦查
兑现久远的承诺:侦查早期辩护律师介入机制研究
文/兰荣杰  杨玉
摘要: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修正以来,我国就通过立法承诺犯罪嫌疑人有权在入所羁押前的48小时期间获得律师帮助。但因犯罪嫌疑人自行委托的通讯障碍、家属代为委托和办案机关转达委托的时效性障碍,导致该权利难以兑现。鉴于入所前阶段在口供获取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和易发生非法取证的现实,刑事诉讼法后续修正时应赋予犯罪嫌疑人在该阶段的电话权和会见权,并在远期修法时逐步确立该阶段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和侦查讯问时的律师在场权。
关键词:律师帮助权;侦查早期;电话权;会见权

—  理论与实践 

网络不作为参与行为认定标准的机能主义重构 

      ——从行为支配走向义务违反 

文 / 胡江 胡双庆
摘要:网络不作为参与行为的虚拟性、观念性对传统犯罪参与理论形成了猛烈冲击。既有行为认定标准立足于存在主义的行为支配立场,过于重视作为与不作为现象类型上的差异,是导致网络不作为参与行为在具体认定时主体范围不明、义务边界模糊、犯罪角色失焦和罪名适用混乱的根本原因。着眼于犯罪参与行为在网络空间面临结构异化的基本现实,对网络不作为参与行为的认定应当由存在主义的行为支配标准向机能主义的义务违反标准转向。由管辖义务统摄网络不作为参与行为的处罚根据,并在此基础上以构成要件的反向解释填充义务内容,以管辖义务的层次划分廓清罪名体系界限,以行刑衔接的机制构建保障义务履行,最终实现网络不作为参与行为的妥善认定。
关键词:网络不作为参与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义务犯

再论《治安管理处罚法》 上的紧急状态条款

      ——基于 2601 份裁判文书的体系性分析

文 / 金晓伟 徐佳雯
摘要: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1款第1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在当前修法活动中未获得应有关注,相关研究也大多局限于法律状态事实状态二分法分析框架,多采取解释路径,未能充分重视其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1款其余三项、第50条第2款之间的内部体系结构及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外部体系衔接。通过2601份相关裁判文书的系统梳理和实证分析,《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的内部规范体系及其与《刑法》第277条妨害公务罪的外部衔接关系得以浮现,也存在行政执法标准模糊、行刑衔接不畅等问题。基于体系性的定位分析,《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1款第1项中的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具有将公务行为抽象化表达的倾向,进而可以依据抽象公务和具体公务的界分,约束该条款的适用范围,同时采取更为灵活的适用策略以对冲合宪性风险。鉴于该条款在内部性质与外部衔接方面的特殊属性,建议后续考虑独立成款、专门构造的修法思路,以保障条文的体系自洽与适法的规范高效。
关键词: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法;紧急状态;妨害公务;裁判文书
公共场所生物恐怖袭击联防联控响应机理研究
——基于分形理论的探讨

文 / 杨博 赵辉
摘要:生物恐怖主义风险是后疫情时代各方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公共场所面临的生物恐怖袭击风险尤为突出。深入研究公共场所生物恐怖袭击防控机理,对于有效管控相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分形理论的公共场所生物恐怖联防联控响应机理内含五大基本理念:基于“过程—要素”拆解的纵深防控理念、基于“情境—场景”识别的任务驱动理念、基于“情指行”一体化的作战单元理念、基于“边际—整合”的体系嵌入理念,以及基于“目标—手段”平衡的弹性冗余理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物恐怖袭击过程与要素的拆解,可以从恐情、疫情、舆情、环境、初始情形等五个维度识别出公共场所生物恐怖袭击的主要场景,进而提炼出公共场所生物恐怖袭击防控体系的生成逻辑和典型形态。对防控体系的效能评价,则可从及时性、有效性和适当性三个维度来展开,以此作为整个防控体系的反馈回路。
关键词:公共场所;生物恐怖袭击;联防联控;分形理论


  史学研究 

登记给照: 陕甘宁边区自卫武器持有与管理制度研究

文 / 翟金懿
摘要:为实现全民族抗战胜利的目标,出于保障边区政权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壮大后方武装力量的实际需要,陕甘宁边区允许军队以外的公家单位、地方武装持有枪支、弹药、地雷等自卫武器。但是,较大规模的自卫武器的存在,必然涉及如何管理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抗战大局出发,探索推出陕甘宁边区自卫武器登记给照制度,将民间武器的持有、使用、给照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对自卫武器滥用、失当等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并配合思想教育、军事训练等方式,提升了自卫武器的使用效能。通过对自卫武器的有效管理与规范使用,为边区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延安时期自卫武器管理的初步探索与具体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公安机关的接续处置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政权安全;自卫武器;登记给照

—    —

   编辑 | 石纪辉

   审核 | 史全增
   签发 | 包   涵

 

 高铭暄 陈冉 | 刑事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的治理转型 

 李辉 | 公安学“大问题”研究:还原、解构与建构

● 包涵 | 毒品分级管制的理论意义与制度建构

● 李小波 | 公安学范畴体系论纲

● 邹湘江 隋玉龙 卢雪澜 | 治安学科何以成为治安科学——科学方法论与知识增长的关系反思

● 李捷 | COVID-19疫情与暴力极端主义框架建构研究

● 马振超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安全话语:内涵、发展及逻辑

● 苏宇 | 警察权属性的考辨与反思

● 包涵 | 类似物管制的立法诉求和司法功能:美国《管制类似物执法法案》的评价与反思

● 姬艳涛 | 无人机警务应用的制度逻辑与优化路径

● 张梦星 | 论情态证据的刑事证据资格

● 翟化胜 周明 | 欧美国家“外籍战士”的数量差异:分析框架与案例研究

● 彭知辉 | 开放情报学论略:关于中国情报学建设的探讨

● 周延东 | 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优良传统与“枫桥经验”的生成延续

● 毕惜茜 梁嘉龙 | 英国侦查访谈技术探析及借鉴思考

● 郭晶 徐灿 | 论刑事“冷案”侦查模式的法治化嬗变

● 王龙 | 公安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回顾与新时代展望

● 汪海燕 | 大数据侦查的哲学思考

● 李辉 丁姿 贾鼎 | “中核西制” ——论公安管理学科的生成与生长逻辑

● 李小波 | 理论纲领确认与学科建制化:全面建设21世纪的公安学

● 汪勇 周延东 | 情感治理:枫桥经验的传统起源与现代应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公安学研究
《公安学研究》(双月刊)于2018年创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