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江南丝竹”与二胡演奏及教学

乐活   2024-11-04 00:01   浙江  

一、江南丝竹的历史及形成:

“江南丝竹”是江苏、无锡等地的一种民间丝竹音乐,它不但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也日益引起更多专业音乐工作者的重视。

丝竹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记载,当然古人所说的丝竹并非现在的“江南丝竹”.是指琴(瑟)、箫。所谓“江南丝竹”只不过300年左右的历史,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江南丝竹”是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和上海等地流行的丝竹音乐(包括戏曲、曲艺、民间小调、民间乐曲、古曲、吹打),过去又称“苏南丝竹”、“吴越丝竹”。清朝康熙年间将这一带改为江南省,因此后得名“江南丝竹”。江南丝竹是一种人数不限、组合不限、自娱娱人的乐种。当时流传在民间合奏的主要形式是“苏南吹打”、“十番锣鼓”,这种演奏的形式与曲调对后来的丝竹音乐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江南丝竹的形式主要有三个时期:

1、游散时期(约1644年——1911年)

这个阶段是江南丝竹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阶段,经历了二百多年的磨炼.逐步形成具有江南地区风格的一个乐种。而对“江南丝竹”形成有直接影响的是上海一带的一种民间班子俗称“清客串”(清,清可能是请的音误,清为邀也,客为宾也.串为联也),是一种不计报酬的奏乐形式,能者为师,自带乐器,为喜庆婚礼合乐助兴。当时广泛流传的乐曲是“六板”、“三六”、“四合”,同时也演奏一些民间小曲。“六板”又名“八板”在清嘉庆年间蒙族文人荣斋记谱的北方民间合奏乐《弦索十三套》的“十六板”中已有记载。书中称为古曲。“三六”是由一首小曲发展变化而成的组曲。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名歌女)琵琶谱中的这首乐曲已经文人加工,并改名为《梅花三弄》。同时也出现了较新、较花的六板,所以现称为“中花六板”也称为“熏风曲”,。与此同时,“清客串”乐队已很少用锣鼓或做为片断出现,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江南丝竹”形式。

2、结社时期(1911——1949)

宣统3年(1911)上海出现了文明雅集茶楼。即江南丝竹演奏的民间社会音乐团体,民间音乐随之发展起来,由于市区的音乐合奏是室内演奏,因此完全废弃了锣鼓,只用丝竹乐器加少量的击节性乐器。从此以后,各种民间社会音乐团体如雨后春笋多达几十.个,这个时期,才真正的奠定了“江”的基础,在演奏技巧和对乐曲的再创造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五四运动前夕,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江南丝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它完全不同于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旧礼乐,它的音调来自民间,具有明朗、欢快、健康向上的气质。在五四运动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人民大众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称为“国乐”,是抵制西方靡靡之音的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参加丝竹演奏活动的主要成员是市区的中上层市民,他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社会地位是不稳定的,向往安定富裕的生活,在音乐上的反映则是将乐曲一再地放慢加花,追求幽闲雅致的情趣,当时的乐社有“国乐研究社”、“上海国乐研究会”等。到1922年“大同国乐会”成立后,“江南丝竹”则是更上一层,出现了正式的谱子,灌制了许多唱片,“春江花月夜”就是由“大同国乐会”整理出来的。他们还发掘和制作了许多仿古乐器瑟、箜篌、阮、埙等,为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之后,琵琶演奏家李庭松、孙裕德先生领导的霄 乐团,他们把“月儿高”、“霸王卸甲”及古琴曲“秋鸿”等改编为现代合奏曲。孙裕德先生领导的“上海国乐研究会”把“江南丝竹”在演奏形式上也进行了改进,从茶馆家舍搬上了舞台。从此“江南丝竹”登上了大雅之堂。这一改革影响极其深远。

3、解放以来至今(1949——)

解放以后,丝竹音乐受到党的关怀和重视,几年之后,研究丝竹的专业人员达到千人,民间丝竹集会的活动非常活跃,舞台、电台经常出现丝竹节目,深受群众的欢迎。从解放至今已出版发行了很多丝竹曲集、学术论文,在全国各地已受到音乐工作者的重视。

1961年全国教材会议将“江南丝竹”八大名曲列为全国教学大纲,丝竹进入了课堂也逐步走向专业化。

作为“江南丝竹”演奏团第一次代表我国出访香港是1983年,一行8人,出访时期受到热烈欢迎。引起了重视。以它独具一格的风格,优雅动听的旋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江南丝竹”发展至今,已成为空前的繁荣昌盛,更加丰富多彩。

 

二、“江南丝竹”的演奏特点。

“江南丝竹”的特点可用几个字来说明:小(小型)、轻(轻快)、细(细腻)、雅(典雅),或用华(华丽)、细、轻、小、活(灵活)。这几个字可以说明丝竹的特点和它特有的形式、情趣。

1、演奏形式

演奏“江南丝竹”的常用乐器有笛(曲笛)、箫、笙、扬琴、琵琶、三弦、秦琴、二胡、板、鼓和铃、筝、中阮、中胡等,乐队无固定编制,少则二至三人,多则十数人·任何乐器都能结合在一起演奏,当然丝竹主要的是突出二胡和笛子,由于“江南丝竹”的即兴性、协调性和韵味,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各自演奏者在统一的“原板”上有意加花。如:笛子的音色要饱满、圆润、柔和、气息平稳、通顺、时简时繁、忽高忽低、旋律清晰流畅;二胡力求细腻、华丽、委婉、柔美、运弓适中,加花明显,弹拨弦乐以陪衬为主,要求清晰明快,随之旋律填出特有加花手法和起伏。总之,以柔为主,柔中带钢,配合默契,溶为一体。你繁我简,互为对比,相辅相成,即兴发挥,以达到多声(支声)部的良好效果。

2、装饰(二胡)(省去加花、让路、减字、抢挡变板式等乐队合奏特点)

装饰可使本来的乐意变得更美好,装饰代表着个性,“江南丝竹”就完完全全地具备着这一条件,而且表现的手法是丰富多采的,现仅介绍几种装饰手法:

①花指

花指“w”是指较短时值的tr.一般田在8分和16分音符上,偶尔也用在装饰音上。如“中花六板”……

这是较慢时速的单倚音装饰音,用花指去再装饰,实际上由单倚音变为多倚音装饰。花指的指数多少,应同乐曲时速有关。花指在“江南丝竹”里是很有特点的,试想如果丝竹里无花指会是怎样的呢?

②颤音

颤音是弓弦乐器所应具备的表现手法之一,丝竹吸取了常规性颤指,同时运用了不颤、轻颤、常规性颤、小二度颤和大二度颤(即压揉),更加丰富了表现手法。如“欢乐歌”

邓恐穸圆槅傅囊十第严谨的。为了达到细腻、动听、优美之效果,颤指是何等的重要。

③打音

打音是“江南丝竹”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之一,它起到的作用是别的手法所无法比拟;犹如“蜻蜓点水”,好似“飞花点缀”,大有画龙点睛之妙。如“紫竹调”

打音的运用比比皆是,例子举不胜举,它也是代表地方风格的特点之一,对“江南丝竹”来说就尤为重要

④垫指滑,回滑,上、下滑。

“江南丝竹”乐曲的重要装饰手法之一, ——垫指滑音用得最多的是下垫指滑音,主要用在一把位,二、三把位用得极少。实际效果近似于小三度下滑音

演奏时手腕向下收缩,同时手指向低音处滑移,逐渐由高向低滑指,装饰音手指逐级离弦,最终落在基音上。

回滑,是建立在垫指滑音的基础上,只是为了更好的强调垫指滑音或模仿它。如

回滑在丝竹乐里用的很少,只是补充而已。

上、下滑,也是丝竹里常用的手法之一,它能使音调丰富,旋律华彩,韵味浓郁,增加表现力。

试举例“欢乐歌”:

⑤弓子的运用

以往谈起“江南丝竹”的演奏特点时(指二胡)。往往忽视弓子的重要性。对于弓弦乐器来说:“弓子应是音响的动力”,也是一切力度变换、气质发挥、感情流动的动力,对于丝竹更是如此,丝竹的起伏变换是多层次的,是细腻、委婉的,如同平静的湖面,不断出现涟漪,似乎是无休止的在做着运动。试想如果没有弓子的起伏作为动力,怎能出现、又怎能达到委婉动听,重而不复的艺术效果。

“江南丝竹”里运弓的另一大特点是“浪弓”.俗称“闪弓”,它能使乐曲静而变动,轻盈活泼,区别于别的地方风格。如“慢三六”

总之·弓子是变化力度的动力,是音响的动力,我们必须加强对运弓的训练。

⑥其它

以上所谈的是对弓弦乐器来说的演奏特点,其实“江南丝竹”的合奏形式更为普遍,而以这种形式演奏出的乐曲也是江南名曲,流传百世。如:“春江花月夜”、“欢乐歌”、“小霓裳”、“行街”等等,丝竹合奏这种形式的默契配合,即兴发挥,互为对比,相辅相成,是别的合奏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江南丝竹”的合奏常以五种变化手法为基础:即“加花”、“减字”、“抢挡”、“让路”“变节奏、音色”(加以说明)。江南丝竹的演奏形式不限,人数不限,重要在于合作、配合,运用各种变化手法,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达到真正的艺术效果。

 

三、六板及“慢三六”的处理手法

六板又叫“老六板”,是指六板的每首曲里有六个强拍,六个弱拍(指上句),强拍为板,弱拍为眼。在工尺谱里有板无眼,相当现在的1/4拍子,(流水板),现在谱为2/4一板一眼,共十二拍。

怎么得名而来,为何不叫十二板,查无根据,只能认为是后人推理出的。

“八板”,指上、下句各为八板,称八板头,为六十八板。

每一八板为一大板,记载为八个大板,在第五大板加四小板,共为8×8+4=68板。主要以变奏为主。八板的素材主要来自“六板”,是在“六板”的基础上加进四拍(二板二眼)而成的。因而确认“八板”是“六板”的第一代“派生曲”。“六板”与“八板”虽是孪生兄弟,但各有其名,二者不应混称。(见下例)

老六板的最早见于1814年荣斋编《弦索备考》的《十六板》谱中:为68板。另有1895年出版李芳园的唱谱,出现了较花的六板,为60板(简称六板,后称中花六板)。从曲式上看60板或68板都是具备:起、承、转、合这一规律,现写谱例为证:



名目繁多的“六板”.“六板”又名“八板”(称六板.八板常有失误.主要指“江南丝竹”与别的乐种)。通过放慢加花后有“快花六”、“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由慢板——快板串起来演奏称“五代同堂”。各地对六板名称千差万别。如:上海南江的“小六板”(习惯无上句)、山西的“八宝”、内蒙的“八音”、四川的“八谱”、河南的“单八板”,还有“倒八板、、“阳八板”、“无工板”等等,配上歌词称“渔翁乐”、“天下同”、“祖国歌”等等,在我国众多的民间乐种、乐曲、戏曲、曲艺直至歌舞音乐中都有它的名称。

“六板”和“八板”名称很多,说法不一,在此只作为介绍,仅供参考。

“慢三六”的处理手法。

乐曲“慢三六”优美、动听、华丽、典雅,现已成为“江南丝竹”的代表乐曲之一。它的风采并不亚于“中花六板”、“行街”这些江南名曲。“慢三六”是由原板“三六”通过严格的板眼伸展,放慢加花而成的,用二把不同定弦的二胡来演奏,在音色上有明显的对比,在演奏上好似同胞姊妹,又似双龙抢珠,进进出出,疏密相间,高高低低,配合默契。

“慢三六”原曲是很长的,以前演奏此曲并不怎么繁多,从曲式结构上来看,属于回旋曲。

通过以上的分析,沈风泉教师改变了“慢三六”的原版.推出一个新型的曲式结构;



通过剪裁,运用长短、高低、进出、繁简等手法。把三个B通过加花等以上手法加入每段,达到重而不复,耳目一新的效果。

另.可用支声复调来处理此曲,使得二把二胡演奏自如,疏密相间,相互弥补.如:

这样,在风格上地道的继承了传统的演奏手法,又渗溶了二胡的多种技术,既保持了民间支声复调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洋复调的手法,经过浓缩、提炼,使乐曲“慢三六”更加丰姿多采,委婉动听。

 

四、“江南丝竹”与二胡教学

“江南丝竹”的特点是“华、细、轻、小、活”。对于二胡来说也是一样,更应注意对二胡音色的要求,对左手灵活性的要求,(适应各种演奏手法)对乐曲处理追求细腻,用多种演奏手法来充实乐曲内容,用严格的手指训练来完善演奏,从而形成了“南派”的特点,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在二胡演奏方面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如大家众所周知的闵惠芬、肖伯镛、陈耀星、朱昌辉、邓建栋、欧文星、高韶青、陈浩冰等等,这些优秀的二胡演奏家都离不开“丝竹”的熏陶,也都从“丝竹”的演奏手法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同北方的演奏手法上相比,它又显得不够豪放,线条起伏不大,激情稍欠。我本人认为,所谓最好的、最全面的也就是把“南北”技法、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熔为一体,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多出象闵惠芬、姜建华这样南北风格技法兼得的、全面的二胡演奏人才。

从教学角度来看,我们更是应该很好的研究演奏“江南丝竹”,这对于我们多掌握风格和对左右手的基本训练,以及对二胡音色的要求,无疑都是很大益处的。同时,也了解到象“南艺”和“杭院”等兄弟院校对二胡教学的经验,丰富了我们本身,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得到了新的启迪。

“江南丝竹”以它优美动听的旋律,复杂多变的演奏手法,和细腻入微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珠。我们通过学习它、研究它,继承和学习这一优秀传统的民间音乐,从而丰富了我们音乐知识与演奏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为今后的学习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二胡艺术网
二胡专业学习平台,提供免费的二胡曲谱、音乐欣赏、视频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