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平 | 成都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蜀锦

民生   2025-02-05 07:30   四川  
老成都人都知道,在过去哪家没有几床丝绸被面?哪家又没有蜀绣装饰画呢?


可是现在蜀锦、蜀绣离我们渐行渐远。现在年轻人几乎不用丝绸被面了,丝绸价格也逐渐昂贵,老百姓买不起了。但是蜀锦被面还珍藏在不少老成都人的家中,至今难忘。 
锦城锦绣,锦里悠古;锦城韵远,锦里如花。引来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来此观光游玩,并留下诸多著名诗篇。


李白有诗《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杜甫有诗《春夜喜雨》:“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刘禹锡有诗《浪淘沙之五》:“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著名作家、文物学家沈从文也著有专著《说文物织锦篇》肯定了蜀锦在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作用。

蜀锦深深地刻在成都历史文化的脉络里。有不少以锦字命名的地名。锦官城,成都称为锦官城。以区命名:锦江区,河流:锦江,街道:锦里、锦官驿,桥:通锦桥。


蜀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汉唐时代,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战国时期,蜀国的丝织业已具相当规模,秦汉时间在成都筑锦官城,大规模生产蜀锦等丝织品,由官方垄断蜀锦生产。西汉成都的蜀锦,质量上乘,色彩艳丽光润,图案多彩生辉,故而独步全国。


蜀锦加强了对外交流,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早在张骞西域之行以前,中国西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一条以成都为起点,经今云南,到缅甸、泰国,然后再到印度、阿富汗,并经中东与欧洲发生联系的千年商贸古道,也就是被今人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国际通道。


东西方以丝绸等商品为媒介,通过这一条漫漫“丝路”,推动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唐宋时期,成都桑蚕、丝织业都达到鼎盛,簇桥地区形成了桑蚕及丝绸的专营交易大市,人们也因此将“笮桥”称为“簇桥”。簇桥的名称保存至今。专门贩运蚕丝的商贩在温江、简州、丹棱等州县收购蚕丝,而后到簇桥大市集中转销。


蜀绣的发源地是成都市的郫都区安靖镇,这里作为蜀绣之乡,“家家绣女,户户针工”。这里的蜀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


成都锦里如今是网红打卡地。而过去有织锦店。锦里曾是织锦作坊汇集地,从事织锦和售锦,在三国时期很有名气。蜀汉时期,诸葛亮将织锦的手工业者集中到一条街上居住和生产,这条街就是现在的“锦里”,因其繁华的景象,又被称为“西蜀第一街”。


蜀地之所以成为丝绸之乡,究其原因,与气候温和、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水源丰富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蜀锦蜀绣已有一些改进。据《行脚成都》作者苏若男老师介绍,她2023年7月8日参观了《锦绣四川:蜀绣蜀锦及民族织绣精品展》大开眼界。过去我们看到的蜀绣蜀锦常是芙蓉花、熊猫、鲤鱼戏水等传统内容针法。而苏老师介绍的蜀绣蜀锦出现了山水、人物等,在内涵上更丰富、深广。蜀绣蜀锦深深刻印在成都历史文化的脉络里。

精品展蜀绣《凤求凰》(局部)原图50X85cm 作者:税琴& 陈明会,苏若男老师供图

记得七八十年代,老成都人家里都有几床蜀锦被面,嫁娶结婚时,往往是女方准备几床床上用品,甚至成都人把蜀锦作为送礼佳品。我姨妈在外地,她们结婚时,母亲常常送蜀锦被面作结婚礼品。


我结婚时也买了三床蜀锦被面,现在有的还保存完好。

我保存完好的软缎蜀锦人工绣花被面(实拍)
说到蜀锦,它是真丝的一种。我也想到了夏天的真丝绸更是受到成都姑娘的喜爱。丝绸有凉快、透气、滋润皮肤等特点。价格便宜,一般老百姓都买得起。那时的成都无论是百货大楼还是人民商场,丝绸城都有丝绸布料卖。丝绸布料品种多,真丝双绉、真丝电力纺、重绉、乔其烂花、乔其、双乔、重乔、桑波缎、素绉缎、弹力素绉缎、经编针织等几大类。而我们常常买上一节真丝双绉到缝纫店打连衣裙穿。那轻盈飘逸的丝绸连衣裙为夏日成都的街上带来了灵动之美。


正是因为常穿丝绸成了内行,后来到外地工作后,同事朋友常请我去为她们辨别真假丝绸。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对民族的延续,国家的兴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老百姓希望能买到质优价廉的蜀锦和真丝绸。蜀锦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传承,理应受到保护。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