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月的“忙”

民生   2025-01-31 19:30   安徽  
一 
一月大致分为两段。一段在成都,忙忙碌碌,周末几乎都奉献了出来。还到了眉山参加张生全兄的新书《大宋籍田歌》《道泉记》的研讨会。另外在崇州参加杨雅可老师《时间的颜色》研讨会。
然后,在成都的多个区县行走,参加不同的文学活动。也得到几部作品,大有收益。

第二段,就是回到故乡的事,依旧在忙。手头的些许工作,还在进行下去。而对故乡的再认识,也需要有个过程。
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罢。乡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文化振兴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比如说,当下的乡村建筑多是两三层的楼房,与城市的别墅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文化方面,却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这几天,我看过一些人家的家庭的客厅陈列,也还是注重文化氛围,但做的还是略显粗糙。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还是少了些。

编辑2024年成都的文学成果。做这件事需要平时积累资料,花费时间多,却不一定做得最好。但也只是求得些许奉献罢了。
现在,编辑各种地方史料,就需要平时积累相关的内容。做一个“有心人”,在今天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精神尤其值得弘扬。
地方文化做着有意思,但花费时间精力,与收益相比,是不大对称的。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的地方文化发达,就依赖于一大批“有心人”,不计报酬的做着重要贡献。他们的文化价值,有必要再认识。

四 
一月的“忙”,我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有的是有意识的去“忙”,有的则是无意识的去“忙”。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在促使自己做事情时,多一些主动与自觉。
这几天,跟不少人进行聊天,也还是有不少收获。比如对乡村生活、打工、读书等,有着不同的认识。乡村小学这几年变得少了。到城镇或者县城读书的越来越多,由此催生了陪读文化。这种现象有一二十年了。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还不是很够。

五 
后天,就将返回到成都,开始新一轮的忙碌。拥抱生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也是一种鞭策与故乡。
行脚城市,行脚乡村,我们会发现城乡融合的越来越多。城与乡,在未来也许会有更好的变化。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