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明 | 独闯天涯海角的女侠:读何文老师《梦回南极·北极》有感

民生   2025-02-05 07:30   四川  

曾经以为,在过往岁月里已涉足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我可以傲视群雄;曾经也以为,年过古稀了就不宜再远游,尤其是形单影只的远游。然而,细读了何文老师的赠书《梦回南极·北极》以后,我的这两个“以为”被彻底颠覆了。让我赞叹不已的是,仅在2019年之内,比我年长近5岁的何老师就游历了南美6国、人迹罕至的南极洲、北欧5国和常年被冰雪掩盖的北极圈。得知何老师的这些壮举后,我早前的自以为是刹那间都转变为“不值一提。

我曾两次去过当年东坡居士被流放的“天涯海角”。从成都去这个早先的蛮荒之地直线距离2000来公里,听起来好像很远,但与何文老师所涉足的南极、北极,这距离就微不足道了,我认为地球的两极才是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遨游“两极”的何老师出发前已年届72岁,但她向往诗和远方的心境依旧勃勃,热爱生活与大自然的情趣毫不衰减,如此胆识过人,决断力胜过万千须眉的女侠,不得不令人敬佩。


说起来我与何老师在人生路上还有一段相似经历:我俩都曾在南部非洲的赞比亚长期工作过,只是工作行道有所不同,何老师当年是叱咤商界的精英,我那时是外交战线上的一名小兵。然而芸芸众生中,有在异国同一个城市里同样生活感受的毕竟不多,因而我与何老师每次见面都有道不尽的共同语言,我读她的每篇作品都格外认真。《梦回南极·北极》这部书,让我学到了有关世界地理和气候的很多新知识,记住了上年岁的人远行前必须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及旅途中需要时刻检查的注意事项,等等。读完这部书,我对何老师的总体印象中又增加了16个字:“心细似发,胆大如斗,爱心满满,慧眼识珠。”我非常赞成何老师写游记的观点:“……什么华丽的辞藻都不如真实、质朴、本原的记录。”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何老师笔下的旅途风光,交际过的人物,历经过的场景和事件就显得特别真实,特别值得细品。

爱好旅游的人都明白,“随遇而安”是使自己出门在外保持好心情的基本法则,我觉得何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到位。她在南极北极旅途中遇到好多次诸如航班延误,旅行路线被突然变更甚至因故中途折返出发地等等不愉快的事情,但何老师面对这些不快始终泰然处之,心绪基本未受影响。比如在秘鲁的一次仅仅1个多小时的航程,航班的起飞时间居然被延误了6个多小时。换作我或者另外一个人,少不得会焦躁不安甚至口出怨言,但何老师却在文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没有丝毫指责和不满,这就叫素质,这就是修养。


用“坚忍不拔,毅力超群”来形容何老师在旅途中的表现,我自认不为过。请看下面这个事例:从“世界尽头”乌斯怀亚前往南极洲途中,排水量8300多吨的“海钻石号”游轮在德雷克海峡遇到狂风巨浪,剧烈的颠簸让不少游客胃里真个是翻江倒海,寝食不安。何老师也晕船了,她头痛欲裂,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吃不下东西。即便在这种环境条件和身体情况下,她仍然充分利用旅途中的每分每秒,不放弃任何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量的机会。在游轮因为大幅度颠簸而电梯停止运行期间,何老师艰难地扶着楼梯上下6层楼去听讲座,并且坚持记录每天的所见所感。虽说因为头晕目眩,她自嘲记事的“那字体,如蚯蚓爬沙,丑到难以辨认。”然而正是这些“丑陋的笔迹”,为她日后忠实地再现旅途真相及其间的重要细节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素材。


在读完“突发事件·紧急会议”这一篇章后,我真的是感慨万分。前往南极洲的航行途中,“海钻石号”游轮上的190名游客遇上了意外情况:一位男性旅客突发疾病,随船医生和船上所有药品都不能缓解其病情,病人眼看就要不行了。船长出于人道,被迫决定让已经在南大西洋上破浪航行了近20个小时的游轮,加速返航回到出发地乌斯怀亚救治病人。虽说这次折返会耽误全船游客30多个小时宝贵的旅途时光,但绝大多数游客都表示赞同,认为救助病人的生命是莫大的善举,认为“生命至高无上。”何老师这段不多的文字里,蕴含着人性的大爱无疆。


病人被送回乌斯怀亚后,游轮调头再次驶向南极洲之际,何老师站在甲板上的那段祈祷让我好生感动:“愿病人能尽快确诊,得到有效救治……(祈愿自己)这一路千万别病、别倒下,坚强,做一个来自成都的坚强的独行侠……。”乍一看好像这就是个一般的祈愿,然而仔细品味却着实让人动容。何老师在那前途未卜的颠簸航行中,还在为不相识的旅伴祷告;她对自己说的那两句话也特别真实,特别撼动人心。试想在离家万里以外的南大西洋上,一个没有同伴,70多岁的女士要是病倒了,那该是多么悲催多么凄凉。幸亏有上天佑护,何老师平安度过了一路上的险阻和难关。

登上面积达1400多万平方公里,海拔2000余米,即便是夏季气温也在摄氏零下10度左右,可谓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的南极洲,何老师看到了在地球其他地方绝对看不到的自然景观和各种仅仅生活在南极圈内的生物,真个是如临外星球大开眼界!真个是不虚此行不枉此生!从何老师文中那一张张配图我看得出,她当时的豪情壮志直冲云天,神态和心态都犹如20多岁的年轻姑娘。的确,能去南极洲上留下脚印,去中国南极长城站博物馆留下签名,并获得“登陆南极探险证书”,任谁都是一件值得自豪的壮举和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

从南极回家不到半年,何老师又只身踏上了周游北欧5国和去北极探险的旅途。说起北欧我还不算太陌生,因为何老师将去的芬兰、瑞典我都曾去过,阅读何老师以洗炼豪迈的字句记载关于在这两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我有很强的被代入感,恍若重游。通过阅读“维京海盗船博物馆”这一章节,让我对维京文化的起始和发展,维京海盗的兴衰及其对北欧航海史的影响等方面,都从早前一鳞半爪的认知到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北冰洋周边的景观、气温都与南大西洋和南极洲有所不同。南极大陆上迄今的主要居民还是企鹅,而北极的陆地和海洋里则活跃着地球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北极熊。此外,在那广袤的冰天雪地里,随时有凶猛的食肉动物北极狼和北极狐出没。何老师在这片终年白茫茫的海域里和陆地上,不仅近距离接触了北极熊、海象、海豹、北极海鸟和其他一些稀有动植物,而且还见识了“没有夜晚”的极昼,了解到北极圈内外几个国家的北极探险史,明确了人类登上北极点的第一人是美国海军中校,54岁的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时间是1909年4月6日。在此以前,已有10多个国家数以百计的探险者为了征服这个酷寒的极点而葬身北冰洋。我认为最值得何老师日后慢慢回味的,除了以上那许多见闻,还有在中国北极黄河站门外留下自己身影,以及领取“登陆北极探险证书”的那一庄严时刻。

实话实说,何老师《梦回南极·北极》这部书涵盖的壮观场面太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绝非我这支拙笔,这篇短文所能充分展现,通透表达。我写这篇读后感的主要目的,是想借此机会向饱读诗书,处事沉稳低调,创作颇丰的何老师,向这位敢于在年逾古稀两年多,只身勇闯地球两极的女侠,表示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与此同时,我还希望有更多爱好旅游,喜欢读书的朋友,能够从何老师这部书里,品味出啥叫孤胆英雄,何为见多识广,以及怎么去铸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