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诗成 | 也来说说文化宫

民生   2025-02-06 07:31   四川  

文化宫,全称: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介绍文化宫的文字和视频已经很多了,但各人的取景角度及感受有所异同,因此,我也来说说文化宫。

成都人习惯将当年位于提督街61号的叫:老文化宫,


将现在搬迁到青羊大道129号的叫:新文化宫。


老文化宫最大的好处:亲民,惠民。


首先,它位于市区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无论家住东西南北,人在四面八方,骑车,步行,赶公交去玩都方便。
其次,有工会会员证的亮证即入,无证的门票钱只要两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虽为中学生,囊中羞涩,但区区两分钱怎难得住我堂堂男子汉。一遇星期天,文化宫是常来玩耍之地。


进门左边一排橱窗,展示着当年成都市劳动模范和市级先进工作者们的大幅照片。

我姐夫姓蒋。出身贫苦,原籍乐至,幼失怙恃,颠沛流离,解放后在成都市市政公司工作,深知饭碗来之不易,吃苦耐劳。那年代有句口号:劳动最光荣!姐夫身体力行。于是在某年度荣获“成都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他老大哥那张:圆头,圆脸,穿园林白衫,忠厚的脸上笑呵呵的照片在文化宫的橱窗内位列其中。那一年,我每次进文化宫先到橱窗同姐夫相片打个照面,然后带着乐滋滋心情继续云游。


橱窗对面是灯光球场,周六周日经常举办机关、企事业、学校篮球比赛。

篮球比赛
我年轻时喜欢打篮球当然也爱看篮球赛,在这个地方看过多场比赛,但印象最深至今难忘的却是活跃于此的一位人物。即:曾在省技工学校和西北中学任过体育教员的许文明老师,他个子不高,平头,(国家一级篮球裁判,据说他由于英语不行评不上国际一级裁判)。许老师既当裁判又打球,老文化宫的“灯光球场”经常有他的身影,人家打球靠体能,他打球动脑筋,在运球中如遇到前方有阻拦时,突然趁对方不注意,将球从身后腰部“唰”的一声飞出!甩给同伴,每当这个动作一出现。看台上就会爆发出一通喝彩声。他自称这是一个绝招,叫“背花儿”。


时隔多年,2010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游泳池戏水时碰见他,我招呼他:你是许老师吗?


许:呃,是的。哦。你是?


我:许老师,我认得到你,你肯定认不倒我。当年在文化宫篮球场看球赛的人成千上万,其中就有我本人。哈哈!大家都认得到你,你不可能都认得倒三。


许:对的!对的。有天晚上我走路到锦江宾馆,一个拉火三轮的估倒不收我的钱,把我拉回了家。也是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


我:如何?是这个理嘛?


于是乎我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谈到分手时我还是告诉他我姓袁。


于是他称我袁老师我称他许老师,两老师握手告别。


这正是:同是篮球场上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球场不光打篮球,简直就是一个多功能文体大厅。


放露天电影,虽然文化宫有电影院,但仍然为经济不宽裕的市民在球场放映免费的露天电影。


节假日搭台文艺演出。业余专业,轮流坐庄,异彩纷呈。

看完戏的观众退场
1983年春节期间。我就看过川剧名演员陈书舫与刘又全精彩折子戏《桂技写状》。春节时还天寒地冻,露天舞台没空调,没音响,没豪华灯光,但两位老艺术家演得非常认真。下面观众没座位,站倒看得非常专注。演完后谢幕,陈书舫老师还双手捧嘴作肉喇叭状,气沉丹田的高喊:祝观众同志们春节快乐!


台下自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老文化宫,开训练营,办讲座,开群众文艺汇演,各类体育活动,办年货展,美食节,游园活动,猜灯谜,糖酒会分会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隶属东城区的望江川剧团在左边大礼堂公演川戏,票价:2元。相因。


天天下午演出一场直到剧团撤销。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市第一个民营川剧团胡联华的火把班子在右边小礼堂演戏,票价:2元。十年之后,票价不涨,更相因。


也是天天下午演出一场直到老文化宫拆迁。


可以说:寸土寸金,每一寸土地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老文化宫还发生过老成都人都晓得的重大事件。


1967年某月某日深夜,月黑风高,人烟稀少,夜色如漆。驻蓉部队独立师师长杜灵同志公务完毕,乘车由东向西返回后子门部队驻地,汽车风驰电掣穿街过巷,正行在老文化宫大门口,突然,枪声大作,乱弹齐发,向杜师长专车射来。实可叹身经百战,一位在建立新中国立下卓越功绩的名将,竟不幸在此牺牲。

2007年,新文化宫正式开放。室内面积增大,室外活动空间缩小了,从市中心跑到西门外二环路边上的金沙去了。建筑物设备设施当然是鸟枪换炮,不可同日而语。恒温游泳池,豪华电影院,羽毛球馆,篮球馆均属一流。


二楼演出厅就有三处:梦想剧场,戏曲演艺厅,演讲厅。


2016年前还有演出,因为文化宫有个喜欢戏曲的唐科长。有南国剧社,文斌川剧团驻场演出,周一到周五演川剧。周六京剧清唱,周日越剧。


2017年唐科长退休。文化宫戏曲演出基本上停了。唐科长无所事事,且喜普通话标准,对戏曲熟悉。干脆每周三到大慈寺扬琴清音演唱会上当主持人去了。


现在新文化宫在西门外金沙片区。我住家在东门外万象城片区。路途遥远,十多年来就很少去了。所以新文化宫搞了哪些惠民亲民活动就不清楚了,因而不能妄加评论。


但是有一点肯定新不如老:新文化宫耍了出来吃东西不方便,出得门来四下望,一片空白亮光光。

老文化宫出门即提督街,三六九的肉汤圆,齐鲁食堂肉炒面,大可楼的海式包子,耗子洞张鸭子,夫妻肺片,食时饭店,群力食堂,提督街与太升路口的羊肉汤锅。吃好耍展,丰俭由人。包办宴席,随配合菜,自由选择。


文化宫的龙门阵就说到这里。现在用杨慎《临江仙》中的句子来结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25年1月31日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