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功勋 | 消失的叫花子

民生   2025-02-06 14:30   四川  

由于一系列扶贫政策,以及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老家蒲江一个最穷的生产队,各显其能,首先致富。原来双流这块穷乡僻壤,居然成为成都市附近数一数二的富裕地区。现在大家的生活从解决温饱,直奔小康,正向共同富裕迈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富而奢行,去年清明我回乡祭祖,看到每家聚餐造成的浪费,一下让我想起“叫花子”这个词。


有首儿歌:“叫花子,没娘没老子,上天去,雷打你;下地来,火烧你;钻洞洞,蛇缠你;爬树子,钉钉拐拐挂死你。”叫花子,也称讨口子,书面语为“乞丐”。阶级社会滋生于贫穷。可见叫花子这种人,在旧社会,真是身无立锥之地。


叫花子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了自我保护,组成丐帮,为首者叫帮主,对丐帮实施管理,会与其他丐帮商讨,分划出各自的乞讨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崇庆县三江镇我表叔结亲,要请客,办九大碗,事先就去与附近的丐帮打招呼,送红包,还专门为讨口子们准备了两桌酒席。假如不事先应酬到位,不管哪家操办红白喜事, 叫花子们会拥堵在主人家门口,见到客人就扭到要钱,骂又骂不得,打又不敢打,赶也赶不走。倘若得罪了他们,还可能跑来故意捣乱,“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整得你好不安宁!


讨口要饭,并不是光彩的事,是为求生存所逼,出于无奈放下尊严,奔波流浪,靠别人的施舍,希望能获取基本温饱。小时候,冬天,曾见到一个老者牵着小孩,身上“穿襟襟,挂绺绺”,打起光脚板,冷得瑟瑟发抖,沿街挨门挨户乞讨:“善人老爷,锅巴剩饭……”真可怜。“ 叫花子”并不被大家待见,以致融入了骂人的话中。家里小孩一旦做错了事,有的大人就会骂:“看你一副讨口子相,啥子事都做不来!”


过去,成都有句俗话:“金温江,银郫县,双流的讨口子起串串。”有人曾用成都周边地名,编成一副对联来描述当年的贫穷:人瘦(仁寿)皮现(郫县)双流泪;穷来(邛崃)心惊(新津)哑哀(雅安)逝。但是,有一句名言:“穷则思变。”道出了贫穷的出路。现在无论你走到何处,想找也找不到叫花子了,四处看到的,都是富裕康乐的景象!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