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栋 | 一寸相思未了情

民生   2025-02-05 10:30   四川  
一寸相思未了情 

《不信东风唤不回—一个高龄留学生的自述》选载之十七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序言中的这几句话,道出了男女情爱顺应天理人性的本质特征。男女情爱是上帝的安排,是人类种族延续的客观需要,也是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古至今受到了多少中外诗人墨客的吟诵和咏叹。留学生在国外的感情生活,伴随着他们的整个留学历程,浪漫潇洒多姿多彩,既有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有摧肝裂肺的悲惨遭遇,还有警示后来者的真诚告白,值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飘飘欲仙的一对恋人(网络图片)    
和国内学生相比,留学生的情感生活自有它特别的地方。一是他们身处异乡远离家人,无助感和孤寂感更加强烈,情感空白更需要充填和慰藉。二是他们所处环境中,周围的人几乎全是异族男女,文化和成长背景不同,可以与之倾诉衷肠和谈情说爱的本族男女寥寥无几。这并非说,留学生中没有和异族通婚的例子,ULM就有一位马来西亚籍华裔王姓青年,和一位美国白人姑娘朱丽娅相爱结婚。这对异国鸳鸯热心教会事务,乐于帮助华人同胞,在华人留学生中留下很好口碑。不过,异族学生恋爱通婚的情况,在留学生中并不普遍。毕竟,出身背景和文化基因不同,必然带来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再加之语言上的障碍,影响了留学生们和其他异族人士沟通和相处,要发展成恋人关系困难会更多。三是留学生所处的舆论和社会环境,比起国内要更加开放更加宽松,让他们有更大的自由挥洒空间,在较传统的人眼里,出格的事情或许要多很多。这三个特点,就让当时的中国留美学生的爱情生活,具有国内没有的特点和色彩。


我在ULM的时候,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约在90人左右,平均年龄约在30-35岁。这个年龄段决定了留学生们的婚姻状态大都是已婚,纯粹单身的不到三分之一。如果要把留学生的婚否或情感生活状况,按照类型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无异性朋友纯粹单身的算一类;单身但已有异性朋友的算第二类;已婚并和家属同住的算第三类;已婚但和家属大洋两岸分居,或在美国两地分居的算第四类。这是个粗略划分,要详细起来情形就要复杂得多了。第四类人中,像我这样的年龄较大、观念较为守成的“老实人”数量也不算少。不过,感情这个东西,是一种充满能量和最不受羁绊的神秘力量,它让人看不见,摸不透,挡不住,“横冲直撞,不坚不摧”。这四类人之间并没有天然藩篱,只要是两个男女就可以因爱结缘终成眷属,也可以因情生恨成为冤家。


1993年的迎新会上,吃完饭后是同学们的即兴表演。一位武汉来的女同学M,被主持晚会的W点到出演节目。M灵机一动,要求W和她搭档唱一曲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是现在国内即兴表演时大家常常爱使用的段子。初来乍到的M并不怎么怯场,W也配合自如,把一对夫妻的角色表演得像模像样。我在观赏表演的那一刻,心里不知怎的突然冒出一闪念:他俩好像真的是一对鸳鸯呃!这纯粹只是个一闪而过的怪异念头。因为W整整比M大出十岁,而且还有个妻子在上海。没有想到的是,物换星移的两年时间过后,这两人还真的结为了连理,现在他们常住在加州,都有稳定的工作,还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这当然不是我的意念发功的结果,是不是天工神力造就的一段奇缘呢?也许吧。


当然,留学生们的感情生活,也不完全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因为赴美留学而造成劳燕分飞的人也不在少数。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中,离婚率接近40%,远远高于当时国内的20%左右,也高于美国人的25%。分析起来,可能有两地分居,生存压力,环境及观念的变化等等原因。ULM的C同学的不幸遭遇,可以说是这类婚姻的一个典型案例。


C曾经和我同住一个小院,我对他有一些了解,但对他太太知之甚少。他三十刚出头,出身高干家庭,家住北京,毕业于南京一所大学。C对人实诚,做事认真,没有高干子弟的纨绔习性。尤其难能的是,C对他太太简直是一往情深忠贞不渝。在美留学期间,他对太太一直都是呵护有加。家里的大小事务他全包全揽在身,让太太全身心投入学习。1993年秋季以后,他太太转学到更有名气的UT阿灵顿去了,把他留在门罗。他一边上学一边加班加点打工为太太赚取学费。没有想到,就是这种分居生活为他们日后的婚变埋下祸根。我不知道,C同学的婚姻有没有经历过“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样的山盟海誓。不过,即使有,也敌不过现实生活的巨大冲击力。


放单飞去阿灵顿的C太太,到底发生了什么奇遇,我们局外人知道得并不多。不过未经证实的说法是,C太太在阿灵顿上学期间,巧遇一位台湾来的年轻地产商。那边厢,台湾人刚离完婚,生意忙碌之余,感觉自己缺的不是钱而是一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窈窕淑女。这边厢,C太太不缺美貌和柔情,缺的是对付现实生活中各种艰难困苦的招数,尤其缺钱。台湾人向C太太表示,一套四居室带花园和游泳池的别墅是现成的。结婚后可以马上为她办理绿卡,学费和今后的生活更不是问题。她犹豫了动摇了最后同意了。到德州后的第二学期的寒假,她选择了一个星期天下午把她的决定告诉了丈夫C同学。那天,我碰巧也在家里,隐隐听到从C的屋子里传过来哭泣的声音,下面这段谈话是C后来告诉我的。


“C,我们分手吧,”她平静地说。


“可我们出来前不是说过,不管怎样,大家都要在一起吗?”C言语中充满怨尤。


“是的,我们是说过这个话。可我也不知道这边环境如此恶劣呀。”


“有多恶劣?大家不是都在念书吗?毕业后找个工作情况就会好转嘛。”


“别提念书了,靠你那样去打工赚学费,我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文凭?”


“我爸不是答应资助我们吗?” 
遭遇感情问题的年轻人(网络图片)
“我不愿意,我想靠自己。再说了,你爸能给我们绿卡吗?我们还是分手吧,”她最后决绝地说出这句话,然后去收拾自己的东西。傍晚时分,台湾人的宝马车来接她,在楼下鸣了两下喇叭。“C,对不起,我走了。”她提着行李转身走出来。这个时候,正好我也提着水桶从屋子里出来去洗车,看见C太太神情凄惶,脸颊上的两条泪痕明显可见,她迅速上了宝马车离开了。


1995年夏,C提前修完课程后回了北京。据说,他家里已经为他准备好一个新的女朋友。但C毫无心绪理会那件事。他见到太太还留在家里的那些东西,心止不住往外滴血,“衣儿,镜儿,梳儿,件件般般都是娘子在,流干泪水,也换不回娘子心”(这是我胡诌的几句山寨词)。他不断反省自己,觉得他当初太过粗心大意,不该放她单飞去阿灵顿。不,他觉得他们俩压根儿就不该去留个劳什子学。要不,这一切原本都是不会发生的。他们的美国梦是什么?他的美国梦又在哪里?美国明明就是一个让他肝肠寸断的地方,又哪来的什么美国梦?C同学魂断美利坚的凄美爱情故事,让人唏嘘不已。可见,留学美国不仅可能给人带来学位、财富和梦想,有些时候也会带来梦断后的心碎和悲伤。


一般影视剧,为了刺激观众心里那块男欢女爱的自然属性,调动他们的胃口和增加收视率,绝不会按照A爱B,C爱D,E爱F的刻板路子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不出彩太乏味没有卖点。剧本总会写成A爱B,B爱C;C爱A,D又反过来爱B,让几段感情像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一样互相纠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副“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曲折迷离的局面。我在ULM就目睹过一场留学生中发生的类似感情纠葛。


1990年八月底入学后,L过了抵美伊始那段繁忙迷乱的时期,学习生活很快就走上正轨。L慢慢克服了最初英语听力不佳听课吃力的阶段。他本科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艺术学院,来ULM学习小提琴专业,师从C. 大卫博士。非常幸运和难得的是,L同学“劳燕分飞”,和他的太太P同时来到这所学校,师从同一个教授,学习同样的小提琴专业。更幸运的是,夫妻俩都有全额资助,经济上比其他留学生更有优势。L人长得十分英俊,学习上刻苦认真冲劲十足,一学期可以同时选修六七门课程。他太太人长得漂亮气质不俗。开始一年,夫妻俩的日子过得相当顺畅平和。学习中,除了西方音乐史,因为涉及人名、地名、曲名和事件名等一大堆专有名词,学习上稍感有些吃力外,其他功课学习得十分轻松。


寒暑易节熙来攘往,转眼就过了两年来到了1992年。这一年,对L来说,应该是喜庆的一年。这年10月,妻子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国内两边父母听说家里新添人口,还是个拿美国护照的小公主,自然是无比欣喜。高兴归高兴,压力却凭空增加了不少,家务上的时间上的经济上的都有。为了减轻儿子儿媳负担,L的父母就办了来美探亲的手续,从重庆老家来到美国。父母来美后放下了国内艺术家的身段,把家里大小事等一概包揽下来,让L和P夫妻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L夫妻在时间上比从前从容了许多,但是经济上的压力却陡然增加了。父母来后家里平添了两张吃饭的嘴巴,每个月总要多花销两三百美元。这笔数目对月入千把美元收入的L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销。节流总是有限的,开源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另一个必然的选项。1992年寒假,以及接下来的春季学期,L选择休学半年到什里夫波特(Shreveport)打工。什里夫波特距离门罗有一个多小时车程,不可能每天回家,半年中L吃住在餐馆,每周只有一天能回家。L打工的那家中餐馆生意兴隆,自然打工仔的收入就水涨船高,相当不错。半年下来,担任服务生的L跑烂了好几双鞋,也赚得盆满钵满,让家庭安然度过了那个经济上的瓶颈时期。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半年中,L与太太相处时间骤然减少,难耐空虚寂寞的太太感情上就有了“另辟蹊径”的传闻,据说是学习地质专业的中国学生Z。L很快就从中国同学口中听到有关太太的一些只言片语,家庭生活从此不再平静。L夫妇经过一段的热战后,很快就进入冷战时期,最远点已经走到了离婚的边缘。“屋漏偏逢连夜雨”,L在家里得不到他需要的感情温暖,就企盼从其他地方去获得,这个时候,又恰逢Y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她向L发出诱人的信号。里应外合,一拍即成。L和Y开始了秘密接触,L的婚姻问题逐步进入了危机阶段。


Y身材中等,姿色略逊于L的太太P。她原本是拿F2签证来ULM陪读的,她先生H毕业于吉林一所艺术学院,也在ULM专攻音乐指挥专业。在门罗待了一年以后,Y也考过TOFEL进了ULM攻读护理专业,希望毕业后能到医院找一份护士工作。Y虽然比起P来姿色稍欠,但她情商见高,处事圆润做事干练,和大家关系相处不错。她这次出现红杏差点出墙的迹象,也是事出有因。


Y的先生H,一米八几的个头,长得阳光帅气,专业成绩出众,招蜂引蝶的事情在所难免,正所谓“人见人爱,见人就爱”是也。据说,H在太太Y来美国陪读之前的感情真空时期,就和T有了暧昧关系。有人说,曾经看见他们两人手牵手在校园散步,还一起开车出去购物。到底他们的关系最远走到了哪一步,除了他们两人外没有人知道。就在他们相处得如胶似漆,关系快要失控的时候,H的太太Y突然出现在门罗。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是音乐学院那个是非窝。Y来后很快就听说了她先生与T故事的大量细节。说不准,她名义上是来陪读,实际上是在国内听说了有关丈夫H的一些风言风语后,才忙不迭把个五岁的女儿丢给自己的母亲,匆匆赶来监视甚至清算丈夫的婚外情事?


可以想象,Y到美国和H汇合后,日子一定会过得非常闹心。传出来的消息说,两口子经常吵架闹别扭。关着门发生的事情,一定会更让人惊悚。据说,有一次两口子开车去什里夫波特游玩。回来的高速路上,两口子说到情绪失控时互相抓扯起来,H来不及操作汽车方向盘,车子直接冲向另一边车道,差点和迎面来车相撞。Y与H的感情纠纷,闹腾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结果。因为双方都有过外遇,各自都理亏一分,优柔寡断是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是双方与外遇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当机立断的机会成本。


再说说H的相好T 吧。T来自杭州,一反杭州姑娘小小蛮腰的常例,长得十分丰满甚至有些肥胖臃肿,但是,人却十分文静温柔,说起话来一口柔美的吴侬软语。大概是她身上的那种淑女气质打动了H。但据T所在学院的中国留学生说,这回完全是T的主动,大概又是被H的阳光气质征服。她和H卿卿我我的好日子,因为H的太太Y的突然降临不得不戛然而止了。


T的老公在国内没有学历,到美国后只能到远离门罗的达拉斯去打工。虽说距离能产生美,但距离也可以让感情产生裂痕。T的丈夫很久回家一次,面对学化学专业且感情丰富的太太,也没有什么过多话题可聊。久而久之,感情的疏离关系的淡漠就成了必然。她在情感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出事就是早晚的事情。只可惜,她“错把杭州作汴州”,用情用错地方,给两个家庭都带来不幸。


和H的一段不了情结束以后,T变得心灰意冷,人也瘦了一圈。真所谓“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以后除了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外,她虔诚信奉上帝,一心只专注教会事务,希望用上帝的力量去抚平情感的伤痛。大概两三个月以后的一天,T的丈夫突然来我的住处找我。因为他英语不太好,他要我帮他打电话联系律师,说是想打官司和太太离婚。以后,他们是否开始进入法律程序以及结果如何,我离开了门罗就不知道了。


回头过来再说L和Y的结局。Y对丈夫的婚外情感到非常愤怒,决定和他离婚。Y除了是一把理家好手,能够在生活上把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外,她还许诺和丈夫离婚后与L结婚,婚后要把L无法从太太P那里得到的加倍补偿给他。一个男人,想从一个贤良妻子那里得到的都在这里了。L在遭遇感情冰霜的时刻面对如此这般的Y,就算胸中有十万雄兵也无法抵挡。


但是,L要和P离婚再和Y结婚之事,遭遇到他父母的强烈反对。就算L的父母对媳妇有些不满,但也极不情愿见到L 离婚对孙女造成的巨大伤害。对孙女疼爱有加的L父母,在他们即将回国的前夕,召开了两次家庭会议,想把问题解决在失控之前。会上,问题被摊开来进行了充分讨论,该批评的批评,该作自我批评的也作了自我批评。会议决定,L父母把孙女带回重庆抚养,L和P各自调整心态,从此都“改恶从善”,好好呵护彼此的感情,好好维系这个小家。当然,这里的几句话,无法道尽这中间他们自己经历的感情波澜。


L和P的离婚计划胎死腹中后,L向Y说明了情况,向她表达了不能和她结婚的歉意。Y今次的感情风波,原本就是对丈夫的报复,是一种情绪宣泄,并非对H完全恩断义绝。她理智地接受了L安排的结局,虽然可能有些伤心和勉强。

幸福的家庭(网络图片) 
以后,这几对“冤家”拿到学位后各自都离开了门罗。L夫妇去了康州,在那里的一所学校任教。我回国几年后私下里听人说,L现在一切都很好了,女儿可爱,夫妻关系和好如初。他本人在另外一所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留在本校任教。P没有出去工作,一边在家相夫教子,一边开馆收徒教授小提琴。家庭的一场情感风暴过后,一切的一切都又恢复了正常。另一对H和Y去了德州,H还在大学继续攻读,Y放弃了学位追求,在达拉斯开了一家中餐馆,从经济上支持丈夫的学业。过往的那段感情波折,像一枚落在湖面上的小石子一般,荡起几圈涟漪过后石子沉入水底,湖面也恢复了平静。只有那位可怜的T,一个人留下来独自寂寞,独自神伤。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发生在ULM留学生中间的这几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结束了,没有结束的是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