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 | 那年辰上学时走城墙

民生   2025-02-03 07:34   四川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因在烟袋巷暂住,故每日上学都爱上城墙走,在老南门城门洞西侧南边一石梯下城墙,到外南桓侯巷小学去上课。


说起成都城墙的悠久历史,它还是在秦汉时期‌的公元前310年,由秦惠文王令张仪和蜀守张若按咸阳格局兴筑了成都城,分为大城和少城‌。

据资料记载,公元前873年,由于地处云南的南诏国兴起,四次举兵反抗朝廷欲攻侵占成都。为了防患南诏强大的军事威胁已迫在眉睫。


唐乾符三年,公元前876年在西川节度使高骈的上书朝廷准奏下,便在当年西川八州军士,加上成都周围十县每户出一丁,每日役夫数万人,声势浩大的展开筑城工程。


不久,终用短短三个月时间,成都城就告竣工,建起了牢固的城墙。并在原址城垣还扩建。


新修筑的城墙被称为罗城,随着历史进展,成都古城墙虽然也在各朝代有所大力耗资加固,维修的投入。但由于岁月沧桑的磨砺及战乱频繁。成都古城墙却仍然又不断地多遭破坏。

到了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花费巨资重修,而所建的成都城墙,这应该也是距今最近,规模最大的古城墙。


据资料介绍,城墙周围长二十二里八分,高五丈,设有垛口及箭孔8122个,八角楼4个,炮楼4个‌。


包括城墙四周分别建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门外建有如月形的瓮城‌以加固防患于未然。


如今,成都四门的城墙已消失了多年。除了北较场由于多年特殊情况,幸运地保存下来30多米左右长的旧颜外,和现发掘寥寥无几的几处老城墙的残迹,无疑也增添了人们感受,了解到老城墙的悠久古老的底蕴。


现在回忆起那时每日上学,我都顺着指挥街,桂花街及瘟祖庙街,经过逐渐变高的路面,眼前就是高高矗立,一座东向西青砖灰色的老南门城墙。


因此,桂花街和瘟祖庙街两旁热闹的商铺和向南直行道路也由此中断。而毗邻它的治平巷在一些简陋的,或顺城墙倚墙搭修的民房周边显得很僻静。


由于离城墙不远路面又增高,金字街东口却变得低了许多。


顺着坡坡上去,金字街背面坡上却有一个小坝子,常有收荒匠稳坐在那里,和经常看到一老者坐在方桌前的高板凳上,貌似严肃操看相术的算命先生。


小坝子及顺城墙下的泥巴土路面晴天是尘土飞扬,雨天则是稀泥浆浆。这也是瘟祖庙街中断可右行,顺城墙直伸向老南门城门洞内侧的小道。旧时有人称呼它叫一巷子城墙边,也就是东都路。


它的路面也较高,路下边就是金字街的瓦房时,有些地方唾手可取瓦。


当时有几家倚城墙修的草房住家户,却在门前和街对面摆起竹器之类物件,和其他杂件卖来维持生计。


就在金字街向南的坡坡右边,从新南门延伸到老南门城门洞这段城墙的地方,有一条上城墙的青石条宽台阶梯。


青石条阶梯约有两米左右宽相当牢固。由于墙体石梯向北,近处又有树木,石条边处长了不少杂草、苔藓。


每当背着书包兴致勃勃地登上城墙时,我总要兴奋地眺望四周。


记得清楚的是在54年仲秋一天早上,走在城墙上看到现在依然安静地城里面,那参差不齐,鳞次栉比,纵横交错的大片平房,院落。总感觉到它慢慢地已被灰蒙蒙的炊烟,或又像是茫茫的晨雾将它已与天空浑然一体,而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城墙外面整片郊外农田地,和树丛中的民宅,小道都在朦胧的轻雾中显得很非常宁静。


我仔细觅寻那,时而隐约可见屹立在朦胧天空中的双座电塔,很使人久久凝望。

特别是在看到晨雾轻盈环绕,仍矗立在茂盛的丛林中的华西坝红棕色的钟楼,耳侧又仿佛回萦起幼年,睡在温暖的被窝里,听到它那熟悉清脆,悠扬的钟声时,却又传来母亲的慈爱声音催我起床,洗脸吃饭,上学。


可是现在使人联想起自己目前无奈与坎坷,周折,在动荡中生活与学习,瞬间一些伤感骤然而起,眼中情不自禁觉得有点湿润起来。


突然,一股清冽的秋风使自己还在孤独与惆怅中憬悟想到,孑然一身走在这冷清,寂寥的城墙上时,不知怎样自己也立即加快了行走的脚步。


现在还是再讲,在瘟祖庙这里上城墙向西到南门城门洞就是300米左右。


而瘟祖庙向东这段城墙40米左右处,在抗战中为防日寇飞机轰炸,将这里城墙开掘了一个大缺口,以便城里的民众疏散。


现在这里城墙上尽头,堆积了不少泥土和杂乱的垃圾,故从未走到那里去过。

向西眼前的整段城墙上的路面,已渐渐变得不平坦,及大小坑坑也逐渐增多。紧接着这里一长截都是取土留下挖的深坑凼凼。


今时的城墙已不是外国摄影师1904年拍摄的城墙模样了。


城墙楼,城门洞,城墙垛和女墙早已消失,边沿是只现出一层低矮城墙砖的残迹。


这段城墙的路面,只有中间留有一条一米多宽,高,低坡坎不平坦的泥土小路。两边路下尽是大小连片的深坑和大凼凼。


遇到下雨天我是不敢走城墙的。因为那里一长节路面下雨都泥烂路很滑,行走很危险。


在过了这段遭受满是创伤痕迹的深坑之地,荒凉至极的古城墙路面后,前面却又变得较平坦并长满杂草的路面。


在离城门洞不远的城墙上,你会看到有一座孤单地望火台。


这座建政后不久,修筑有瓦房顶,砖砌的望火台有十多米高。它西边台下有一供人进出的小木门。


这里城墙的路面,犹如一个长方形的坝子,在望火台西处,就是老南门城门洞。南侧便是下城墙有较陡,不宽的石台阶后,便到了火巷子北口和南月城街。


北面就是南大街。


据悉老城门洞及瓮城也是抗战期间被拆除,留下东,西两边城门洞裸露的,是平整城墙青砖墙壁。


就在这城门洞城墙上望火台南边,还有一节连接向南延伸的,比城墙较窄一些,长度约30米左右的瓮城城墙残迹一段。


我估计,它是成都四门的瓮城墙在那年辰,是唯一留下的一段瓮城城墙。


它上面也是有大部分取土留下的深坑,但都已被茂盛,杂乱的丛林和茂密的野草淹没。


每次路经这里欲将下城墙,我都要瞧一瞧这潮湿,被荒芜的这段城墙,总感觉得它十分阴森,也只好望而却步于匆忙中走下城墙。


但我下城墙后,还是要偶厼不走南月城街左手方向出城。是顺着这座半节瓮城墙下边,这一条10多米宽,不到40米长,微微有点向西南弯的,通向南河边的同兴街相连接的小巷子。


想到当初第一次看到向南延伸的瓫城城墙下,居然还有几个小城门洞而特别好奇。


后听老人们说,这几个城墙洞原是瓮城墙下堆放杂物的洞子。


现在看到的其中一洞是做生意的把货物摆在街沿上卖。


更扯人眼球的是在瓮城头二间小城门洞里,分别一洞放救火用具,架子上挂了几排红色救火的水桶,铁杈子及橡胶管子等救火器材。中间房檐下还挂了一口钟。


隔壁一城墙洞里还放了一辆约那时救火的火龙车。


其实它就是铸铁组合的一个长方形蓄水的水箱。它下面有四个铁轮子以便移动。需要水时,用人操纵着上下压力铁杆,将水压通过橡胶软管喷出水救火。


那时,许多人喊它叫火龙车。


据悉,在民国时期这里便由街道上诸多商贾,地方绅士及有关人员出资运筹,组建成立的义务救火队的专职场地并已使用多年。


从此,此巷子渐渐被人们喊它叫火巷子。


记得一次我又走这里过时,十分惊讶地看到原停放在城墙洞里的火龙车已不存在,现已换成了一辆崭新,红色有头的小救火汽车,很洋气地停摆在那里。拱圆形城墙洞门边,还站一位穿黄色军装的执勤军人。


我抱着十分看稀奇的心情走上前去想仔细观看,但执勤人员对小孩仍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炯炯有神的双眼盯着我。


没有多长的时间,这里停放的救火车就迁到下南大街铺面里,继续完成救火的使命。


这巷子另一边是平房和几家商铺,院落。记得还有一家茶铺。


到这家茶铺喝茶的茶客不少是从事买卖行㐀的生意人。做米生意较多。


每日一早,这些人都聚集在这里吃茶,商酌各行业的㐀务和探讨行情。


就在这条南河边沿老城墙,向东延伸到瘟祖庙垮城墙口的同兴街,旧时我有一个同学家住在那里。


一次他约到他家去做作业。他家住在同兴街一院子最里面。在陆续穿过了二个院子才是他家。


当他打开院门时,我很惊诧,院子里面墙壁居然是高高的,一座青黑灰色的城墙。


说是院子却又像是吃饭的地方。空荡的房子中间摆了一个大方桌,和几把靠背木椅及有两间住房门。


瓦房顶也高却没靠城墙搭建,屋挡头上还有一缕阳光射向城墙壁。


他家厚厚的城墙砖墙壁显得很平整,牢固。勾墙缝的灰白色灰浆一排排,一条条也十分清晰,至今印象极深刻。


我笑着问他,这里怕不怕城墙上有人丢东西下来时,他怔一下说道,都没有听说过,就是吹风时爱掉泥巴渣渣。


后记

就在我那两年经城墙上走不久的五八年前后,这段城墙在成都市可能最早,全部消失。


但不知何缘故,我至今忘不了在曾经岁月中,给人留下的它最后的残迹烙印。


而今时光不断地流逝,古老的成都城墙,为当时城市发展而消失了多年已成了历史。但市中心的明蜀王府老皇城也后来一样灰飞烟灭,却成了永远的遗憾。


好了,谢谢你的关注,下次再会。

二〇二五年一月二十六日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