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丨 作家王可田评论集《诗歌内外》出版

文摘   2024-09-27 20:01   陕西  




近日,作家王可田评论集《诗歌内外》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诗歌内外》以陕西的诗人、小说家为主要观照对象,勾陈历史,把握现实,在诗学主张阐释和诗人风格评论上,都有不俗的见地。作为一部立足陕西又有着全国视野的文学评论集,本书有自觉的历史意识,除了当下的实力作家,他还通过对一些过世的作家的评论,勾勒了陕西文学创作这几十年来的谱系。此外,作者的基本学术语言和学术体系,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比较难得的现代性视野,这使得作者能够在一种多元的、现代的评价体系里,去把握他要评介的作者。




词条


文丨王可田

发现


被盲目的意志鼓动,我以为我是在创造,其实仍是发现。我所有的工作如此徒劳,仅仅说出而已。但那廉价的沮丧也不会归属于我,我的整个身心已加入发现之物的永久运行中。


词语


词语,规定性的空壳。写作,就是为其灌注血气,使之成为肉质的活的建筑肌体。



诗,应该是与人的心灵、灵魂最贴近的一种东西,它的语言必然有着灵魂的隐秘和幽微。诗,是一种发声,至纯至真的诗必然回荡着灵魂最深处的声音。诗与生命本体的同构,也要求着语言所传达出的生命信息和能量。


诗意


诗意成为诗歌唯一可靠的标识或特征时,带来蒙蔽也就在所难免了。

诗意只是某种有意味的氛围或情调,正是在诗意层面的滞留以及过度的依赖,阻止了诗歌更为深入的表达。


诗歌


对于诗歌,或许可以这么说,它是在求真意志推动下,所进行的合乎人的基本伦理的美学创造。


本体之诗


作为一种诗性存在,或者说作为本体的诗,它在宇宙万物中容身,并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显现自己。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精神实体,是万物流变的链条中不曾缺失的元素。


诗人


诗人这个词,可这样理解:诗与人的契合,也即诗歌精神与生命本体的契合。契合的程度,将验证一个诗人的纯粹度。


诗歌精神


当艺术沦为娱乐,无聊猥亵的喜剧狂欢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诗歌精神已湮没无闻。

一个肤浅的时代无法承载悲剧的重量。


理念


这是美的幻象,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这是那至高的理念洒向人寰的一道光。


写作


与语言同步以至融合无间的,乃是诗人的心智和灵魂,语言的成熟意味着诗人心智和灵魂的成熟。这一过程势必是艰难而漫长的。写作,就是冶炼词语的黄金。当然,我们如此道说时,词语已不限于词语本身,它在最终意义上,乃是精神的“道成肉身”。


精神空间


如果说小说是语言的铺张,诗歌就是语言的节制或省略,有限的言说将空出来的位置留给无限扩张的精神空间。


侧重


造型艺术注重的精确和稳固、再现与静态特征,以及音响艺术的飘逸和灵动、表现与动态特征,都是诗歌所需要的,只是不同的诗人会有所侧重。


进入


不仅是观察,观察太外在;不仅是认知,认知过于理性。是进入,全部身心的进入,以自我生命融汇并整合的进入。


审美趣味


大众的审美趣味或许是硬道理,因为它决定着市场的走向。但大众的意愿并不能左右艺术的法则,艺术的独创性原则和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往往与大众的审美趣味有很大偏差,甚至背道而驰。


表达与倾听


表达,首先是面对自我的,其次才是不可预知的茫茫人海里若有若无的耳朵。也就是说,真诚、自我的表达并不预设受众,他(她)在意的是表达的圆满。倾听者的耳朵有权自由选择自己的好声音,但好的表达总是置倾听者于不顾。


爱者


诗人,首先是一个爱者。缺乏普遍的同情和对他者之爱,不配承担一个言说者的使命。与诗艺的精进同步,乃是创作主体的精神品质的历练。从高尚的人格和纯粹的灵魂里闪射出的光芒,穿透世代的迷雾。


通灵者


成为“通灵者”,意味着冒险,而艺术的创造与冒险总是紧密相连。精神探险不仅伴随发现的惊喜、惶惑的迷乱,更有血刃在灵肉之上高悬。成为“通灵者”,是获取,也是受难。当我嗫嚅着说出“牺牲”这个词,自身的胆怯以及时代的贫乏都无以回应。


对抗


诗人的本质特性决定了他与世界紧张的对抗关系,也预示了无法调和的悲剧性宿命。


隔绝


被社会抛弃,是可悲的;主动选择弃绝社会,是悲壮的。但结果都一样:退守自我的孤独。


危险


当一个诗人享受生活的时候,诗就平庸了。而不平庸的诗、真正的诗也是危险的,足以摧毁现有的生活。


孤独


孤独是一种闭合,在闭合中挖掘;爱是一种敞开,有着光源般的投射。从孤独走向爱,更广袤的世界在内外交互的喧哗中展开。


命运


命运,看似是外在的遭遇,其实有着更为内在的原因。同命运对抗,很大程度是自我对抗。所谓命运不可抗拒,意即分裂的自我终将屈服于同一的自我。所谓与命运握手言和,就是不再挣扎了,说服自己,心平气和甚至微笑地接受命运带来的一切。而热爱命运,则是更为豁达的态度。经过爱恨生死、悲欢离合的历练和打磨,一颗心会更加深邃、宏阔,装得下生之苦楚、死之悲怆,装得下富足安康,也装得下厄运和灾难。


死亡


犹如厚厚果肉包藏的核,死亡也是一粒种子,潜伏在生命内部。它黑暗、虚无的本性,带来强有力的腐化和侵蚀。是虚无彰显了存在,是死亡托举出生命。


死亡想象


死亡想象是悲剧性的、饮鸩止渴式的,它让人从严酷的生存现场暂时解脱。其潜在根源,或是对人生苦痛的逃避,或是对生命之谜的寻根问底。


存在


所谓存在,不过是时空交会处的凝定;所谓永恒,不过是时空的消匿;所谓不死不生——转化是残酷的,从有形到无形,从一颗泪到一阵风。


居留


尘嚣遮天,却听不见真正的声音;广厦华屋鳞次栉比,却没有真正的居留。

存在一如虚设,世界已被掏空。


悲剧性


生命的悲剧性,不仅在于个体的彻底毁灭,坠于万劫不复的深渊。更深的根源,来自人渴求永恒而不可得、对自身的悲剧性宿命无法认同。


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是一条拥挤的道路,也是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把幸福寄托在外在事物上,多半会失望的。占有必有失去,必有对失去的忧虑。而内在于人的那些东西恒定不变,那是幸福之源。追求幸福的道路,一条向外,一条向内。或者说,幸福之路是经由内心而通向外部的道路。


永恒体验


永恒是什么?我想,那不一定是时间链条的无限延伸,而是某种程度的断裂,是永不停息的川流在特定境遇下的暂驻。现实中难以找到,一种体验,超越了物理时间的心理时间。

缺少了生命神圣意义的烛照,永恒体验就不可能发生。


永恒


对永恒的渴望,也从反面印证了我们自身的残缺。在这个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对此,我深信不疑。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理想的聚合,真善美的统一。它是幻象,是理念,是我们人类这从爬虫进化而来的毛坯所向之终极。



神,可以是宗教意义上的实存,也可以是人对自身不圆满性的至高期许。


极致


人的想象力和思辨力在对神的言说中,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就是这极致的发挥,也不能抵达那位全知全能者,不能将其无限和完美略述一二。


光体


人的意识之光投向外物、灌注外物,外物遂成为人认识自身的一面镜子。神的光体映照的正是人心深处的终极渴求。


理想国


国王被逐,商人饮恨,民众不知所终,我的理想国剩下三个公民:诗人、哲人和科学家。






王可田  1972年生,陕西铜川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院第三届签约作家,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参加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入选陕西“百优作家”扶持计划。作品见《诗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钟山》《芙蓉》《文艺报》《文学报》等近百家报刊,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陕西文学60年作品选》《<上海诗人>十年精选》《天天诗历》《新诗选》等选本。出版诗集《麦芒上的舞者》《存在者》,评论集《诗访谈》《诗观察》。先后获鲁藜诗歌奖、延安文学奖、陕西作协年度文学奖、陕西青年文学奖等。





总编辑龙少
收稿邮箱:404397421@qq.com

文學陕軍新媒体联盟



绿色文学
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主办,以《延河》下半月刊为阵地,团结青年作家,助力文学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