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长期无法治愈,曾被称为“不死的癌症”。随着医学界对SLE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药物层出不穷,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红斑狼疮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早已不是奢望。因此了解早期症状,掌握科学治疗方法,是每一位患者和家属的必备知识。下面华小皮就跟大家再聊一聊“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因免疫系统失调而引发的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并对抗外来的细菌和病毒。但在红斑狼疮患者身上,免疫系统发生了“误判”,把自己健康的细胞当作“敌人”,发动攻击,从而造成了多器官损伤。因为红斑狼疮影响的器官众多,常涉及皮肤、关节、肾脏、心脏、肺部等系统,所以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的早期症状复杂多样,且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期表现:
这是红斑狼疮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皮疹一般出现在鼻梁和两颊,形状像蝴蝶的翅膀,特别是在日晒后更明显。
许多患者会长期感到疲乏无力,反复低烧的情况。
红斑狼疮患者对阳光特别敏感,日晒后皮肤可能会出现发红、发痒甚至出现皮疹。
红斑狼疮患者常出现反复口腔溃疡,溃疡不易愈合,可能伴随其他症状一起发生。
疼痛部位通常出现在手、腕、膝盖等关节,患者可能早上起床时感觉关节僵硬,影响日常生活。
手指或脚趾在寒冷或压力下出现苍白或青紫,俗称“冷感指”,是红斑狼疮的一个重要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由于症状多样,红斑狼疮常常容易被误诊。因此,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尽早到医院进行专科检查,以便明确诊断。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症状是红斑狼疮较为明显的表现,但还有一些隐匿的系统性损害症状,比如累及肾脏、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对于红斑狼疮,早期、规范的治疗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尚无法彻底根治,但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治疗方案通常包括:
药物是控制红斑狼疮的关键。常见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于缓解关节疼痛,抗疟药物(如羟氯喹)用于抑制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用于控制病情进展,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用于快速抑制炎症反应。有患者过于担心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而随意减药甚至停药,这是不可取的。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诊,会大大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身体的影响。
近年来,贝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已获批用于红斑狼疮的治疗,能够精准调控免疫系统。其他新型生物制剂,如泰它西普和阿尼鲁单抗,通过靶向B细胞活化因子、APRIL或I型干扰素受体,适用于疾病活动度较高或对传统免疫抑制剂不敏感的患者。此外,靶向B细胞抗原CD20的利妥昔单抗、JAK信号通路的氘可来昔替尼和乌帕替尼,以及处于试验阶段的CD19定向CAR-T细胞疗法均展现出良好前景,为未来红斑狼疮的长期缓解提供了更多希望。
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管理同样不可忽视。红斑狼疮患者应避免过度日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强免疫力,尽量减少感染和情绪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紫外线可能会加重病情,建议出门时使用防晒霜、遮阳帽、遮阳伞等,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感染是红斑狼疮的常见诱因,因此患者在气候多变的季节应特别注意增减衣物,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过度焦虑、抑郁可能加重红斑狼疮。建议患者平时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适当运动,并定期与心理医生沟通,保持心态平衡。
红斑狼疮患者应均衡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增强免疫力,但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红斑狼疮的病情变化较大,患者需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身体指标,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很多患者在确诊红斑狼疮后会产生恐慌,甚至误以为红斑狼疮等同于“绝症”。其实,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红斑狼疮的治疗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只要坚持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病情的长期缓解,并过上几乎与常人无异的生活。在医学发达的今天,红斑狼疮患者的生存期已经大幅延长,尽管该病无法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规范治疗使患者远离复发和器官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全可以过上健康而有质量的生活。
1、Antonis, Fanouriakis,Myrto, Kostopoulou,Jeanette, Andersen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2023 update.[J] .Ann Rheum Dis, 2023, 83: 0.
2、Dennis, Niebel,Luka, de Vos,Tanja, Fetter et al.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An Update on Pathogenesis and Future Therapeutic Directions.[J] .Am J Clin Dermatol, 2023, 24: 0.
3、Antonios, Psarras,Miriam, Wittmann,Edward M, Vital,Emerging concepts of type I interferons in SL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J] .Nat Rev Rheumatol, 2022, 18: 0.
文 | 郑承辉
审 | 李剑 杜娟
编 | BEST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