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专家工作室暑期读书分享1

文摘   2024-09-12 23:38   广东  
焦利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

在探索科学奥秘的长河中,元素周期律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更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石。暑假我阅读了《科学发现揭秘——以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为例》这本书,该书以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详细描述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科学革命的年代,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这一伟大发现背后的故事。

那是一个化学元素不断被发现,而它们之间关系却混沌不清的时代。科学家们试图寻找一种能够串联这些元素的内在逻辑,但都未能如愿。门捷列夫凭借其非凡的洞察力和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终于在1869年提出了元素周期律的初步构想。他巧妙地将元素按照原子量排序,并预留出空位给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预测了它们的存在及其性质。

作者深入剖析了门捷列夫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门捷列夫并非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而是通过对已知元素的深入分析,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的成功在于将经验科学与理论科学相结合,既重视实验数据,又不失对整体规律的哲学思考。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法,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书中还着重描绘了门捷列夫与同代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科学社群内部的学术氛围,也反映了科学知识是如何在辩论和验证中逐步成熟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最初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但他坚持自己的理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索的曲折和不易,以及科学家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作者还对元素周期律的后续发展进行了追踪。随着新元素的发现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元素周期律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扩展。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科学进展,让读者明白门捷列夫的周期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科学探索中丰富和完善的。这一部分不仅增加了读者的知识面,也强调了科学知识的动态性。

阅读,我深深被门捷列夫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他的故事不仅仅是科学史上的一个节点,更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一次挑战。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不仅解决了当时科学的一个重大难题,更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它告诉我们,科学探索不仅需要耐心和细致,更需要敢于想象和创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对未来的科学探索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书中提到巴浦洛夫的一句话“我只记住了结果,而先前全部的思维过程我却忘记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记忆和认知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往往只关注最终的结果,而忽略了达到这个结果所经历的思考和努力过程。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对经验的积累不够全面。

首先,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重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尝试。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关注过程还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次的失败。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然而,正是这些失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追求成功。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

最后,这句话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方法。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板。

王春江(深圳实验学校崇文高中)


暑假我阅读《万物有化学》,其中那册“军事中的化学”让尤为着迷,深刻感受到了化学学科在军事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书中丰富的内容,使我对化学军事应用领域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首先,本书从战争的视角提出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战争就是先要保全自己,才能更好的消灭敌人,从钨钢的超级防御,到钨芯穿甲弹,强调了攻击与防御的两面性。结合物理学角度分析穿甲过程中为什么产生自盾效应,以此引出贫铀弹的研发和使用危害。从以柔克刚的角度谈防弹衣的研发与演变,让我感受了科技是在不断实践和改进中进
其次,本书对爆炸进行了由浅入深的介绍,阐述了由火药到炸药之王的演化,介绍了衡量爆炸的威力标准。从炸弹的杀伤角度谈到了冲击波损伤,也让我明白了温压弹、云爆弹的威力。从对生命的破坏谈到了中子弹和白磷弹,从电子战角度介绍石墨炸弹,从反恐角度介绍了闪光弹。通过在不稳定中寻求价值,重点介绍了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原子弹、氢弹、钚弹研发过程与威力,除此之外还在拓展阅读中介绍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让我们对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肃然起敬。
最后,就是借助魔法世界的隐身衣视角介绍如何对红外、无线电波等进行防护研发吸收隐身材料、气凝胶材料、相变材料等材料,同时强调稀土元素在材料中重要性等。接着谈到了无声无息的暗地较量——化学武器,介绍了氰化物、沙林、铊的制病原因与解毒方法,并对人类战争和外星文明及星际移民进行了假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总之《万物有化学》能从军事上的不同维度进行设计,有武器的由来演变又有原理解析与拓展,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给人以启迪。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无论是在军事、材料、医药、环境、食品、还是能源等领域,化学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想开一门选修课,既能让学生感兴趣,又能渗透高中化学知识,让学生能听懂、感兴趣,突出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本书给了我灵感,《化学与军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给我提供了方向,已经期待自己的选修课了。
我相信,随着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化学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化学的手段创造世界、改变世界。

郑敏(深圳市红山中学)


暑假我读了《增进学科理解:高中化学疑难问题解析》深受启发。此书是《中化参》创刊50周年特别策划,将2016年第1期至2021年第12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发表的部分优秀文章集结出版。全书包括“化学学科理解”“性质结构辨析”“电离水解释疑”“反应原理剖析”“电化学再认识和实践应用探究”六个板块。其中“反应原理剖析”板块部分是对我启发最大、解惑最多的。
《“自发反应”概念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文中谈到,化学教科书对自发反应的定义是: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这个定义模棱两可,给老师和学生带来诸多困惑。作者对其进行了内涵界定和概念明晰。自发反应是从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来判断自发反应的方向。并且阐明了非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可以通过范特霍夫等温方程求算。这样就可以知道化学反应的吉普斯自由能能变大小,除了决定于化学反应本身的特点之外,还与温度反应物或者生成物浓度有关。而一定条件是指一定温度、一定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外界帮助是指除了维持一定温度的热量的交换以及体积功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能量输入,如通电,光照等。但自发反应是热力学的计算结果,只能说明动力学上的可能性,并不代表一定能自动发生,把热力学和动力学做了明确的区分。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区分的。
《厘清高中化学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剖析了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区别和关联。热力学研究的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和限度,动力学研究如何实现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二者的范畴相对独立。不能认为反应程度大,反应速度就快。以锌和氯化铁溶液反应为例,由于锌与氢离子的反应比锌与三价铁反应速率要快得多,所以并非锌和三价铁反应完才和氢离子反应。文中进一步剖析了,金属活动顺序是热力学主导下的顺序;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铜,是因为钠与水反应的速度非常快,是动力学主导的反应。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解速度快,需要防倒吸;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但溶解速度较慢。氢氧化钠吸收氯气也因为溶解速度慢,无需用防倒吸装置。碘离子的检验用硝酸银。碘离子没有被银离子氧化的主要原因是银离子与碘离子生成沉淀的反应活化能很小,反应速度很快,以至于银离子还没有来得及氧化,碘离子就已经沉淀了。这仍然是动力学主导的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析是目前高考实验探究考察的重要方向。此文给我很多启发。
《对强酸制弱酸一个特例的释疑》一文中,以硫化氢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开始探究强制弱的规律。中学化学的强制弱规律是对系统反应的经验总结。该规律包含从酸性强弱角度的强酸制弱酸,从得电子强弱角度的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从溶解性强弱角度得出溶解度大的物质制溶解度小的物质,从沸点强弱角度得出高沸点物质制低沸点物质。但它只是一个经验规则,真正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能否发生,要看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文章分别从酸溶角度(氢离子浓度),移动角度(平衡常数)和强制弱角度分析了硫酸铜与硫化氢的反应。尤其是最后强制弱角度,将硫化氢与硫酸铜的反应以及硫化亚铁和稀硫酸的反应,放在一个系统里,指出在这个系统里传递的不是氢离子,而是硫离子,从平衡常数的角度得出结论,这三种离子结合硫离子的能力的顺序,是铜离子大于氢离子大于二价铁。这样二者都同样符合强制弱的规律。硫离子的传递这种说法让我耳目一新,细细想来却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仅以三篇文章简述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受,此书将成为我教学的重要资料。

李靖旭(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作者是雷夫艾斯奎斯。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雷夫,是洛杉矶市霍伯特小学的一名教师。他所教的小学是美国第二大小学,位于贫民窟中心,超过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来自移民家庭。但在雷夫的第56号教室里,这些孩子成为了热爱学习的天使,在这样的不利环境下,雷夫班级里的孩子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的前5%。从贫民窟中走出了彬彬有礼的学生,有的还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名校。雷夫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雷夫在第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轰动了美国。他先后获得美“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1992“全美最佳教师奖”等荣誉。
此书一共分为三个章节:遥想青葱岁月、成长与收获、步入名师讲堂。我从这本书中提炼出了我自己感受到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第二方面是教师在教师成长之路上的自我发展。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中,我从书中主要感受到的是雷夫对学生的大爱。面对问题学生,比如曾经向他竖起中指的学生、欺骗他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不完成课时作业的学生,他没有恼羞成怒,没有愤恨不平,而是调整心态,保持冷静,转换方式方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切以帮助学生变得更好为出发点,对学生永远保持一颗大爱之心。他在书中感悟到:对学生的影响力来说,教师远远不及学生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有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付出,远不足以帮助一个学生改变。即使对学生付出有可能得不到回报,他仍然不放弃每一位学生。除了对学生的大爱,我还在书中感受到了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不唯成绩论等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有与学生的关系要处理,还有教师与课业、教师与所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师与现存的教育制度、教师与自身等方面的关系要处理。雷夫在书中提到:作为教师,在所执教的课业上要充分准备,做好本职工作,教学中勇于创新,借鉴名师课堂。优秀的教师,会始终坚持不懈,吸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愿意为教学做出各种努力和尝试书中专门有一个章节名称“沉默是金”。他说,换位思考,专业岗位不同,教育制度不完善,分歧在所难免,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在教师与自身关系处理方面,雷夫提到,他从教多年,时常会感到沮丧,有的时候即使自己非常努力,但是结果还是不尽人意。教师的漫漫征途中,不仅需要勤劳和才智,还需要充沛的体力,并保持心理健康。
教书这个行业,最大的满足来自于教书本身,享受这个过程,就是最大的成功。“当我静下心来扪心自问,确认我已经尽心竭力了,那我就是成功了。”

唐紫薇(深圳市第二十二高级中学)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教师自我突围的秘诀》这本书,其中不仅涵盖了教师职业发展、师生关系、备课与科研等方面名师分享的经验,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对我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教师要自我突围,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是学业成绩。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逐渐意识到我校孩子们的特性,他们独立自主、举止大方,但又敏感脆弱,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不自信,急需外界的支持与鼓励!作为教师,我应该尊重并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当学生表现不佳时,我们应该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寻找原因、解决问题。需知“鹅卵石臻于完美,不是棒槌敲打的结果,而是流水经年的抚摸所致”。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层出不穷。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让我反思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是否过于满足于现状,而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今往后,我会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
书中还提到,教师要学会自我减压和调节情绪。学会合理地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有时候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学生的各种问题,确实会感到力不从心。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有效的减压方法,如运动、冥想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
除了以上几点,书中还谈到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了解学情、如何设计适合学生学情的课堂等内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印象最深的是课后反思那一点,这也是我最需要加强的一点!书中说到最好的备课时间是下课后。因为刚下课时,对于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记忆最深刻,也最有感触。读到此处,我想起每次教研员来听课,都会在课堂结束后及时提问学生或进行学生访谈以此来了解学生这节课的掌握情况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我决定以后每节课上完不要马上离开教室,也要走到同学们座位旁边,向他们提问、与他们交流!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精进课堂还能拉近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举多得!
窦桂梅老师说:迎接未来的最好办法是把激情与思想奉献给当下。用我们的成长和热爱点燃每一名学生青春的熊熊炬火。既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正所谓“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在前人的光照下我会稳稳当当地朝目标前进,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为光。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实现自我突围,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

张迪(深圳市高级中学创新高中)


在阅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我对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强调,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技术和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教师要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将自身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融入教学之中,才能与学生产生真正的联系。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很多共鸣,反思了自己以往的教学,并做出积极转变。
首先,建立信任关系——勇敢打破师生的“壁垒”帕尔默在书中提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而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要打破这“隔阂”,首先需要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尝试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在课堂上,我会主动与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渐形成一种开放的课堂氛围。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当我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时,他们也开始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气氛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次,教学中的挑战与反思——勇于面对失败在《教学勇气》中,帕尔默指出,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业,教师不可能总是成功,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帕尔默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学会反思,找到改进的方向。我学会了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学生,勇敢地面对教学中的失败,并从中汲取经验。这让我更加理解了《教学勇气》中的核心理念:真正的教学勇气,不仅仅是面对课堂的挑战和压力,更是勇于面对失败,不断从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教学勇气》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流。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内心,勇敢打破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并且敢于接受失败,从中汲取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成长,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今后,我将继续以开放的心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让我的课堂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真正实现帕尔默所追求的“有勇气的教学”。

王敬东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位英国股票经纪人在中年时期毅然决然地抛弃了稳定的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涯,去追寻作为画家的激情与梦想。这样的选择充满了争议和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体现了对自我实现和艺术追求的渴望。
作为一名工作三年的高中化学教师,我的生活轨迹似乎与书中的主人公截然相反。博士毕业后,我选择了投身教育行业,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也见证了无数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和成长。然而,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曾有勇气去追求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激情与梦想。
书中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不仅放弃了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优渥的生活条件,更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期待的无视。他的执着让我不禁反思,我们是否也应该不顾一切地去追寻自己的“月亮”,即使这意味着必须舍弃“六便士”般的安稳生活?
在教学生涯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往往受到社会期望和家庭压力的影响,而忽略了探索自己真正兴趣和潜力的重要性。我逐渐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鼓励学生们勇敢地探索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月亮”,而非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艺术家灵魂觉醒的故事,它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似乎很容易被物质享受所迷惑,忘记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虽然最终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就,但他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这让我思考,如何在追求“月亮”的同时,保持生活的平衡和谐,不让“六便士”完全消失于生活的视野之外。
作为一名科学教育者,我深知理性思考和实验探索的重要性。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我也努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月亮与六便士》,我更加坚信,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勇于探索、不断追求进步的心。
作为一名同样经历过学术磨砺的博士,我理解斯特里克兰德对艺术的极端追求,尽管我本人并不完全赞同他的做法。在我看来,平衡是关键,我们可以在敬仰“月亮”的同时,珍惜手中的“六便士”。毕竟,生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种和谐的融合。
《月亮与六便士》对我而言,不仅是文学上的享受,更是一种职业与人生观念的启迪。它提醒我,无论身处何种职业,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同时,它也启示我,在教育下一代时,要引导他们理解真正的幸福和成功,既不是单纯地追求“月亮”,也不是单纯地积累“六便士”,而是在二者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张力。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从书中汲取了追梦的勇气,也更加明确了在教育岗位上帮助年轻人找到他们“月亮”的职责。在平凡的教书育人生活中,我将不断地引导我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同时不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六便士”。

高晨雨(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讲到《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这本书,一开始以为是本无聊的哲学书,鼓起勇气打开后发觉刘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近现代著名思想家的理论呈现给我们,真的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个哲学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企图来解读世界的真相。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波普尔和萨特。波普尔强调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对知识的独立思考和质疑,并认为科学发展的核心是提出猜想并对其进行反驳。在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审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自主思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且学会对所学知识保持警惕和质疑,不轻易接受未经证实的观点。

在读到萨特的理论时,感觉很有趣,凑巧的是萨特的伴侣是波伏娃,而接下来读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中就有对波伏娃的访谈,故将两人放在一起来说。萨特的理论非常有意思,我是这样理解他的理论的:人相当于容器,往里面装的东西是我们的意识,因为意识是对物的意识,有对象才有意识,所以意识和存在不能完全统一,人的存在本身是虚无,正因为如此,人才有绝对的自由,我们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思想,永远都是有选择的,也因为这样,人也有绝对的责任,每一个选择要承担的责任都是完全的自己。波伏娃作为女权主义的先驱,是女性意识崛起道路上的标杆人物,她所写《第二性》鼓舞了很多女性重新认识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在她的访谈中能感受到她的独立意识和对世界真相的探寻这也启发着我们要警惕束缚思想的观念,永远保持独立的选择以及承担责任的勇气。教师应当避免将单一的目标和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潜力。教育也应当解构传统的性别气质特征,如认为男性应该具有进取、勇敢等特质,而女性则应该具有温柔、细致等特质。相反,教育应当鼓励男女学生发展多元化的人格特质,认识到独立、进取、勇敢、耐心、细致等优秀品质是不分性别的。这样的教育有助于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

马逸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


《追寻化学教育的本源》一书中,编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对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例如,书中探讨了学生在理解化学反应机制、掌握物质的量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等方面的难点。编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学生困难的根源,如基础知识的缺乏、思维方式的局限以及教学方法的不当等。这种剖析不仅帮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还让我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书中的另一大亮点是针对疑难问题提出的具体解决策略。编者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例如,为了解决学生在化学反应机制方面的困惑,书中建议教师采用模型演示和过程模拟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反应过程。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的掌握,书中推荐了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来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些策略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也在实际教学中证明了其有效性。读完这些部分,我感受到教师在面对学生疑难问题时,应该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书中大量的案例研究为解答化学疑难问题提供了实证支持。编者通过对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化学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展示了各种教学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这些案例不仅包括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涉及到一些失败的尝试,从中总结出的教训同样宝贵。例如,在处理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问题时,某些案例展示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真实的案例研究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我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参考和改进方向。

在解决化学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书中强调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编者认为,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化学问题时,不仅需要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系统的思维能力。书中建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活动,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这一观点使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我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疑难问题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完《追寻化学教育的本源》后,我对化学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实用的教学策略。我认识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不断的创新。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书中提出的策略,如引入模型演示、增加实际应用场景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自信地进行分析和解决。

供稿:焦利燕、王春江、郑敏、李靖旭、唐紫薇

张迪、王敬东、高晨雨、马逸秋

编排:李靖旭

内容审核:焦利燕

终审:申燕

申燕教科研专家工作室
高中化学教学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