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培训润思行 学术引领促提升——第五届中学化学思维课堂暨“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交流会议学习
文摘
教育
2024-07-28 22:27
广东
2024年7月26、2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编辑部等主办的“第五届中学化学思维课堂暨‘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交流会议”在佛山市第一中学顺利举行。深圳市申燕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部分教师到现场参加了学习。
图为工作室参加培训教师合影
图为房喻院士进行主题报告(照片来自会务组拍摄)
26日上午,房喻院士以《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教育与基础研究的作用》为题,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主题报告。房院士指出,当前全球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教育与基础研究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房院士强调,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而基础研究则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房院士详细阐述了教育与基础研究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具体作用。他指出,教育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他还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对于基础研究,房院士更是寄予厚望。他认为,基础研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石,只有扎实的基础研究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他呼吁科研人员要紧密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学科前沿和关键领域,勇攀科技高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26日上午,江敏老师做了题为《为理解的化学教学》的主题报告。江老师以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书写为例,从科学认识的视角揭示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自然和结构、自然和积极;以沙滩到用户(制备单质硅)和从金刚石结构中取出晶胞为例,阐述了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和感悟——本质和规律;江老师再以酸雨的防治、深中通道的金属腐蚀与防护、K-Na合金的用途为例,深刻剖析了从化学的视角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见识与观念。从学科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再上升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江老师用最质朴的语言讲授了她对化学学科教学的三重理解。26日下午,魏锐教授做了题为《化学科学的特征、思维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魏教授由课程标准中给出的高中化学学科的主要特征、初中化学本质引入,从五个方面进行分享: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与推理、科学理论的模型本质、科学概念的相对性与辩证观、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魏教授指出分析思维是思维的基础,是思维培养的关键,外显问题解决过程的思路与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有序、系统化思考、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思维方式的进阶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推动创新的底层思维方式转变,就是科学思维、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的培养。
26日下午,佛山市原化学教研员王怀文老师进行了题为《中学化学教研体系的建构探索》的主题报告,王老师解读了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教研体系建设的相关文件,阐述从国家层面对于教研工作的重视。王老师具体介绍了佛山在教育教研方面开展的实践:“理念引领、项目驱动、网格管理”,即注重“教、学、研”一体化,设计了梯级成长路线和融合成长路线,帮助老师们练就教研的十八般武艺。“1454”教研体系建构,形成了1种教研机制,组建了市际、区际、校际和工作室4级教研共同体矩阵,开发了单元教学设计、主题式命题、创新实验、微课4类资源体系,通过展示、展评、论文、课题、网络平台5种途径进行成果输出。王老师也介绍了借助“1454”教研体系建设所形成的丰硕教研成果,论证了这一教研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7日下午,吴文中老师做了题为《追寻科学发展脉络,构筑“说理、建模、创新”课堂》的主题报告。吴老师从“基于学科理解和演绎推理实践实例创新新范式”谈到“基于实验探究和归纳推理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再延伸到“基于科学实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新方案”。吴老师从NaHCO3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到NaHCO3溶液常温下是否分解,再到NaHCO3与CaCl2溶液是否反应等问题的研究,吴老师一次又一次用科学的方法打破原有认知。此外,吴老师还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和质量守恒定律的修订完善过程进一步说明知识虽重要,但知识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载体。演绎推理是梳理,归纳推理是建模,这是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基石。说理是为了创造和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也非常重要。
27日下午,杭州市原化学教研员陈进前老师做了《认识学科、课程、教学之关系,增进专业理解》的主题报告。陈老师从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理解层面揭示了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释了如何从学科、课程和教学的总体视野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从学科本质、课程目标出发列举各课程模块教学目标的制订方向,示例如何根据学科和课程要求抽提各课程模块的认识主线、基于课程模块主线突出章节教学重心以及将知识点放到课程系统中进行教学整体规划。陈老师倡议一线教师从学科、课程、教学三个系统及其关系增进自身的专业理解,为育人做好专业准备,拓宽、筑实建构化学价值意义的地基,承担起宣传化学的责任,注重化学学科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27日上午,保志明老师和白建娥老师分别带来“酯化反应的改进及应用”“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专题复习——探秘自热食品中的发热包”的名师示范课。保老师主要聚焦“如何利用酯化反应制得高分子材料?”“如何解决酯化反应中的障碍?”两个问题的解决展开教学,她借助模型带领学生突破能发生缩聚反应的有机物的结构特征以及缩聚反应原理等难点问题;接着,保老师从平衡移动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除水的认识视角,产物除水不易,就需要从参与反应的起始物质除水,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具体的方案,再基于原子组成守恒、从氧化还原角度类比歧化反应,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形成花式除水方案,开放创新的认识角度设计巧妙,随后,保老师拓展能够发生缩聚反应的有机物的官能团种类,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缩聚反应的理解,最终形成对酯化反应改进及应用的整体认识。
白老师则聚焦“检验发热包的主要成分”“探究发热包的发热原理”“解释发热包的‘注意事项’”三个学习任务,先引导学生查阅自热包的说明书,了解自热包的化学成分,基于化学成分,引导学生分析相应物质的检验方法,使学生综合应用酸、碱、盐、氧化物、金属单质的性质和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接着,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总质量相同但CaO、Al、Na2CO3比例不同的样品进行探究,进一步辨析Al和Na2CO3是否在CaO和H2O的放热反应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基于证据推导结论,或为预测的结论寻找证据,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互动,相互评价和启发,促进实验探究思维的深度发展。最后,白老师基于X射线衍射结果抛出问题并进行升华,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课后,陈进前老师和江敏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两节课进行了赏析,两位专家基于对高中知识体系的深度理解以及丰富的教学实践,为参加培训的老师带来了对两节精彩课例的解读和分析,使参训老师对两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为期两天的培训带给我满满的收获,我们共同学习了房喻院士从顶级专家的视角阐述当下教育发展及教师的使命与担当,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专家江敏老师分享的系列实验支持下逻辑严密、知识模块深度关联的教学案例,魏锐教授分享的化学学科的特征与思维,王怀文老师关于地市级系统化、融合化教研体系的建构,吴文中老师对实验的深度探索以及陈进前老师从学科、课程和教学视角分享的对高中教学体系的理解;专家们的讲座不断地触动我产生新的思考,使自己原本一些粗浅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清晰明朗。特别是保志明老师和白建娥老师两位名师精彩的课例分享,让我从不同的视角感悟了重视课堂生成、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真实课堂和基于真实情境、探究活动丰富的充实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特别感谢《中化参》杂志社的王主编和各位老师精心的安排,感谢佛山高中化学教研团队对活动的承办,让我们这么近距离学习和提升!期待今后的高质量学术盛会!也祝福我们的“良师益友”《中化参》杂志越办越好!房喻院士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着实令人佩服。人工智能和化学的融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需要建立一个人类教师与人工智能相互协作的教育模式。房院士还告诉我们中国需要“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的科学家”,也需要“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企业家”还需要“富有人类情怀的学者”。房院士为什么在这样的场合讲这个话题,我想我们可能就是这些科学家、企业家和学者的启蒙老师。江敏老师的讲座永远都是那么生动,非常注重底层逻辑。江老师分享的案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离子反应的教学,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用符号合理地表征这个过程,不同情况下进行讨论,层层递进,非常精彩。关于从结构角度论证碳还原二氧化硅这一反应的产物是一氧化碳而非二氧化碳的原因,会后我又再次请教了江老师,有幸做了一次她的学生。江老师对教学的投入,对学生的负责也深深感染着我。保志明老师的公开课,设计精妙,思路清晰,逻辑强大;真的就像一群工程师解决生产问题,真正能够体会基础学科对化工生产的指导意义;最后,保老师做的合成尼龙的演示实验更是把这节课推向了生产实践,非常有趣也有意义。白建娥老师跟初中生一起探索发热包原理,对实验进行优化,试图打破学生在实验中运用控制变量时可能形成的思维定势,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白老师的语言和结构化板书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吴文中老师的讲座,让我看到一位做科研的学者型教师的成就,他都是从教学中找灵感,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实验事实再经过教学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深度匹配形成的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科研模式。陈进前老师和魏锐教授的讲座内容就是我非常欠缺的教学理论方面的内容。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想要做好科研就得潜下心来再学习,只有理解才能运用,可能这需要很多时间,但这也是必经之路。王怀文老师在报告中分享了他给佛山市青年教师营造的教研环境和成长通道,这让我非常敬佩,在教师教书的最初几年,如果能遇到这样的教研团队一定是人生一大幸事。本次交流会见到了仰望已久的心目中的化学大咖,心情无比激动。这两天的学习,让我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都有收获。充分感受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途径”“以数字技术为辅助”“知识与育人相结合”的课堂。也体会到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学生的自然发现和知识的自然生成”“探究过程与人才培养的关联”“学科、课程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等等。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培训,但是满满的培训安排,让我收获满满、不虚此行。在教学的道路上,我怀揣梦想,奋力前行。我何其幸运,能够聆听到这么多大咖的讲座,他们用智慧和经历为我拨开迷雾,深化理解,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我在教学的道路上脚步更加坚定,更加勇于探索,一路追光,一路探索!六大主题报告和两节精彩课例赏析让我收获满满,让我对课堂教学境界和中学教科研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感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光和方向。江敏老师的主题报告《为理解的化学教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离子反应的一系列实验探究,让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层次性、解决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目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录的习惯和培养学生注重观察细节的习惯至关重要。面对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你是让他去记忆背诵?还是让他去理解,逐步提升思维能力?这是对教师们的灵魂一问。以电车和油车作为切入点重新讲解酸雨的防治,以最新的深中通道为切入点讲解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以医学治疗作用为例讲解K-Na合金的新用途,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这些话题的呈现,指引我们一线中学化学教师,我们的课堂并非是单一知识讲解的课堂。我们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观察世界、体悟世界的基本能力,去帮助学生慢慢增进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陈进前老师的主题报告《认识学科、课程、教学之关系,增进专业理解》让我们又一次深刻认识了学科、课程和教学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陈老师指引我们要从大学化学学科、中学化学课程、中学化学教学去增进自身的专业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发展。针对课程标准具体要求,如何处理原理、结构、有机这三者之间的教学关系,陈老师的报告中也是非常详细的阐述并构建了学习模型,这赋予了中学课程更高的价值意义。对我们的中学化学教学科研的开展与实践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循着陈老师的理论指引,继续潜心教研,定能够让我们继续拓宽、筑实建构化学价值意义的地基。
每一场主题报告和课例展示,都引导着我对教育本质进行深刻反思与探索。房喻院士的报告,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教育与基础研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让我认识到了作为教育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与使命。江敏老师的《为理解的化学教学》报告,以其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领悟到化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来掌握知识,而非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让我对化学科学的特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启发我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吴文中老师和陈进前老师的报告,分别从课堂实践与专业理解的角度,为我提供了化学教学的多维视角,让我对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保志明老师以其生动的实验和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化学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巨大力量,这些课例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迪。本次会议,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也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我将这些宝贵的理念与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次培训中,我被专家们有深度的专业理解、专业思考和专业精神触动,参会感想分享如下:1.加强实验教学,强化批判性思维。吴文中老师开展的化学实验和学科思考打破了我的原有认识。印象深刻的是SO2和BaCl2的反应,对于两者不能反应的结论从未想过借助实验验证。吴老师通过实验验证了BaSO3难以被稀盐酸溶解,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一线教师要自身具备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才能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学科育人。保志明老师课堂上在有机相和水相的界面拉出的尼龙高分子材料让人震撼,震撼于化学实验创造功能性物质的学科价值。白建娥老师通过实验探究自热包的发热原理,感受到实验课堂引发的科学探究过程。课堂上通过化学实验制备物质、揭示化学服务于人类生活的科学原理,有助于激发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同感,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3.加强实验教学,增进学科理解。江敏老师借助化学实验中的宏观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离子方程式的表达、酸碱性强弱的有序性以及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有序性,从细致入微的实验现象观察演绎出水到渠成的学科理解令人佩服。本次学习过程中的震撼与敬佩将为接下来的化学教学提供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以专家为榜样,勤于实验、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夏日的蝉鸣如同自然的乐章,悠扬而连绵地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这热情如火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一次智慧的洗礼,在交流合作中成长,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加深理解,萌发新的认识,乘风破浪争朝夕,不负韶华辑前行,以优秀教师和专家为榜样,追光前行!1.做一块蓄电池,常思常悟。平常教学,紧盯着教材,拓展性的学习以及专业领域前沿发展情况了解较少,此次培训像久旱逢甘霖,房喻院士的分享高屋建瓴,让我们了解到科学的前沿,人工智能在化学科学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启发当代教师思考在化学教学中人工智能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教师又该如何提升自我以更好地应对机遇与挑战。魏锐教授的报告让我学习到了化学学科特征、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穿这些理念来培养创新型人才。2.做一个追梦人,深耕教学。江敏老师通过离子反应课例,让我深刻感受到扎实的一线教学,整个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发现规律,总结概念,掌握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保志明老师酯化反应改进一课,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由浅入深,直到最后引出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合成反应,并在课堂上实验制备得到聚己二酰己二胺,很是震撼!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原本在尝试中迷茫的我,听完两位老师的分享,让我有了清晰的方向,常行常为,不断总结积累,探索高效的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素养的课堂。优秀的专家老师们是一束光,指引着迷茫的我一步步前进,未来我会以优秀为榜样,追光前行,踏实工作,潜心教研。为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我们需要增进学科理解。陈进前老师指出不管是化学基本观念、课程模块还是具体的知识点,我们都需要找出基于这一内容的大学化学学科,中学化学课程和中学化学教学三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江敏老师和吴文中老师则通过大量教学实践的介绍,让我们对于在课堂上如何教有了更多启发,比如要更加重视实验,尤其是实验现象中的细节差异和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这往往就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好素材,借助实验教学也可以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我们要深入挖掘化学思维的延续性,将核心思想和方法相似的问题进行整合,便于学生的迁移理解;比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问题为突破口,避免经验主义,避免似是而非得回答学生问题,我们要注重“说理”,即证据意识,而实验和理论计算也是提供证据的最好方式,信息化手段可以为理论计算提供便利。本次研讨会激励我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需要勤于思考、总结和提炼,才能让自己更快地成长!
供稿:陈柳丰 张玉 李靖旭
内容审核:王燕 朱彩霞 钟晓欣
编排:郭晓宇
终审:申燕
申燕教科研专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