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学科理解 落实素养为本”系列研讨9

文摘   教育   2024-06-02 16:13   广东  



编者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主动探索,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总结和提炼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提升自身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开展基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对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进一步增进化学学科理解。化学学科理解是指教师对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它不仅仅只是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理解。教师应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化学学科理解能力。

根据本年度工作室教师的实际情况,工作室决定聚焦选择性必修模块开展“增进学科理解”的教研活动,旨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所教内容的学科理解研讨;积极发挥工作室教研的优势,使教师的化学学科理解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内容介绍

本期“增进学科理解”的研讨活动主要围绕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教材中的第三章“烃的衍生物”展开。本次活动由余淞发老师主持,陈柳丰老师分别从“卤代烃”“乙醇、苯酚”“醛酮”和“羧基、酯“等四个部分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读。

陈老师的分享既贴合教学实际,又从大学化学、不同版本教材等更广阔的视角向老师们呈现了化学知识背后的逻辑;组长于江老师建议老师们从“电性”等更具统摄性的角度来进行有机物化学性质的相关教学,帮助学生从对结论的机械记忆转变为对原理的深入理解,从而促进思维提升。



视频




团队成员介绍

于江,深圳实验学校明理高中,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二十年来,曾获得省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省教坛新秀,省化学竞赛优秀教练,市优秀教师。曾主持微课程获得省精品微课程,市优质课一等奖,市实验比赛一等奖等,省市公开课讲座若干。

陈柳丰,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化学教师,《化学理解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编委。曾获广东省高中化学竞赛优秀教练员、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市模拟命题比赛三等奖。曾获校级“学习标兵”、“教学质量奖”、“科研骨干”、“课题优秀主持人”、校青功赛一等奖、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主持并参与多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参与多篇市优质课例录制、参与深圳市在线教学资源包建设两期授课活动、多篇课例入选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

万云霞,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高中化学教师。曾获得“深圳市优秀教练员奖”“区高考化学模拟命题比赛二等奖”、“区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深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高中组化学学科一等奖”等荣誉。多次参与省级课题并承担课题成果的初稿撰写和审改任务,还担任《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备考指南》一书的副主编。

唐紫薇,北京师范大学硕士,中科附高化学教师、班主任。曾获得第六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中小学教师赛道“5分钟学科知识点讲解”短视频比赛优秀奖。深圳市光明区公开课优质课例,中科附高“启航杯”教学比武大赛特等奖等。

余淞发,深圳市盐港中学化学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本硕毕业,盐田区优秀班主任。2019年入职以来,先后获区“四有杯”教师综合素养大赛理化生学科第一名、(中小幼)总决赛二等奖,市青功赛三等奖,区模拟命题比赛一等奖,区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市“双新”示范区优秀教学设计等荣誉。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执教区级公开课,参与深圳教育云资源平台的规划设计和录制工作,参编三本著作,发表10篇核心期刊论文。

 供稿:陈柳丰 余淞发 于江

编排:张靖

内容审核:王燕 宋靳红

终审:申燕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申燕教科研专家工作室

申燕教科研专家工作室
高中化学教学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