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学科理解 落实素养为本”系列研讨10

文摘   教育   2024-06-30 10:33   广东  



编者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主动探索,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总结和提炼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提升自身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开展基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对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进一步增进化学学科理解。化学学科理解是指教师对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它不仅仅只是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理解。教师应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化学学科理解能力。

根据本年度工作室教师的实际情况,工作室决定聚焦选择性必修模块开展“增进学科理解”的教研活动,旨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所教内容的学科理解研讨;积极发挥工作室教研的优势,使教师的化学学科理解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内容介绍

第十期“增进学科理解”研讨活动聚焦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的第四章“生物大分子”和第五章“合成高分子”。活动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教授这些复杂的化学概念。活动前期,在宋靳红博士的带领下,第二小组的教师们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分析并整理学生在学习生物大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时常见的困惑。

本次活动由孙一丹老师主持,蔡创旭老师、李培桐老师汇报。蔡创旭老师聚焦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问题,特别是那些在中学化学课程中难以解释清楚的概念。李培桐老师分享关于合成高分子的知识,旨在加深教师们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通过此次活动,老师们对教材中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增进学科理解”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教研活动。




视频

选择性必修3 第四章 生物大分子 

选择性必修3 第五章 合成高分子



团队成员介绍

宋靳红,深圳市坪山区坪山高级中学化学教师,博士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深圳市“科研骨干教师”、“高考先进个人”,坪山区“聚龙名师”、“骨干教师”、“坪山区优秀教师”。多次在市级、区级的教学、命题、论文比赛中获奖。主持或参与3项省级,2项市级,7项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曾在《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钟晓欣,深大附中化学教师。广东省高中生化学竞赛深圳市优秀教练员,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优秀指导教师;在深圳市高考模拟命题比赛、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项目中多次获奖;曾参与深圳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等重点课题。参与编写“2022年广东化学卷分析暨2023年备考指导意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参编一本著作。

孙一丹,女,深圳市龙华中学高中化学教师。龙华区骨干教师,在龙华·紫金对口帮扶中,荣获“最美支教教师”称号;2021年承担龙华区区级讲座《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平衡》;曾获得2017年龙华区高中化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19年龙华区中学化学现场实验创新比赛一等奖、2021年龙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高中化学一等奖、2023年龙华区“龙教杯”中小学青年教师培训与展示活动个人一等奖与团体一等奖。

张靖,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曾获深圳市高考命题比赛二等奖,实验创新说课大赛三等奖,参与了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包的录制,发表二区top SCI论文一篇。

李培桐,深圳市高级中学东校区高中化学教师。曾参与2020年教育部《劳动》教材与教师参考用书的撰写;参与编写“2022年广东化学卷分析暨2023年备考指导意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参与《化学教育文献综述方法指南》的撰写;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教育》发表论文多篇;曾承担公开课《探秘膨松剂》、《菠菜中的铁证——基于实验探究的视角》、《化学反应的方向》。荣获2020年研习坊优秀主持人称号;2019-2020年深圳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19-2020与2020-2021学年深圳高级中学解题大赛一等奖。

蔡创旭,深圳市高级中学创新高中化学教师、班主任,南京大学硕士毕业。



供稿:孙一丹

编排:张靖

内容审核:王燕 焦利燕 秦岭 宋靳红 田芳

终审:申燕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申燕教科研专家工作室





申燕教科研专家工作室
高中化学教学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