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专家工作室暑期读书分享4

文摘   2024-09-15 12:14   广东  
王燕(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读《化学简史》这本书时,我深感震撼与启发,这本书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博大精深与无尽魅力。这不仅仅是对化学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教育理念的重塑,让我在阅读中融入了许多个人的思考与体会。

首先,我感受到的是对化学先驱们的无限敬仰。书中描绘的科学家们,如拉瓦锡、门捷列夫等,他们不仅拥有卓越的才智,更有着对科学无尽的热爱与追求。他们在面对未知与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勇气与毅力,让我深感敬佩。作为教师,应当将这种探索未知、勇于挑战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缺乏现代实验设备和理论支持的情况下,仅凭对未知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便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化学领域的先河。所以,我们也不能因为买不到药品、或者担心学生的安全而少开或不开化学实验。我们应该开发出更多安全、环保、微型的实验,去帮助学生探索化学世界。

其次,我感受到了书中描述的一些重要化学发现或实验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灵感。比如,门捷列夫在梦中看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的奇妙,更让我体会到灵感与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超越常规思维、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我通过几次公开课的打磨,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在积累了很多很多,又失败了很多很多之后的灵光一现,总能给人打开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再次,通过化学发展历程的梳理,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化学发展从萌芽到繁荣的轨迹,以及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探索自然、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它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不断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前讲“从沙滩到用户”总是简单的从宏微角度给学生做个介绍,读完这本书突然通透了,非常理解教材这一安排的用心良苦,讲起课来满满的自豪感。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交叉的加深,化学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暑假通读《化学简史》给自己充电,让我对化学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和洗礼。

于江(深圳实验学校明理高中)


一、前言

回想起担任化学竞赛教练期间,跟随杭州二中金牌教练张永久老师一起进行化学竞赛学习辅导,他对学生提出了专业、专心、专一的“能量定向释放”理论,深受启发。在我们每天时间相等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完成工作,高质量地生活,显得很有意义。有些人工作任务比我们要多很多,依然有时间陪好家人、锻炼自己、阅读提升。反过来我们却对工作的繁杂难以招架。暑假看到《深度工作:如何有效利用每一点脑力》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本书对于成为更专业的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模式,既然从事了这份职业,就要有效的发挥每一点脑力,更有深度的思考,成为专业的人。深度工作强调聚焦与专注一个维度,让自己变成专家,聚焦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聚焦一段时间,高效能产出成果深度工作,我们共同的课题。

二、读书内容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利用每一点脑力》是由卡尔·纽波特所著,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分心成性的时代,如何通过深度工作来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进行专业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并且产出高质量的成果,同时有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情。

我们正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自媒体高度发达,让我们什么都懂一点,知道了很多却没有深入了解。在一个充满干扰的世界中,能够专注于单一任务的能力变得尤为宝贵。社交媒体、网络视频会议和即时通讯工具是现代工作中的主要干扰源。制定深度工作计划,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学会拒绝那些会分散你注意力的请求和任务,学会享受无聊等等都是进行深度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个人感悟

在网络信息高度传播的时代,干扰的是我们工作的节奏,甚至影响我们思考的深度。缺乏深度的工作,也会让我们的工作不专业。阅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任务处理被高度赞扬的时代,但深度工作才是真正能够推动我们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键。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专业精神、更有专一工作态度的工作者,应当是我们认真思考对待的问题。

有关这方面的思考,让我回想起大学时候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读大学时,班里的男生爱踢足球,其中有几个同学自认为踢得比较好。有一次在田径场踢足球,遇到了附属小学的一个足球队在训练,看着他们有模有样的训练我们觉得不以为然,同学们提议和这些小学生来玩一玩。我们无论是年龄、身高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仅仅是娱乐而已,我们说可以让他们几个球。在接下来的比赛,我们的业余被小学生的专业打得落花流水。虽然我们有速度和身高,但是被这群小学生巧妙的配合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那种完全被吊打的感觉让我印象深刻,专业这个词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明白的越来越少,自己的专业越来越浅。避免网络消遣,学会聚焦,做专业的事,让自己的能量定向释放。深度的工作,让自己的职业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


朱彩霞(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当我轻轻翻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新视野》这本书时,王春老师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化学教学新世界的大门。在字里行间的探索中,我不仅领略到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独特魅力,更获得了许多深刻的感悟与启发。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而且也感悟到了中学化学实验的“综合化、多元化、多样化、现代化、简约化、微型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亲眼目睹化学反应的奇妙变化,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书中强调了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关键作用。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验往往能让学生们全神贯注,对化学学科充满好奇与热爱。

书中还系统的介绍了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和策略。书中提到的“正交试验法、最佳反应条件、正交表、因素分析表”等都是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作者以具体的案例来详细介绍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和量表,使我从实验员的角度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探究性实验研究的过程,对高考中实验探究大题也有了更深的感触。

这本书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五章《中学化学实验评价与研究》。截至目前,高中阶段除了纸笔测试,还没有实施其他实验评价相关的教学,可以说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进行实验评价的?书中介绍的实验教学评价、演示实验评价、分组实验评价、学生实验课评价、实验活动表现评价、实验操作技能评价等都值得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仔细研究并实施。书中列举的评价指标、评价表、评价标准以及记录卡等,给出了评价方式的一个引导,让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完善,探索实验教学评价。

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设备,比如“数字化实验室、手持技术、掌上实验室、网络虚拟实验、远程化学实验室”等,拓宽了我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视野。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反思的过程。我开始思考自己在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如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同时,我也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我要更加注重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我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新视野》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在这本书的引领下,我相信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带来更加精彩、高效的化学实验教学,让他们在化学的世界里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陈柳丰(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我读了《化学奇谈》《有机化学史话》共2本书,现就两本书进行读书心得分享。

《化学奇谈》是一本内容广泛的化学科普读物,全书以保罗叔和他的侄子(爱弥儿和裘尔斯)的故事展开,在对话中提出问题,深深抓住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一发不可收拾。我深深折服于作者的智慧,他能够利用日常生活的一切开展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得孩子们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动力。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几点心得:
第一,《化学奇谈》深刻体现出了化学的趣味性。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化学故事和奇闻异事,将原本可能显得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比如“硫磺与铁屑的混合与化合”“一片面包与碳”“灿烂发光的愚人金”等等,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吸收大量化学知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化学奇谈》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书中大量的故事叙事给我们展示了如何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如何勇于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会对他的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从我个人角度而言,这本书给了我跨学科思考的新视角。书中不时穿插着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展现化学作为中心科学地位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平常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是一个整体,各个学科之间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化学奇谈》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化学入门的科普读物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点燃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火。它还可以作为化学教师的身边读物,带领教师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以这本书为引导,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不断探索化学的奥秘,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有机化学史话》这本书的阅读,缘起于今年对葡萄糖化学史的研究,它带领我穿梭于葡萄糖研究的历史长河中,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文献。在通读后,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辉煌,以及人类智慧在理解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无穷魅力。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便是科学家的坚持与智慧。书中介绍了众多有机化学领域的先驱,如弗里德里希·维勒首次人工合成尿素、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模型等。这些科学家在面对未知与挑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坚持与智慧。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让我明白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精神。在选必3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化学史话》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去渗透有机化学研究的发展史,帮助学生构建认识有机化学学习思维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未知、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张艳红(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



工作十年,可能对化学教学有一定的体会,但对学校的班主任教育工作缺乏实战经验。所以,利用暑假的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张玉石老师的《做班主任,真有意思!》,打开书页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感觉看书就是在和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一气呵成的读完了整本书,分享以下深刻的感受:

班主任工作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艺术。班级学生家庭背景、性格、经历和成绩各不相同,要想把班级管理好,班主任的研究意识比传统的“管”“压”“控”更能解决问题。因为当老师以研究的心态去思考问题时,面对繁杂的事务,学生、班级、问题都成了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我们能够发现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当学生的问题解决后,学生和老师均能获得成长。人与人之间轻松而向上的相处状态模式更能持久且有意义。

班主任工作的安排和执行需要强大的智慧支撑。书中提到了非常多的班级管理策略,包括“班级听证会”制定班级规划、“班级法庭”解决问题,规范行为、“世界咖啡书会”分享交流,树立榜样、“班级达人秀”激励成长,拓展潜能,还包括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体教育。对于害羞的、自卑的、“盗刷”饭卡、“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千篇一律地解决,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我们反复斟酌,谨慎处理,因为导致问题出现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学生问题积累之后的爆发、有的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老师应该将问题性质先分类,再针对问题性质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希望一个好的行为能够影响更多好的行为的发生,一个不好的行为能够让更多好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班主任工作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时代在进步,学生在进步,教育教学理论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因此,教师成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拥有成长型心态。书中作者提到的成长方式主要包括参赛、涉猎书籍、多听多写。很多知识如果我们不内化,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所以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讲座,你还是老样子!所以,班主任工作要求教师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有远大的格局。格局有多大,未来就有多宽广。格局的养成就是教师需要形成成长型心态,要有即使戴着镣铐也要翩翩起舞的信心和决心。成长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为了做学生的引路人、是为了成为学生的榜样。教育是一个滋养的过程,是踏踏实实教书育人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成长的路会很漫长,但既已做好准备又何惧一路的艰难险阻。愿班主任工作能够在本书的指导下一路生花。


林惠梅(深圳市格致中学)


《我这样做老师》这本书为魏书生老师40年教坛经验的心血之作,他从教师修炼、教学方法、班级管理三方面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下面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两点心得体会。

第一点心得体会是我非常赞同魏老师提出的“要做一名快乐的老师”的观点。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一名快乐的老师?硕士毕业前夕,我的导师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就是邀请名师来给我们作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以及教师的成长讲座,讲座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第一,快乐产生于不抱怨的奋斗之中。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如果习惯于抱怨、习惯于埋怨、习惯于指责,自己份内的工作不仅干不好,更没有快乐可言,何谈教师的职业幸福呢?所以,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与其生气,不如争气!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有工夫抱怨,不如把抱怨的时间转化为行动。”第二,快乐产生于有意义的生活中。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而出,适当地让自己喘口气,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着力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打打球、读读书、看看电影、听听歌、跑跑步、喝喝奶茶,都是放松的方式,生活有滋味,工作才有动力!第三,快乐产生于专业成长之中。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大胆展示自己的课堂,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参与课堂教学评比,在竞争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虽然努力的过程很辛苦,但熬过去,看着自己的成长,成就感会让你收获满满的快乐。

我想谈的第二点心得是“要做一名玩转教学的老师”。魏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方法不怕多,只要有用,那就是好方法。我认为要玩转教学,首先要有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人格魅力决定课堂教学风格。深入观察课堂,就会发现能把一堂课上的活力四射的教师在生活中同样也会是一个激情洋溢,有很强人格魅力的人,而把同样的一堂课上的死气沉沉的教师在生活中同样也是一个比较沉闷的人。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的同事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他时常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正因此,他也收获了“网红教师小马哥”、“会玩魔术的暖阳阳老师”等称号。每位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课堂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要想提高教学水平,从根本上要着力增强自己的人格个性魅力。其次,教师应多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做不“落伍”的“新”教师。要保持创新意识,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教学方法成千上万,能有效启迪学生的都是好方法。


阮韵丹(深圳技术大学附属中学)


这个暑假的三周时间,我读了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两本书,分别是《真实的幸福》和《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现就《教出乐观的孩子》进行读书心得分享。

在短短的三年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些无助的学生和家长,部分学生在面对高考时,会有恐惧心理,甚至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因此我常想,可以怎么帮助这些学生?没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我在本书找到了答案。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既部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在以往的成长经历中,总是碰壁,可能会放弃努力,甚至对自身产生怀疑。身为老师和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将“习得性无助”转化为“习得性乐观”。在操作层面上是要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做出积极的解释。例如,当学生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有些学生会给出消极的解释:“我这科就是永远不可能学好了。”或者“我是我班最笨的人。”这种消极的解释会将暂时的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困境,学生容易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那么教师在给学生做心理辅导时,帮助学生将碰到的挫折解释为暂时性的、特殊的原因,引导学生这都是可以改变的因素的同时,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回忆自己面对困难时,跟学生们一样,也会有不自信和产生悲观情绪的时候,引导学生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思考和开导自己的过程。

此外,《教出乐观的孩子》中心理研究者研究表明,还有部分学生容易盲目地接受他人对自己地侮辱,进而不断怀疑自己,同时给自己贴上“差生”的标签。在跟此类孩子进行谈话时,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判断区分简单的否定、人格的侮辱还是真实的意见反馈,若没有事实依据和科学理论的支持,则要学会反驳,支持学生说“不”。学生在说“不“的时候,不仅是在捍卫自己,同时也在给不实的意见强有力的反击。

最后,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说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老师在面对复杂的学生,言传身教是重要的,我们需要不断地习得乐观,教师积极的解释风格可能教会学生们乐观,才能更直接地影响到学生们的成长,只有当学生乐观自信,未来的一切才会充满希望。这就是这次假期阅读《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价值所在。


张洪一(深圳市红山中学)


回顾在深圳的工作,已然过去三年,今年暑假,我重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深受启发,现将读书心得分享如下:

很遗憾,永远没有机会能和教育界的至圣先师当面促膝长谈,尽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书中作者以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起书中作者的时代、国家背景以及人才评价体系的差别,并结合现在的教育现状辩证的进行反思。

首先,书中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国家背景与我们现在有着显著的差异。作者生活的年代可能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现代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作者所在的国家可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这也会对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在阅读书中的建议时,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实践。

其次,书中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也与我们现在的有所不同。在过去的时代,人们往往更加看重学历、成绩等硬性指标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的转变也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结合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分享一些个人思考出的想法: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强调实践和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增加实验课的比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辅导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第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榜样,我们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同时,我们也应该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总之,《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学建议和指导。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化学教学,还思考了书中作者的时代、国家背景以及人才评价体系的差别。结合现在的教育现状,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个性化发展和良好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蔡创旭(深圳市高级中学创新高中)



暑假期间阅读了《诗意的原子》一书,有了以下思考和感悟。

化学这门学科,对很多人看来其中的很多知识是乏味抽象且略显混乱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对于很多处于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者而言,其知识本身也显得枯燥,这种特点也使得化学学习者在元素化学物的学习上产生了困难。那如何引人入胜,让读者切实地进入到原子的世界,去感受原子,认识原子便显得重要了。

但作为一名化学教育者,在我的教学中如何向我的学生生动地介绍氧、氢、铁、碳、钠、氮、钙、磷等微观的原子,又如何自然地让同学们能在这个所处的物质世界中,从宏观到微观,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更加科学和系统地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暑期阅读了《诗意的原子》一书,书本中很多生动的例子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书中作者科特•施塔格以一种浪漫的口吻,讲述了氧、氢、铁、碳、钠、氮、钙、磷八种与人息息相关的元素,通过丰富的例子,如人与植物间的氧交换、水分子的人体之旅、铁与血之间的秘密等,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像,文中大量的比喻、类比、举例、引用等手法,使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将我们引入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我们又窥见微观世界的原子本身与我们宏观世界的联系,如果在教学中稍加引用这些例子,将会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微观世界的美,增进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知道碳元素将我们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碳元素链接起物质与生命。我们能知道钠不仅仅是补充身体内盐分,钠离子波对神经信号的传递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还知道,支撑着人体的骨架、骨头从源头上来自于岩石。这一切基于原子或分子,但又不仅限于原子和分子,而是扩展到了地球中的万物生灵,追溯到过去,也延伸到未来,一点点揭开万物与宇宙的联系。就好比你的头发、肌肉和细胞膜中的碳骨架,可能来自于亿万年前的一颗恒星的死亡,而你与宇宙的关系,看似遥远,实则紧密。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我们彼此联系,或是直接、或是历经繁琐冗长的链条有遥远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从中汲取营养,找寻到另一个展现元素与物质之间紧密联系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领略和感悟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奇妙联系,也将使我和我的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窥见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


供稿:王燕、于江、朱彩霞、陈柳丰、张艳红、林惠梅、阮韵丹、张洪一、蔡创旭

编排:郭晓宇

内容审核:陈柳丰、朱彩霞

终审:申燕

申燕教科研专家工作室
高中化学教学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