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上海交大回头看: 好庆幸, 小学初中能有大把时间“浪费”在学习外…

企业   2025-02-03 20:31   上海  


小溪:花友们新年好!


今天大年初六,和大家重温一篇去年最受欢迎的过来人“回头看”的教育攻略,被无数花友赞同和收藏。


故事开始前,先给大家抛个小问题:如果孩子小学成绩一直维持在“平均分”左右,你会选择“鸡一鸡”娃,拿到一个更好的成绩吗?(文末我们设置了投票,欢迎大家参与~)


24年年高考出分时,在小花生App我们收到了一条喜报,因此认识了一位考入上海交大、广东省高考前200名的@桌子 同学。

本想带着“取经”的目的和他进行一次“学霸学习攻略”采访,没想到他却回答说: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一路玩儿过来的,好像没什么参考价值。


本以为今天又会成为一个“学神故事会,但透过他的描述,我看了他父母在成长背后精心的规划,总结下来有2个关键:


不过早压榨孩子的“学习热情”,从不追求孩子一定要考入前列

“关键节点”做好引导,把学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在他眼里,自己的童年是快乐且无忧无虑的,很庆幸能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学习之外。


因为没有全身心扑在学习上,小学的时候他还一度认为自己是“坏小孩”,因为成绩平平还爱打游戏。


但就是这么一个孩子,到初三这年真正开始投入到学习中时,迸发出来的潜力是巨大的。


班级的里的“透明人”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排名一次比一次高,甚至中考时角逐10万人,成为了当年的全市中考状元!


今天的故事有点像一场“马拉松”,真正的冠军级选手,刚开始时往往都不是在其中领跑的那一个,不是说他不能跑在最前面,而是没有必要。


积累体力在真正的冲刺时全力以赴,也许比追求一时的第一更重要。


感谢@桌子 的分享,一起来看今天的故事。



--以下为自述--


虽然是理科生,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非标准”意义的理科生,也不是大家世俗眼光里的“优等生”。


整个小学阶段,甚至直到初二,我自己在“成绩”和“学习”上都是没有什么追求的。


我们家的教育方式属于“红线政策”,爸妈从来不Push我一定要卷在学习上,每个阶段对我有一定的要求,但这个要求从来不是追求多优秀的成绩,也不是超过多少人。


所以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路读下来,除了学校的压力,他们基本没给过我压力,反而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去做自己的事情。


可能也是因为这些自由的时间,让我得以不被“困在”学习里,做了很多现在回看都觉得“神奇”的事情。


虽然这些时间没有花在世俗意义的“学习”上,但“被浪费”的每一分钟,回头来看都很值。



1
“听”英语坚持了7年


从小到大,爸妈基本没在学习的细节这件事上管过我,小学对我的要求也比较低,不追求高分和拔尖,成绩只要不掉下“平均分”就可以了。


虽然学校的成绩没有要求,但他们对我的学习和成长一直是有规划的。现在想来,这个规划主要体现在英语和数学两门科目上。


英语是从小“磨耳朵”,把“听”这件事坚持了6、7年。


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英语老师告诉过我一个英语学习的方法,叫“磨耳朵”。说白了就是听英语,一直听、一直听。


我妈应该是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重视起来了的,记忆里从幼儿园开始,我就看了很多英语原版的动画片。


印象最深的是 小猪佩奇 ,全季基本都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全看的英文版本。


其实都不用在意是不是真的能听懂,当时的我虽然没有“英语”这个概念,也不太懂英文,但是看动画里的人物在做什么,大概能猜出来他说的话得意思。


小猪佩奇动画截图


就有点像国外出生的孩子学语言的模式,他也不知道父母在干嘛,听听他们说得,再看看他们做的,猜着猜着,看得多了,自然就学会了。


好多英文的动画片都特别有趣。


我现在都还记得一部动画叫 Alphablocks ,老好看了。几个小小的字母叠在一起,可以造各种东西,那会儿超级迷这部!


这么一路看着英文动画片过来,基本所有情节我都装在心里了。然后慢慢上了小学,英语老师又专门提到了“磨耳朵”。


我妈说正好啊,你不是看过那么多动画片吗,那就把这些动画片装到音响里,每天听吧。


小时候空闲时间多,爸妈又不允许我看很久的电脑或者手机,所以所剩不多的娱乐就是拿着一个小音响放英文书/动画来听。


倾听者


一开始是因为听的内容都是我熟悉的,所以没什么障碍,后来慢慢开始听一些“新内容”,因为故事情节能听个大概,个别的生词按照故事线前后推断一下也就能猜出来了,听着听着,这些东西就被装进脑子里了。


现在想想也挺神奇的,小学五六年,“听英语”这件事愣是没断过。


加上我妈也从来没有硬性要求我一定要听多久,所以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在学习,反而一路听下来感觉特别愉快。


因为只是听故事,也没人要求我要读、写,这种学习方式和学校里的学习模式完全不同。


在我的观念里,“听英语故事”一直就是一种纯粹的消遣和娱乐,但没想到能对学校的英语考试有这么大帮助——从小到大校内英语基本不怎么花时间,成绩就能保持得很好。


一路往上,听过 Magic Tree House, Peppa Pig, Alphablocks, 魔法宝贝熊, 卡由…后来就开始听英文电影了。


到了5~6年级,我妈让我去考PET。靠前集中刷了几套书,也没定什么大目标,顺其自然走进了PET的考场,最后拿了个“通过”的成绩。


PET(Preliminary English Test)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主办,是一项国际性的标准化英语能力考试。PET最高成绩为“卓越”,“PET卓越”的孩子英语能力能达到国内高中水平。


这个“听”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一直保持到了小学毕业,英语的听、说这两项能力慢慢成为了我的长项。


对比现在孩子去花钱报班,耗掉大量时间补习英语,我觉得从我自己身上来看,英语能力是完全可以学得很轻松,靠大量时间就能“堆”出来。


但是因为英语的读写没有专门练过,所以读写也一直相对比较弱…这点可能也是因为小时候埋下的“坑”。



2
“阅读”坚持了8年


在爸妈对我的要求中,一直有一个“底线”标准。小学时的要求很简单:


上课不要玩儿,要好好听讲;回家认真做作业,最好能做到全对;成绩到平均分就行,能考得高当然越好。


只要守住底线,他们基本不太管我,而且完成作业外的其他的时间都是属于我自己的。


在这些自由的时间里,“听”英文故事是一项娱乐,“阅读”也算一项。


因为不补课,只管课内学习一件事,所以小学时真的挺闲的。如果完全放任让我自己选择,肯定是打游戏比什么都好玩。


中学后也陆续玩儿了很多游戏,不少游戏都是全英的游戏…


但是游戏时间爸妈管得很严,只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可以打,其他时间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完全得靠自己摸索。


“阅读”这件事就算其中之一。


我发现,好像读书这件事他们挺支持的,对我自己来说,读书不是一件特别难受的事。


题材上也不会他们也不会给我设限制,漫画、小说、文学、科普、历史…只要我喜欢的,想读就能读。


成长的路上,一路有书相伴



有时候能看什么书甚至全靠在图书馆里抽奖,看到封面/书名还可以,就拿出来看一看,翻一翻。


而且,只要我把时间拿去读书了,就能让他们减少指挥我干其他的事的几率。


比如假期里只要我在读书,我爸妈就很少催我去写作业、做额外的练习…阅读这件事可以说也是在摸索他们的底线,以及他们的默认下慢慢形成的习惯。


小学6年,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时间里,我读了大量书。


这也导致上中学后,尤其是进入高三,到了人生最迷茫的阶段,突然想起来,要不看看书吧。


于是读了《1984》《枪炮、霉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读了《麦田守望者》《文化苦旅》,读了《林丹自传》《历史的温度》…


躲进书里,好像就能缓解一些高三的焦躁和压力。




3
”尽量学“的9年


我一直觉得努力是一种态度,不是学习上的表演。


从小到大我自认为和别人比,自己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没有那么多。但是每一次付出,一定是努力且认真的。


就像和数学的“缠斗”的12年,只能用越挫越勇来形容。


和英语比起来,我的数学一直很普通,甚至小学和初中一度是“高危”学科。


但爸妈从来没Push我,也从没说过考不好就要送我去补习班培训。


可能他们是在暗中默默观察我,常常会“突然出现”把一下关:你最近的数学作业做得好像不是很好,试卷拿出来我们分析分析。


每次分析,就是一次就事论事的讨论,针对这些问题哪些地方掌握得不是很好,得怎么练练;哪些知识点有明显的漏洞,应该怎么思考…


他们从来不会因为我学习出了问题,就克扣玩儿的时间,除非学习方面出了大问题…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学习在我这里一直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学爸》剧照


然后慢慢到了5年级,好像大脑发育得比较好了,脑容量进行了升级,我突然就觉得学数学比以前要容易点了。


这种有了一点点“成就感”的正向反馈,马上推动着我投入到对数学的研究中。


第一次有兴致地研究了数学的题型,慢慢找到了一些规律,发现数学考试的题型也挺固定的,学起来就没有以前那么“被动”了。


五年级结束,数学成绩反而有了大提升。可能也是看到了我的潜力,爸妈把我送到外面突击学了一年的奥数,希望我可以冲一冲小升初点招(当年小升初择校都要考奥数


抱佛脚式地学了一年,见了好多新题,有些学得懂有些学不明白。但他们对我也没有要求,总归就是去学,尽量学


小升初点招考试的时候考了两所重点初中,第一所数学考得难,我这种临阵抱佛脚的“奥数突击生”自然没过;但是凭借还不错运气和英语能力,顺利升入了第二所重点初中——深圳外国语。


当年英语考得很难,也很灵活。播放了一部BBC无字幕纪录片,语速快、生词多,播完后迅速下发试卷开始答题,就算有很多年得听力打底,当时的我也就听懂了个大概…


升入初中后,我们家也秉承着一贯的风格,初一初二不紧张不压力,守好底线就行。


底线按照刚入学前后的排名划线,年级百名内就很开心,跌出百名太远就要分析、反思,好好抓一抓。(我们学校人不多,一个年级400人,前100也不算拔尖。)


实际上,整个初一初二,数学仍然是“高危”学科,甚至刚上初一的时候,就明显觉得数学开始出问题了。


坦白来说教材编写上就非常不适合自学,再加上我们当时的数学老师有点照本宣科,学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去做题,很多题就是做不出来。


体现在考试上就是过山车一样的数学分数,体现在思想上就是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学了。


但说实话,虽然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我的数学不是特别好,但也没有烂到哪里去。


因为难题往往就是最后几道题,大不了就不做了。但是前面的基础知识只要认真学了,踏踏实实对待每一次作业,基本都能拿到分。


所以我的策略就是把前面基础的、学懂了的全部拿到分,后面不会的听天由命“等死”…所以稍微拼一拼,成绩也不至于掉得太离谱。



最后,不要早早消耗了学习的热情…


其实小时候,我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网瘾少年”。成绩一般,还爱打游戏,和班级里的真正品学兼优的优等生中间有巨大的鸿沟。


那时候全部的心思都在怎么“玩儿”上,学习上就是应付应付,不掉队就可以了。


所以整个6年,成绩好坏都是由爸妈定的“底线”决定的,我自己没有太多追求。


初中也是因为运气好进了所重点初中,初一初二踩着“底线”一路混过来。


翻“烂”了的学习资料


真正对学习开始上心,是到了初三。


那时候数学和语文太差了,语文能考80分,数学更是一直没学成体系,于是在外面报班进行了系统的应试训练。


回学校考试后,有几次成绩好得超乎自己的预期,突然就觉得自己好像是能学好的,于是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


学习就是这样,不想学、学习动力不足的话,怎么铺时间下去都是一种浪费,反而你对它有期待,希望在这件事上做出什么成绩后,就会很认真,而且会自己Push自己往前走。


我的人生好像也是因为从这一刻走入了转折点,一个年级100前后的“小学渣”,班级里名不见经传了2年的“透明人”开始奋力往前追赶。


那时候数学每天钻研难题,把之前学不懂的、老出错的问题研究透;语文跟着外面请的老师专门练作文,每天都会写一篇…


整个初三是我第一次在“学习”这件事上这么拼的时候,现在想想,甚至比高中都努力。


当年中考前举行的誓师大会,初中第一次找到学习动力时,进步快得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这段奋力直追的心路历程也蛮新奇的。当有一件事你开始在乎,心情都会随之起伏。


考得好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无人能敌”;考得差一点,会万念俱灰…


一般会经历一段“事业上升期”,这个阶段干劲最足;中间会有一段“波动期”,这个时候心态是最痛苦的,就像在油锅上“煎”一样。


最后,输输赢赢地多了,慢慢就看淡了,还会慢慢总结出一套固定的学习模式、考场经验…(包括做这道题要做多久,什么时候先跳过…


比如数学的几何题,几乎每道题都没有唯一的解法,不止一把钥匙能打开这个锁,而我要做的,是找到我最顺手的一个开锁办法,既要有速度还得有准确度,最后保证每一次都能稳定发挥出来。


这些经验都得靠“自己悟”,老师是教不了的。尤其是考场上的经验,只有自己想学了才会去研究最适合自己的解法。


而这些“想学的热情”和学习的意愿,都得真正由内而外自发地产生,外界的任何压力和被动是产生不了这些热情的。


-The End-


小学成绩在平均分上下,你会选择怎么做?

欢迎投票评论


-- The End --

获得更多好经验

扫码加入小花生教育微信群👇


开启亲子阅读记录
每月为孩子获得免费阅读报告
扫码下载小花生App👇

小花生网
分享国内外先进教育资源,探索高效家庭教育方案
 最新文章